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T指著運動員打球掙錢呢。
從WTT的觀點來看,陳夢和樊振東兩個新科奧運冠軍,就是票房號召力,搖錢樹,他倆不打比賽,票怎麽賣?
從運動員的角度來看,陳夢和樊振東現在功成名就,想休息一陣都不行,不打比賽還得被罰款,這合理嗎?
於是陳夢和樊振東直接掀桌子了,我結束世界排名,你自己玩吧。我就看你WTT缺了兩個奧運冠軍,誰比較尷尬。
說到後續的職業生涯,陳夢其實影響比較小,畢竟年齡擺著這裏,也確實到了退休的時候,無非是早晚的事,這會兒用這樣的方式退休,比較爽一點。
樊振東27歲,按說還能再打一屆奧運會,但他跟乒協之間的拉扯,人盡皆知了,現在就是看乒協願不願意給資源,值不值得再打一屆。樊振東現在的商業價值,和後續的職業規劃,都有利於他,主動權可以說完全在樊振東手裏,進可攻退可守,有影響,但不怕。
當然,有一說一,不參賽罰款這種事,也不是WTT一家這麽幹,網球也有類似的規定,比如ATP的新規,排名前30的選手,2025賽季至少要打5站500賽。
世界羽聯對世界排名靠前的選手各個級別的參賽數量也有要求。
剛剛宣布結束國際賽場的鄭思維,也在樊振東的微博下面表達了支持,運動員的不容易,大家都懂的。
強制參賽規則不能說完全不合理,只不過合理的前提是,錢給夠。可觀的收入擺在這裏,大家都要掙錢,主辦方也不讓運動員吃虧,運動員實在有自己的選擇,自己承擔結果就行。
WTT最大的問題就是,錢也沒給夠(甚至還有拖欠),還要人強制參賽,不打還要扣錢,也不怪最後惹得天怒人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