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人射門集錦永遠是大家喜歡看的,無論過去還是現在。
過去,是因為打「有球」是主流(現在仍然是主流),加上從青少年到職業球員,一對一進攻/防守永遠是基本技術的核心內容(球員從兒童時期受訓開始,也更喜歡一對一進攻),不管是不是球迷,都會自然而然喜歡有球能力強的球員。包括三位球王,讓人首先記住的也是有球能力,而忽視了他們的無球能力。
至於打「無球」的技術,是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薩基的整套防守理論開始獲得長足發展,大量球員在防守端開始重視空間、站位、局部多防少、三條線間距,防守高度協同,並追求整體結構化,一點一點發展起來,最終目標是讓無球能力成為和有球能力同樣重要的素質,甚至依靠趨於完美的「防守結構化」去壓倒進攻。這樣的對賭無限放大了反擊快下獲得的機會,也讓球員的一對一能力更好地在快下過程中發揮出來。
「傳控」足球的盛行,將進攻隊員的跑位接應,也就是打「無球」的能力放到進攻端各個位置細化,強調「接球前、接球時、接球後」這三個階段的觀察,以及接球後的傳球選擇。這裏還要明確一點,團隊進攻當中,後插上最容易被人忽略,越是高明的後插上,越難被防守隊員察覺——觀眾就更難察覺了。因為如問題所說,大部份球迷和偽球迷都只看球在誰腳下。
現在的比賽,水平不管高低,無球能力始終是一個硬指標,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比賽品質——即便是某個時間段的比賽品質。隨著足球技戰術的更新加快,已經成為共識的結論是,從少訓、青訓階段開始,無球能力的培養,要提升到和有球能力同樣重要的程度。
個中原因其實不算簡單,表面化因素在於,一對一防守都從「無球」開始,搶下球才會變成「有球」;這也是「攻轉守」和「守轉攻」階段相互切換的主要依據。從小開始訓練無球,能讓球員更加深刻地領悟什麽是「無球能力」。而深層次的因素,我個人認同的是,無球戰術從預判到執行,能看出球員是否善於觀察和思考,並透過實戰反哺訓練,培養出良好的選擇能力。
這樣的選擇能力,是戰術執行得以推高的關鍵。
無球和有球之間的切換往往只有一瞬間,球員能否在強對抗環境下,謀求合理的空間、用合理的技術,卓越地從無球切換到有球狀態,對個體的技術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這一點倒也不是盡人皆知,因為水平越低(年齡段越低)的比賽,技能體現往往不明顯,但高水平比賽則不然。
以昨天淩晨(2025年1月6日)英超聯賽第20輪「雙紅會」為例子。主隊利物浦從上半場13分30秒開始,到15分25秒,3分鐘內打成了兩次後插上,全部是無球能力的體現。如果不是紅魔門將奧納納出擊及時、選位好、下地快,曼聯早就被打成篩子了。
兩次後插上都是打肋部,第一次打曼聯右肋(利物浦進攻是左側),第二次打曼聯左肋(利物浦進攻是右側),全部瞄著雙後腰烏加特和梅努的防守盲區,有針對性地進行。另外,短時間內連續打成後插上,足以見得這不可能是偶然現象,而是「蓄謀已久」。
上半場13分33秒,利物浦7號魯伊斯·迪亞斯在肋部拿球——請註意,這次進攻的策動,是10號麥卡利斯特持球突然從肋部向邊路突破,曼聯中場梅努盯人追著他跑到了邊路,然後他將球回傳。這兩人在上圖的左下角。
也就是說,在迪亞斯持球的時候,曼聯前衛線防守站位已經亂了。圖中的前衛線是由鋒線隊員回撤填坑站出來的,這意味著兩條防線之間沒有任何的層次。
然後利物浦後腰38號格拉芬貝赫突然從兩名曼聯球員當中閃了出來,接到迪亞斯的斜傳,直接面對毫無保護的客隊後衛線。
慢鏡頭回放的另一個機位看得很清楚,曼聯的兩條防線——主要還是前衛線松松散散,在肋部形成了相當的縱深,給了格拉芬貝赫以可乘之機。
本來麥卡利斯特帶走梅努,不至於讓整條曼聯前衛線的防守出現重大紕漏,主要還是利物浦球員的後續操作誘發了這個紕漏。
當格拉芬貝赫肋部持球時,曼聯中衛之一的4號德裏赫特立刻放棄盯防對方26號羅伯森,想要正面攔截,但為時已晚,18號加克波在曼聯另一中衛6號利桑德羅·馬丁妮茲的盯防下突然橫跑,而且還不越位,格拉芬貝赫直接給出一記直傳球打穿整條客隊後衛線。無論德裏赫特還是馬奎爾都直接陷入被動。
最終加克波頂著利桑德羅·馬丁妮茲的追防,在奧納納的幹擾下將球打偏。然而這次後插上的進攻已經打成了,並實作了三個目的:
1.找到並擊破曼聯前衛線在肋部的防守空當(這是三分鐘裏的第一次)
2.麥卡利斯特、迪亞斯、格拉芬貝赫、加克波四人的戰術傳跑完全執行到位
3.加克波對利桑德羅·馬丁妮茲的大打小戰術執行也完全到位
這為第二次擊穿曼聯肋部空當奠定了基礎。
從15分12秒往後的6秒內,是麥卡利斯特無球能力的超卓表演。
首先利物浦後場組織進攻,中後衛之一的科內特長傳找右邊路11號莎拉赫。
如上圖,請註意主裁判奧利弗旁邊的麥卡利斯特。他此時的跑位是觀察之後的結果——將整條曼聯前衛線全部甩在身後。
由於梅努是放棄了麥卡利斯特,轉而去盯防格拉芬貝赫,客隊另一後腰烏加特此時應該補過來盯防主隊10號。但他沒有,導致麥卡利斯特迅速感知到兩個資訊:
1.客隊前衛線防守不默契
2.客隊後腰對自己疏於防範
第三個資訊是麥卡利斯特跑起來以後才知道的,那就是客隊前衛線回防的跑動強度提不起來。
莎拉赫很明顯也註意到了這一點。
實際比賽行程當中,梅努在回防的時候已經放棄了盯防格拉芬貝赫。如下圖。
圖片不會說謊,梅努此時是奔著麥卡利斯特去的,但他並沒有追上提速的阿根廷人。此時莎拉赫還沒接到隊友的傳球,也就是說,這個比賽場景地底下,麥卡利斯特還沒有爆發性提速。
莎拉赫在停球後還觀察了場上形勢1秒鐘,當看到麥卡利斯特提速從肋部直插禁區,而身邊一個防守隊員都沒有的時候,他果斷斜線傳中。
兩張圖片分別截取於上半時15分14秒和15分18秒,這是非常短暫又讓人瞠目結舌的時間段:
4秒鐘之內,梅努對麥卡利斯特的提速沒有足夠的認知,任由他從肋部(踩著大禁區弧頂和禁區線的結合部)長驅直入,後衛線上的馬奎爾看到此情景像楞住了一樣。這裏多說一句,曼聯從局部到整體的防守,整場比賽不單只肋部有問題,邊路也是一堆問題,前衛線對後衛線的保護時好時壞,三名中後衛利桑德羅·馬丁妮茲、德裏赫特、馬奎爾先後因為無人協防犯下低階失誤。
麥卡利斯特的到來不僅讓紅軍後場多了一個能持球的接應點,他在防守端的無球站位和協防,以及「守轉攻」階段對隊友的有效銜接,加上合理的無球跑位,使得利物浦進入斯洛特時代後,從4-3-3過渡到不對稱的4-2-3-1更平滑,本場比賽由於索博斯洛伊缺戰,阿根廷人呼應兩個肋部的無球跑位顯得非常重要,他經常能帶走對面的防守人員,要麽讓回撤的迪亞斯獲得更多持球可能,要麽讓拖後的格拉芬貝赫獲得更多空間,其實都等於間接放大了兩名隊友的組織才幹。
從布萊頓攢經驗開始,我就非常看好麥卡利斯特。卡達世界杯上,阿根廷因為此君和恩佐崛起,突然顯得「腰板很硬」,這兩個另類的B to B球員要對抗有對抗、要組織有組織,要插上有插上,「無球」和「有球」之間分配資源非常平衡——梅西正需要這樣的小夥伴,自己有體力的時候,可以給隊友做球;自己需要回血的時候,可以吸引火力,隊友的進攻壓力減小,進攻套路還能自洽。馬斯切拉諾之後,他的「平替」對阿根廷國家隊來說真的是及時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