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體育

揭秘!諾貝爾最後一個獎項,今年為什麽由他們三位獲得?

2021-10-12體育
來源:諾貝爾獎委員會官網

台北時間10月11日17:45,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這也是每年最後一個揭曉的諾貝爾獎項。

一半獎項被授予 戴維·卡德 (David Card),「因為他對勞動經濟學的實證貢獻」,另一半聯合授予 約書亞·D·安格裏斯特 (Joshua D. Angrist)和 吉多·W·因本斯 (Guido W. Imbens),「因為他們對因果關系分析的方法論的貢獻。

他們是誰?

資料顯示,戴維·卡德1956年出生於加拿大,1983年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現任教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柏克萊分校。他是加拿大著名的勞動經濟學家。研究領域涵蓋勞動供給、最低薪資、技能偏向的技術進步和不平等上升、國外移民對遷入地勞動力市場的影響等。

值得一提的是,卡德和美國經濟學家 艾倫·克儒格 (Alan B.Krueger)以及今年的另一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約書亞·D·安格裏斯特 一起,於2013年被湯森·路透公司授予「引文桂冠獎」,以表彰他們在「經驗微觀經濟學」領域做出的開創性貢獻,並預測他們可能在未來問鼎諾貝爾經濟學獎。

並且,從「諾獎風向標」的「引文桂冠獎」來看,安格裏斯特經常被提及。

安格裏斯特1960年出生於美國俄亥俄州哥倫布市,是以色列裔美國人。1989年畢業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目前擔任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常年耕耘於勞動經濟學和教育經濟學領域。

吉多·W·因本斯1963年出生於荷蘭安多芬。1991年畢業於美國普羅維登斯布朗大學,目前擔任美國史丹佛大學套用計量經濟學教授和經濟學教授。

他們的研究解決哪些問題?

社會科學中的許多重大問題都涉及因果關系。移民如何影響薪酬和就業水平?更長的教育如何影響某人未來的收入?這些問題很難回答,因為我們沒有什麽可用作比較的。我們不知道如果移民減少或者那個人沒有繼續學習會發生什麽。

根據諾貝爾獎委員會官網介紹,今年的三位獲獎者表明,可以使用自然實驗來回答這些和類似的問題。關鍵是利用偶然事件或政策變化導致人群受到不同對待的情況,以類似於醫學臨床試驗的方式。

然而,來自自然實驗的數據很難解釋。例如,將一組學生(但不是另一組)的義務教育延長一年不會以同樣的方式影響該組中的每個人。一些學生無論如何都會繼續學習,對他們來說,教育的價值往往不能代表整個群體。那麽,是否有可能得出關於多上一年學的影響的任何結論?

在1990年代中期,安格裏斯特和因本斯解決了這個方法論問題,展示了如何從自然實驗中得出關於因果關系的精確結論。

「卡德對社會核心問題的研究以及約書亞·D·安格裏斯特和吉多·W·因本斯的方法論貢獻表明,自然實驗是豐富的知識來源。他們的研究大大提高了我們回答關鍵因果問題的能力,這對社會大有裨益,」經濟科學獎委員會主席彼得·菲德烈松(Peter Fredriksson)說。

經濟學更需要批判精神

實驗經濟學和實踐貢獻近年來愈發受到重視。近幾年來,諾貝爾經濟學家均是頒給了在實驗經濟學領域做出了巨大貢獻的經濟學家。

「這反映了實驗經濟學愈發得到社會的重視。」 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 認為,一個主要原因是,實驗經濟學能夠透過更加可靠且實際的因果分析,針對廣泛的社會問題提供更加有效的政策建議。無論是卡德,安格裏斯特還是因本斯,三位經濟學家都是透過將自然實驗法,雙重差分模型或改進後的非實驗性數據套用於微觀經濟學中的具體領域中(如就業、教育、醫療,反恐,政策效果以及移民研究),從而為解決社會廣泛的復雜問題提供了更加靠性的因果分析與經驗證據。

程實認為,三位經濟學家的學術追求均反映批判性精神對學術創新的重要性。長期以來,在主流經濟學中,經驗微觀經濟學領域長期沒有受到足夠重視。三位新晉諾貝爾獲得者的學術貢獻幫助了經驗微觀經濟學從傳統經濟學已有結論的束縛中成功解脫了出來。

「不論從卡德,安格裏斯特還是因本斯的個人學術生涯中,我們都可以看到他們一次次地透過豐富的實證結果和嚴密的因果分析成功反擊了來自主流經濟學界的不同質疑。這實際上反映了當今經濟學界需要更多具有批判性精神和創新精神的經濟學家,在質疑傳統經濟學的固有結論基礎上,新一代的經濟學家需要透過大膽的實證創新和小心的因果求證引領經濟學邁向更加多元化的發展方向。」程實說。

近年來,越來越多經濟學細分研究領域的學者獲得這一獎項,包括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計量學、賽局論、金融經濟學、規制經濟學、計量經濟學、行為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公司治理、發展經濟學等。

2020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了 保羅·米爾格羅姆 (Paul R.Milgrom)和 勞勃·威爾森 (Robert B.Wilson),以表彰他們「改進了拍賣理論和發明了新拍賣形式」。諾獎評審委員會認為,他們研究了拍賣的運作方式,還將其理論轉化為實踐,並為難以透過傳統方式銷售的商品和服務建立了新的拍賣形式。(作者:陳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