馬爾地夫總統穆伊茲已經存取過中國,長期以來,馬爾地夫總統都會優先存取印度,然後才會存取中國,因為馬爾地夫秉持的是「印度優先「的戰略。不過穆伊茲擔任總統之後,已經拋棄了原本親印度的戰略,除了存取中國之外,穆伊茲還要求印度從馬爾地夫撤軍,從而消除印度對於馬爾地夫的影響能力。印度軍隊是借口人道救援而賴在了馬爾地夫,穆伊茲不給印度得寸進尺的機會,直接公布了逐客令,要求印度軍隊離開馬爾地夫。中國和印度的賽局,印度洋已經成為了舞台。
馬爾地夫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位於印度洋海上通道,為此成為了印度積極影響和控制的國家,印度利用距離馬爾地夫近的優勢,不斷對於馬爾地夫施加壓力,從而讓試圖讓馬爾地夫加入對抗中國的行列。中國的能源主要是來自於中東地區,同時中國輸往中東和歐洲的工業品也需要透過印度洋的海上通道,為此維護海上通道的安全是重要的戰略。也是因為印度洋海上通道對於中國的重要意義,因此印度是不遺余力要在印度洋建立對於中國的威懾,除了影響馬爾地夫之外,印度還在不斷提高軍事部署的力度,從而試圖給中國施壓。
在穆伊茲擔任總統之後,馬爾地夫議會也已經變天,根據公開的訊息,馬爾地夫在4月21日舉行了議會選舉,如今結果已經初步揭曉,親印派政黨馬爾地夫民主黨僅僅獲得了12個席位,而穆伊茲所在的馬爾地夫人民全國大會黨獲得了至少66個席位,從而成為了馬爾地夫議會的絕對多數政黨。馬爾地夫議會有93個席位,實際上作為反對黨的馬爾地夫民主黨之前擁有60多個席位,顯然如今穆伊茲已經完全掌控了局面,同時也是凸顯了馬爾地夫民眾對於印度的不滿。
長期以來印度對於馬爾地夫是「呼來喝去」,親印度的馬爾地夫民主黨成為了印度的代理人,從2023年穆伊茲擔任馬爾地夫總統以來,馬爾地夫民主黨就多次公開阻撓穆伊茲推動的政策的實施,從而為試圖讓馬爾地夫重新回到「印度優先」的態勢,實際上馬爾地夫緊跟印度,並沒有給馬爾地夫帶來實際的利益,反而讓馬爾地夫長期處於恐懼之中,最終馬爾地夫透過選票改變了態勢,為此就有了如今馬爾地夫議會席位的巨大改變。
之前印度在從馬爾地夫撤軍問題上的拖沓,其實是在豪賭親印派政黨能夠繼續把持馬爾地夫議會,如今的初步結果是直接碎了印度的玻璃心,親印派在馬爾地夫議會選擇中遭遇慘敗,是中國和印度賽局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節點,印度是為自己的「大國沙文主義」付出了代價。印度和中國不同,在和其他國家的交往中沒有采取平等的戰略,而是透過高高在上的姿態來推動自己的利益延伸,因此是「求錘得錘」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