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出來這個問題的,我甚至不知道有沒有讀過檔。
紅山口會議,和之後出台的【奧運爭光計劃綱要】,屬於1988年兵敗漢城之後的一系列配套措施。
曾經的體操王子李寧,在半退休的狀態之下被拉來強行復出,結果變成了人人喊打的罪人。
奧運會之後,情緒過激的國人給李寧寄去了刀片和繩子。
根據當事人的回憶:
「那個時候(1980年代)人們需要金牌,不需要體育,體委需要冠軍,不需要運動員……當我們歡呼中國人拿這麽多奧運冠軍的時候,你會發現它也是有成本的。」
在看到了這股情緒之後,國家體委痛定思痛,思考如何能夠短期內獲得更多的金牌。
後來人回憶國家體委改組總局的時候也提到了這點:
計畫中心的存在和國家隊的存在就是為了出好成績。計畫中心不拿金牌就沒有存在的必要,總局不拿金牌也沒有存在的必要。 1998年機構改革時體育總局是在金牌的任務壓力下才保留下來的,拿金牌是總局的工作職責,是生命線 。如果做得很好,機構也可能會消失,做不好是灰溜溜的消失。計畫中心是為金牌而生。對於社會化強的沒有奧運計畫的中心要加大改革的力度,對於社會化強的奧運計畫也不一定保留在中心,如高爾夫。計畫中心要體現責任擔當,金牌是中心的責任,爭金牌是中心的擔當。如果這個不明確,就會迷失方向。1995年,第一期奧運爭光計劃綱要正式出台,檔開宗明義:
目前中國競技體育面臨著諸多矛盾和問題:總體實力亟待加強,從80年代以來參加 3屆夏季奧運會的成績和計畫發展水平來看,中國具有奪取金牌實力的計畫平均僅有8個大項,進入前3名的小項為60項左右,占奧運會獎牌總數的8%,冬季奧運計畫僅有少數小項達到世界水平;運動計畫發展不平衡,某些優勢計畫一直未能走出低谷, 男子計畫仍然是薄弱環節,籃、排球等重點集體計畫隊伍萎縮,增加了發展的難度;體育尖子和後備人才嚴重不足,經費短缺 。作為中國體育發展的綱領性檔,直接告訴你男子計畫被拋棄或者無視的現實原因:
體育尖子和後備人才嚴重不足,經費短缺,無法奪金。
因此:
建立結構合理,最佳化組合,多維支撐的計畫布局體系。在實行分類管理的基礎上,重新調整確定現有奧運會重點計畫。優勢計畫是實作【奧運爭光計劃】的基本保證, 要繼續鞏固和發展18個國家重點投入計畫中現有優勢小項和潛優勢小項,大力開發若幹短期內能夠達到世界水平的小項以及女子壘球、女子足球等計畫。據統計,中國26個夏季奧運計畫中有60個左右優勢小項和70個左右潛優勢小項,這些小項是中國競技體育攀登世界高峰的主要力量 。同時要註意奧運會設項變化,對有可能進入奧運會的優勢計畫也要給予扶待。要改革傳統的重點布局方法,以奧運會有希望獲獎牌為主要標準,進行優勢和潛優勢小項的布局、對於納入重點布局的大項和小項,要有計劃地制訂各層次運動員比例,確定合理的年齡梯隊,有效地進行資源配置。透過政策導向、競賽調控、法律法規保證,擴大中國竟技體育的優勢範圍和覆蓋面,形成優勢計畫的人才群和人才鏈。這就是後來被稱為「小、巧、難、女、少」的奧運金牌戰略。
女足在當時是沒什麽人玩的,所以優先發展。
紅山口會議也是個配套的舉措:
決定將不賺錢但花錢的男子足球作為改革的試點,取消專業隊和體校模式,變成職業聯賽模式。
之所以選擇男足,【中國體育通史】裏寫了三個原因:
以及一個本質:
另外一點,是不會對中國的「奧運戰略」帶來較大的負面影響。中國有很多優勢計畫雖然具備一定的改革條件,但一旦改革失敗或達不到預期的目的,勢必影響中國整體奧運戰略,而抓足球改革則沒有這些後顧之憂。
足球在中國的體育制度下就是被拋棄的,
也正是因為這種拋棄,
讓男足順理成章成為了出氣筒和痰盂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