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奪冠,只差三場勝利。」
賽前釋出會上,滕哈赫用這樣一句話鼓舞自己的球員。正如他自己所說,本賽季奪冠的唯一可能性就是足總杯賽場,然而在所需的第一場比賽,曼聯面對的是利物浦。
所以,在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滕哈赫迎來的反應更多是外界的嘲諷,畢竟利物浦在聯賽層面對有著曼聯近20個積分的領先優勢,這足以說明兩支球隊
然而,在雙紅會,在老特拉福球場,在單場定勝負的比賽裏,確實是什麽事情都有可能發生。
除了主場作戰的優勢之外,曼聯在這場比賽迎來了一些傷員的回歸。
中鋒位置上,赫伊倫得以登場,後場還有萬-披薩卡的復出,前者的重要性在受傷前後已經得到了充分的驗證,而萬-披薩卡這場比賽復出,便承擔了盯防莎拉赫的職責。
所以在各種因素的加持下,曼聯在比賽開始後,確實先行打出了強度:
不過,這場比賽之前,卡塞米羅也出現了新的傷病,這使得曼聯在防守端也有了新的問題,在利物浦這邊由中鋒和莎拉赫牽制的禁區前沿和肋部空當,就只能由梅努和麥克托米奈來覆蓋了:
而在這兩次防守的過程中,曼聯的防守布置非常清晰,還是滕哈赫喜歡采用的盯人:
尤其是在索博斯洛伊穿插右肋的這次進攻裏,曼聯在過程中還切換了一次盯人,中場三人一個點對上一個點的意圖很明確:
所以,你用盯人來限制,利物浦就用大範圍跑動來反制。
第8分鐘,莎拉赫就脫離了萬-披薩卡的盯防,一路跑到達洛特的防區,萬-披薩卡和達洛特雖然還交接了一下,但還是讓莎拉赫在後點形成了射門:
第9分鐘這次防守也是一樣的問題:
但問題很快就轉化為曼聯的進攻,麥克托米奈先是沖出了遠藤航的犯規:
隨後曼聯快發到前場:
二次進攻裏,加納喬從右路摸進左肋,這在曼聯過去幾場比賽裏已經變得非常常見,喬-戈梅茲和寬薩沒有發覺,能看到這一切的範戴克沒有跟防,也沒有指揮,麥克托米奈就在這一輪進攻裏收獲了進球:
主場先進球,曼聯趁著比分領先在左肋繼續深耕,梅努展現了很好的個人狀態:
但利物浦在第14分鐘打出了曼聯的脫節:
過程中,林德勒夫兩次指揮瓦拉內前頂,後者還是顯得猶猶豫豫,最終只能讓羅伯森打出射門,而在第18分鐘,莎拉赫再次脫離萬-披薩卡的限制,在中路開啟了兩條邊路的進攻:
所以開局階段結束之後,兩支球隊的態勢已經顯得非常清晰了。
這場比賽,利物浦在陣型展開的時候,當然還有喬-戈梅茲內收等各種手段,但展開之後,其實就是一個三後衛的站位:
雙中衛之外,喬-戈梅茲落在後面,應對的就是拉什福德的進攻。他不會像左路的羅伯森那樣自如地前插,從而拉開進攻寬度:
喬-戈梅茲需要更多地落在後面,從而保護好寬薩這個相對脆弱的點位。
而曼聯這邊,由於到處都有盯人的職責,所以在羅伯森前插的時候,加納喬也得跟著一路回防,曼聯也會跟著落成五後衛的樣子:
看似形成了犄角之勢,每個位置都咬合住了,但事實並非如此。
首先,莎拉赫是可以牢牢牽制住萬-披薩卡的,不管是基於實力層面,曼聯必須要重點照顧這個點位,還是基於盯人布置,萬-披薩卡今天的任務就是盯防莎拉赫,利物浦都可以輕松開啟右肋,讓其他球員從此沖擊:
拉什福德則很難做到這一點,這也就順勢引出了第二點:如果想要加碼,利物浦這邊會更順暢一點。
喬-戈梅茲是順足打右路,雖說是代打,但對右後衛也不陌生,而萬-披薩卡雖說是正牌邊後衛,但逆足打左路,上去幫忙的樣子會非常別扭。
所以在第30分鐘,喬-戈梅茲從內收的後腰線啟動,從右肋方向前插,立刻給曼聯的後防線帶來了全新的考驗:
而在這個階段,曼聯還想擴大比分,所以在投入人手之後,左肋依然能夠打出優勢:
但前壓之後,自身脫節的情況再次出現:
也會很輕易地讓利物浦打出反擊:
而在曼聯出球的時候,利物浦的高位逼搶也會形成效果:
陣地戰階段,利物浦後場再上一人的方法依然有效:
於是在第44分鐘,寬薩上前,幫助利物浦打進了扳平比分的一球:
傷停補時階段,利物浦透過高位逼搶打進第二球,在半場結束前就逆轉了比分:
所以在這個半場,兩支球隊的情況就已經非常清晰。
首先,曼聯在局部位置上的確有優勢,麥克托米奈帶著體格的前插威脅,遠藤航和麥卡利斯特是根本頂不住的。這不是他們發揮好不好的問題,而是由體格差距帶來的風格相克的問題。
上半場比賽,麥克托米奈自己打進一球,造了一張麥卡利斯特的黃牌,是曼聯前場個人貢獻最大的球員。
透過這一點和這一塊區域,曼聯都可以形成優勢,從而將隊形帶到前場,在自己最習慣的左肋進行進攻嘗試,但我們必須要看到,曼聯在左肋的威脅進攻,大多是梅努帶出來的,進球回合則是加納喬來到這一側穿插的效果。這一區域的第一進攻手——拉什福德,他的個人貢獻是不多的。
有球階段,拉什福德需要在弱側接球:
但在無球階段,拉什福德在這一區域的貢獻是不夠的:
在赫伊倫剛剛傷愈復出的情況下,拉什福德其實要更多地承擔接應的職責,用各種方式釋放後場的壓力,這才是對手特意留一個邊後衛垛後的預期效果。
但在上半場末段,最吃緊的時候,還是赫伊倫拉邊接應,帶球上前,還是拉什福德在弱側接球,然後送出這種效果的傳中:
理論上的進攻第二人,實際上的進攻第一人,如此消耗隊友的體能,浪費隊友的作用,需要麥克托米奈、梅努等人前插才能打出自己這一側的進攻,在中衛線上是林德洛夫和瓦拉內的情況下,前後脫節是一點都不奇怪的場景。
進攻不行,拉什福德也跟不住他這一側喬-戈梅茲和寬薩的上前,所以,半場就被逆轉也是一點都不奇怪的結果。
如今客場落後,利物浦掌握了比賽的主動權,你前壓他反擊,你按兵不動他樂得倒球,所以在下半場開始之後,局勢完全倒向了利物浦這邊。
盡管曼聯在第52分鐘有過這樣的進攻機會:
但在利物浦這邊,無論是利用個人能力單打:
還是抓住曼聯的空當進行反擊:
進入60分鐘區間,利物浦則形成了從左至右的橫向轉移,為右路的隊友制造進攻機會:
這是利物浦去年12月對陣曼聯的進攻套路:
透過這樣的方式,利物浦制造了大量的擴大比分的機會:
甚至還有以多打少的絕佳機會:
然而,都沒有把握住。
當時的情況是,曼聯已經散架,各個點位、各條陣線之間已經無法維系在一起,只要利物浦再多加一根手指的力量,曼聯就會倒下,甚至在主場迎來一場大敗也是很有可能的結局。
然而,這一幕並沒有發生。
這一點當然要感謝利物浦球員的不殺之恩,但曼聯自己也在竭盡全力。進入70分鐘區間,赫伊倫被換下,拉什福德改進中路,加納喬則來到左路:
這種不需要隊友前插,個人就能制造定位球的表現,才是進攻第二人,需要對手特意限制的球員應該打出來的表現。
而在同一時刻,安東尼上場便奉獻一次射門:
我們不談這腳射門的戰術起末,僅就安東尼起腳時的環境來說,利物浦球員多少還是有些輕敵的心態。
從利物浦的角度來說,半場逆轉當然說明了他們的體系更為穩健,但透過後衛線上人制造進攻優勢,這其實說明了一些問題。
本場比賽,曼聯的確是很難把各個點位維系在一起,利物浦實際上也沒有做到最好,而這一點跟莎拉赫剛剛傷愈復出,有一定的關系。
去年12月的雙紅會,當時利物浦也在有球階段選擇了三後衛的有球思路,當時是左邊的西米卡斯不前插,身前的路易士-迪亞斯內收中路,從而橫向聯系右側,莎拉赫牽制曼聯,從而為索博斯洛伊和艾諾特的前插進行幫助。
這是當時的利物浦維系在一起的基本思路。
今天這場比賽,利物浦的體系就不是很緊湊。莎拉赫在場,路易士-迪亞斯應該繼續內收中路,聯系弱側的同時,也給身後的羅伯森留出前插的空間,但路易士-迪亞斯今天的大部份時間都沒有這樣的表現。
而在莎拉赫受傷的這段時間,艾利洛在莎拉赫的位置上代打,進攻能力當然不如本尊,但艾利洛可以額外保護中場和後場,從而托起路易士-迪亞斯充當利物浦的進攻第二人。對陣曼城一戰,路易士-迪亞斯收獲多個覆寫比分的機會,就是這一體現。
結果,今天路易士-迪亞斯也沒有進攻第二人的地位,直接攻擊達洛特的時候也寥寥無幾。
所以,利物浦這場就顯得有些松散,這才是在麥克托米奈的沖擊下,利物浦會暴露遠藤航等中場小個子球員的體格劣勢的原因。
你不可能既讓身高在170cm級別的他們既提供覆蓋,同時也提供硬度,這是克洛普在布置戰術時就出現的問題。
而在70分鐘區間,換下莎拉赫之後,利物浦在理論上就沒有了可以猶豫的地方,路易士-迪亞斯該頂起來了,但這個時候,努涅斯和路易士-迪亞斯受到體能狀況的影響,已經打不出太多的存在感了。
這才是比賽末段,利物浦只能依靠沒有銳度的哈克波和艾利洛制造威脅,甚至曼聯不斷用換下後衛的方式增加攻擊力,也不會因此徹底崩潰的終極原因。
於是,在第86分鐘,還是麥克托米奈在中場牽制對手,無形間讓安東尼在兩線之間得以拿球,加納喬在邊路還能晃開對手起腳,被破壞之後安東尼上演愛的魔力轉圈圈:
而在常規時間的最後一刻,曼聯甚至有望絕殺比賽:
進入延長賽,曼聯依舊占據主動。
從後手的角度來說,利物浦其實是更強的一方,哈克波、艾利洛都是很優秀的球員,包括替補上來防守加納喬的布萊德利,這一段時間也打出了自己的特點。
但在努涅斯、路易士-迪亞斯兩大進攻主力徹底熄火,遠藤航、麥卡利斯特暴露身體短板的一系列情況下,利物浦已經很難在攻防兩端充分發力:
艾利洛能夠遠射進球,其實已經相當不錯了:
反倒是不斷補充年輕球員的曼聯在延長賽越踢越猛,加納喬依然能夠提供戰術作用:
就連代打邊後衛的林德勒夫上前也能貢獻高品質的逆足射門:
滕哈赫一直崇尚的跑動拉滿在延長賽形成了效果,哪怕再次陷入落後局面,哪怕最後時刻曼聯只剩馬奎爾和達洛特兩個正牌後衛球員,曼聯的體系依然能夠透過球員的跑動維持住。
當馬奎爾都可以在利物浦禁區內扣開角度完成射門動作:
此前100多分鐘都沒有戰術作用的拉什福德背身接球:
利物浦的崩盤景象就已經逐漸清晰起來了,機會已經出現:
問題就只是曼聯能否在120分鐘前把握住兩個機會而已,於是在最後5分鐘,曼聯制造了三次好機會,抓住了兩個:
從安東尼進球的那一刻起,這場比賽的戲劇性就已經成為賽後的第一話題了。
延長賽裏,本賽季表現稀碎的拉什福德扳平比分,在滕哈赫手下幾乎毫無機會的阿瑪德-迪亞洛完成絕殺,戲劇程度僅次於芒特進球。
然而,在曼聯幾乎搖搖欲墜,但晃晃悠悠還能站住,最後給了利物浦三記重拳的神奇劇情下,戰術層面的原因當然還是存在的。
全場比賽,利物浦都找不到限制麥克托米奈的方法,所以滕哈赫在哪怕只有一個正牌中衛的情況下,也沒有調麥克托米奈回去保護球門,這是抓住了對手的七寸。
除此之外,另一功臣就是加納喬。在利物浦源源不斷地收獲機會的時候,是加納喬一次次透過個人捕捉縱深、制造角球,為曼聯孱弱的中衛線續命。
包括全場比賽傳、帶、防守都線上的達洛特,包括替補上來增加路線變化,後續代打左後衛的安東尼,都是表現足夠出色的球員。
曼聯始終能維持住強度,利物浦卻只能在70分鐘後坐視強度下降,這是這場比賽最後變成這樣的原因。
不過,除了戰術層面的原因之外,這種血脈賁張的比賽,精神層面的原因當然不可忽視。
從曼聯球員的表現來看,開局就順利打出強度,陷入劣勢也盡力維持,到了比賽末段依然執行著戰術任務,這說明將帥之間的互動依然是良好的。
對於這個足總杯冠軍,更衣室內依然有著極為強烈的欲望。
當球員體能瀕臨枯竭的時候,他們會看向場邊站著的那個人,會想自己要不要為這個人再跑兩步,這種額外5%的動力,有時候就會決定比賽最終的結果。
納格爾斯曼的這個觀點,很好地解釋了這一派教練與球員之間的關系。很顯然,曼聯球員依然願意奉獻這5%的額外動力。
(更多精彩,歡迎關註微信公眾號:牧子的足球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