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意義上來說,
2002年世界杯在當年看是中國足球騰飛的標誌,從現在來看則是中國足球的回光返照;
2004年亞洲杯的亞軍算是一個黑夜前的落日余暉——老一代的範誌毅、馬明宇等人逐漸結束了歷史舞台;中生代的孫繼海和邵佳一守衛著中國球員留洋的最後榮耀;新一代的鄭智即將陪著中國足球走入不怎麽溫和的黑夜。
再結合時代的背景:
2000年時,甲A的全年平均每場觀眾人數為1.99萬人。之後,由於「豪賭世界杯」,以甲B五鼠為代表的假球事件爆發,聯賽失去了關註度,足球的吸重力變小,中國足球人才開始逐漸出現斷檔;
2000年的夏天,崇明根寶基地奠基,王燊超和曹赟定等第一批球員跟著寶總開始十年磨一劍;
2004年,中國足球協會正式推出「中國足球協會超級聯賽」品牌,將假A改制成中超。
但是中超的前三年,關註度低到谷底:
2004年,首屆中超聯賽全年平均每場觀眾人數為1.10萬人;
2005年,1.03萬人;
2006年,1.06萬人。
與2005年中超冠名裸奔、2006年愛福斯在聯賽沒踢完就破產、2008賽季,贊助商金威啤酒因武漢光谷的退賽拒絕全款支付贊助,只願意用產品來抵償,以至於中超峰會上各家俱樂部從足協那裏領到的是幾十箱啤酒和一台數位相機形成鮮明對比的是,
謝亞龍在2005年時上任伊始就確定的以奧運足球為絕對核心的工作計劃,甚至喊出了「 奧運四強 」口號;
當然,謝亞龍也不能算是始作俑者——為了北京奧運,中國足協在2002年推出了「U21政策」。
資源往奧運傾斜的背後就是對於國家隊建設的漠視:
直到地產足球刺激下逐漸復活的中國球市和成長起來了的崇明一期,
國足才又有回到了十二強賽和亞洲杯八強的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