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等長收縮的靜蹲,
只是換個名詞概念罷了。
舉重和力量舉有站姿預蹲和底部停頓蹲。
舉重還會做靜蹲的杠鈴壓膝,來提升踝關節柔韌性保證杠鈴全蹲時候不受限。
也會做杠鈴舉過頭頂的支撐蹲的靜蹲訓練。
田徑有弓箭步靜蹲和側蹲靜蹲。
功能訓練和康復訓練有單腿靜蹲和靠墻靜蹲。
傳統武術中的蹲馬步,就是用等長收縮的肌肉收縮方式來練習下肢的耐力以及穩定性。
很多人舉鐵舉的走火入魔,
認為不上重量,不搞強度的力量訓練就沒有鍛煉效果。
只能說太年輕,接觸面太狹隘。
目前體育界將肌肉收縮分為四類收縮方式:
向心收縮:
向心收縮是肌纖維被縮短的收縮,比如二頭彎舉的時候,控制手臂去彎曲的過程中,就是肱二頭肌的向心收縮。
離心收縮:
向心與離心是相反的。
離心收縮是肌纖維被拉長的收縮,比如二頭彎舉的時候,控制手臂去伸直的過程中,就是肱二頭肌的離心收縮。
等長收縮:
肌纖維既沒有被縮短,也沒有被拉長,但卻在持續保持收縮的方式。
比如韋德訓練法中強調的頂峰收縮。
比如引體掛在最高點保持穩定,就是背部和手臂肌肉的等長收縮。
超等長收縮:
是一種復合型收縮方式,先做離心收縮的控制,再馬上接向心收縮的訓練,練的是一種牽張放射的能力。
比如杠鈴深蹲,你必須先控制好離心下蹲的過程,才能做好向心站起的完整動作,這種就屬於超等長收縮。
等長收縮被大量地運用到自重訓練中,比如體操,田徑,搏擊。
尤其是體操,體操和街健裏有大量的等長收縮的訓練。
體操不僅要練直角支撐來訓練身體的穩定性,
還有吊環上的各種十字,正十字,倒十字,前水平十字,後水平十字,直角支撐十字等。
街健的俄挺,前水平,後水平,人體旗幟等等也是等長收縮。
田徑也要練靜蹲壓腿來保證柔韌性和穩定性。
搏擊的比如角力喜歡練背橋頸橋這種後側鏈的穩定性,傳武有紮馬步練腿部穩定性。
1.由於它要求的收縮時間很長,所以他本身是一種耐力訓練,能強化身體的心肺耐力和肌肉耐力。
2.由於它通常要求選擇在最難的點保持穩定,所以他本身也是一種強度訓練,是能提升極限力量的一種強度訓練。
因為我們一個動作中,最難的點也就那麽一個粘滯點,比如引體最難的是拉到最高的點。比如深蹲最難的是下蹲後再站起的那個點。
既然選擇在這個粘滯點保持穩定,那麽它本身的強度負荷就是極高的。
3.等長收縮給身體造成的疲勞與損傷是最小的 。
引起疲勞值最高是離心收縮和超等長收縮。
所以很多運動幾乎不做離心的訓練,比如舉重運動員抓舉挺舉成功後就直接丟杠了,根本不會去輕拿輕放,畢竟考試考的就是你是否成功地舉過頭頂。
一個是容易引起神經疲勞,影響運動表現的發揮。
另一個是容易造成過多的乳酸堆積,容易引發身體合成代謝,要麽運動損傷的炎癥,要麽增肌增重。這些都是很多運動員不需要的,運動員有自己的參賽級別,並不想盲目的增肌增重。
還有就是由於等長收縮所造成的疲勞最小,所以用這種訓練方式來鍛煉身體,就能增加更多的訓練量和更大的訓練強度的安排。
如果你每次訓練後身上很酸痛,你可能一周也就3~4練,並且訓練時還得花一部份時間精力去處理酸痛問題。
如果你每次訓練後身上並不酸痛,那你很可能一周至少能6練。同樣的時間內,你能比別人做更多的訓練上的努力,你不變強,誰變強?別人一年的訓練計劃,被你半年就練完了,然後同時你還沒出現運動損傷,那麽他還能和你相提並論?
4.自重訓練要克服自身體重,在三維空間中做位移,必練等長收縮。
一個是前面說的,它造成的酸痛很少,可以做更多的訓練努力。
另一個身上總是有太多乳酸堆積的話,會讓身體變得遲鈍與笨重,影響協調性,影響運動表現。
再就是三維空間中位移的運動給身體造成的疲勞與損傷是非常高的。
大多數運動損傷發生在跑跳訓練中,而室內二維平面的運動中發生的運動損傷是少於前者的。
所以必須先強化身體和關節的穩定性,穩定性訓練主要就是以靜態的等長收縮為主。
千裏之行,始於足下。
打好基礎,才能考慮下一步的進階。
並且身體協調性的建立也需要一個充分的時間,
單次訓練的持續收縮時間如果過於短暫,
不利於神經募集與協調能力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