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體育

美眾院透過TikTok剝離法案,這次狼真的來了?

2024-03-15體育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劉典、袁良丞、李煜華】

一石激起千層浪。當地時間3月13日上午10時40分左右,美國國會眾議院以352票支持、65票反對的結果透過了一項有關字節跳動旗下的社交軟體TikTok的剝離法案。

這項法案,是3月5日,由眾議院對華競爭特別委員會主席麥克·加拉格爾(Mike Gallagher)和伊利諾州眾議員拉賈·凱瑞希納穆爾蒂(Raja Krishnamoorthi)聯合17名議員提起。

該法案以TikTok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為由,要求其母公司字節跳動在165天內從TikTok完全剝離,否則將禁止TikTok在美國營運,屆時不僅應用程式商店將不再提供TikTok下載,TikTok也將無法在美國的網路托管服務上存取。就在法案提出的第二天,眾議院能源與商務委員會(Committee on Energy and Commerce)又以50比0全票透過了該議案。

要知道,就在上個月,拜登競選團隊還在TikTok上開設帳號,並釋出競選連任的短視訊,以吸引年輕選民的支持。不到一個月時間,TikTok面臨的光景已是「冰火兩重天」。

山雨欲來風滿樓,美國這次針對TikTok的禁令似乎是動了真格,輿論場上對TikTok的挽歌聲此起彼伏。美國政府為何抓住TikTok不放?這次針對TikTok的禁令又將何去何從?

TikTok官網介紹

不是第一次——TikTok緣何被盯上

這次的所謂TikTok禁令,全名為【保護美國人免受外國對手控制應用程式侵害法案】(Protecting Americans from Foreign Adversary Controlled Applications Act)。該法案主要著眼於應對外國對手控制的應用程式可能帶來的所謂的國家安全風險——沒錯,又是國家安全。

事實上,這已不是美國第一次以「國家安全」為由對TikTok舉起鐮刀,不變的是「國家安全」這個莫須有的罪名,變化的是越來越狠的手段。

2020年8月,正值中美貿易戰激烈之時,時任美國總統川普連續釋出兩道行政令,劍指TikTok在美業務,要求字節跳動在45天內出售TikTok,當時就一度引起軒然大波。

在TikTok提起訴訟後,美國法院對有關部門的禁令展開審查。經過一系列的聽證會,法院裁定有關部門在處理TikTok問題時未能遵循適當的程式。此外,法院認為美國有關部門沒有足夠證據證明TikTok對國家安全構成實質性威脅。因此,法院決定暫時阻止有關部門實施禁令。最終,拜登也於2021年撤銷了這一命令。

但轉頭在2022年,拜登就簽署法案,禁止美國聯邦政府員工在其機構擁有的裝置上使用TikTok。

在過去一年半的時間裏,盡管美國聯邦實體就全國範圍內禁令的前景反復討論,但美國至少有33個州以某種方式限制了TikTok的使用。此外,城市、政府附屬工作場所和大學校園也出台了禁令。

TikTok這是一個短視訊平台,為何被美國政客盯上,甚至一次次不惜運用國家機器來將其置於死地呢?

其一是TikTok在商業上的巨大成功。擁有演算法技術優勢與營運經驗的TikTok從一出海,就迅速站穩腳跟並迅猛發展。到2023年,其全球使用者數量已經達到16.7億,尤其在北美的影響力,直逼西方傳統互聯網社交平台Facebook、YouTube、Instagram等。盡管競爭對手紛紛推出短視訊業務想來分一杯羹,但大都碰一鼻子灰——如此惹眼,各個同行怎能不嫉妒?

其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TikTok在輿論場上打破了美式自由民主的美好濾鏡。美國向來以「言論自由」自稱,殊不知這種「言論自由」建立在一道無形的障壁中——別看眾多美國媒體爭鳴不斷,看起來熱鬧得很,但什麽該說什麽不該說的紅線大家都默契十足。前有維基解密創始人阿桑奇,後有福斯主持人卡爾森,專治一個不服氣。

TikTok改變了這種新聞生產邏輯,每個人都能拍能上傳的特性,再加上年輕人對傳統媒體的信任本就消耗殆盡,TikTok成了美國年輕人獲取資訊的新寵。這下美國政府慌了——從俄烏戰場的真實畫面到以色列對巴勒史坦人民的殘忍行徑,TikTok把美國政府和各個傳統媒體的遮羞布一撕再撕。前段時間美國現役士兵自焚抗議美國對以色列的縱容與助紂為虐,要是沒有TikTok的廣泛傳播,大機率不會引起什麽波瀾;結果有了TikTok,全世界都看到資訊繭房以外的美國真實場景。

如果說商業上的成功只是打壓的動力,那麽打破了美國精心編制的敘事體系、打破了「自由民主」包裝下的巨大資訊繭房,國會山老爺們對TikTok的殺心就收不住了。

當代美式「鬥批改」與新麥卡錫主義的興起

在美國,一項法案要想透過,起碼要闖過兩道大關:一是政治阻力,即兩黨層面一定程度的共識;二是法律障礙,即法律程式和法律內容上的合法。

在政治阻力方面,今日的美國國會山,反華早已成為最大的政治正確之一。在美國政治極化愈發激烈的大背景下,民主與共和兩黨已經很難就任何政治議題達成高度一致了。但中國問題是一個例外,成為極少的能使兩黨達成共識的議題。只要議題涉及反華,只要議題足夠敏感,就能在美國參眾兩院獲得高票透過,有時候甚至會出現全票透過——這是一個在當下美國政治運作之中極為罕見的現象。

換言之,美國自冷戰起對社會主義國家懷有的那股政治偏見之風正重歸國會山,麥卡錫主義大有在美國死灰復燃的跡象。

典型的例子就是在2024年1月31日,TikTok的執行長周受資受到的那場圍攻。

來自北卡羅來納州的眾議員理察·哈德森質問周受資:「TikTok是否可以連上家庭Wi-Fi網路?」

在這場美國參議院司法委員會舉行的、名義上旨在詢問互聯網社交媒體平台服務對美國兒童群體構成的潛在威脅的聽證會上,相關議員以「我信故我在」的態度對周受資窮追猛打。其中,美國知名「反華議員」湯姆·科頓的提問更是直接偏離聽證會主題,在明知周受資為新加坡公民的情況下,不懷好意地反復追問周受資的國籍身份以及他與中國共產黨可能存在的所謂關聯,上演了一幕極為荒唐的政治鬧劇——

科頓:「你屢次說你住在新加坡,你是哪一國公民?」周受資:「新加坡。」

科頓:「你是其他國家的公民嗎?」周受資:「不是,我是新加坡人。」

科頓:「你申請過中國公民身份嗎?」周受資:「我為我的國家服務,我是新加坡人,我沒有。」

科頓:「你有新加坡護照嗎?」周受資:「是的,我在新加坡軍隊服役了兩年半。」

科頓:「你有其他護照嗎?」周受資:「沒有,我是新加坡人。」

科頓:「你妻子是美國人,你孩子是美國人,你曾經申請過美國公民身份嗎?」周受資:「沒有。」

除此之外,科頓還不斷企圖逼迫周受資在一系列敏感的反華政治議題進行表態,使得聽證會中對於TikTok的問詢環節變成了一場麥卡錫主義風格極為濃厚的政治拷問。用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的話來說,聽證會演變成了一場「美國政客5個多小時的纏結和政治嘩眾取寵」,而美國國會議員在中國問題上的偏執與傲慢的態度也由此可見一斑。

在新麥卡錫主義在美國立法和行政決策層大行其道的背景下,TikTok禁令憑借防止中國對美國國家安全威脅這一桿大旗在政治層面很難遇到太大阻力,任何對TikTok的聲援都可能被反手扣上一頂「通華」的罪名,這也是許多人對TikTok命運持悲觀態度的最大原因。

法律障礙——TikTok絕處的最後生機?

就法律障礙而言,首先需要知道,在美國,一項法案的透過起碼要透過以下步驟:

起草:法案由國會議員或其工作人員,或由利益集團、公民或行政部門起草,但必須由眾議院或參議院的成員提出。

提案:該法案由眾議院或參議院議員在國會正式提出,給出編號並送出給相關委員會。

委員會審查:委員會審查法案,並可能舉行聽證會以詳細審查其內容。小組委員會還可以審查該法案並提出修改或修正案。

標記:如果委員會批準了該法案,他們可以「標記」,這意味著對法案文本進行修改和重寫。

報告:「加價」後,委員會向眾議院(眾議院或參議院)報告該法案,有時附有解釋該法案的書面報告。

現場辯論和表決:然後由全體議員對法案進行辯論,並可以進行進一步的修改。辯論結束後,眾議院將對法案進行投票。

送交另一議院:如果法案透過一個議院,它就會被送到國會的另一個議院,在那裏展開類似的過程。如果兩院提案存在差異,會由一個協商委員會來協調。在眾議院和參議院都批準後,該法案的最終版本就算確立了。

總統審議:將法案的最終版本送出給總統。總統可以將該法案簽署為法律,或否決該法案,或不采取任何行動。如果總統在國會開會期間十天內不采取行動,該法案將自動成為法律。

在美國三權分立的政治架構下,身為行政部門首長的總統對國會透過的法案有否決權,但如果經國會2/3多數透過,總統則無權對法案做出任何幹涉。這也就意味著白宮和國會山是法案進入稽核程式的兩個最大的變量。

目前這項法案已經在眾議院獲得透過,在立法程式上,該法案仍需要得到國會參議院的透過,才能送出給美國總統拜登批準。由於拜登此前接受采訪時表示會尊重國會的投票結果,那麽目前最大的懸念,就在參議院的表決了。也因此,TikTok公司在眾議院投票後的內部備忘錄中對員工表示,不會放棄遊說參議院的努力。

美國會大廈(資料圖/新華網)

但是,除了程式上的透過問題,一項法案要想落地,還可能面臨司法審查。畢竟目前在美國,還沒有過明確的判決先例來徹底禁止像TikTok這樣在全國範圍內廣泛使用的消費者應用程式。除此以外,對TikTok禁令而言,起碼有以下法律問題值得關註:

首先是關於其是否會違反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的爭議,除了言論自由問題外,還涉及了其他憲法條款,例如【達標法案條款】。達標法案是一種立法行為,它不經審判就對個人或團體進行懲罰,這在憲法上是被禁止的。一些人質疑TikTok禁令是否可以被視為一項達標法案。

此外,TikTok禁令可能會面臨管理州際貿易的商業條款的挑戰,並可能被認為阻止各州透過此類限制性貿易法。TikTok與美國州政府在蒙大拿州展開的攻防戰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2023年4月15日,蒙大拿州立法者透過法案,禁止TikTok在蒙大拿州執行。禁令從2024年1月1日起生效。蒙大拿州使用者無法在google play和appstore上下載TikTok。違反禁令的市集將收到每天1萬美元的罰款。一群TikTok創作者隨即就蒙大拿州禁令起訴該州檢察長。5月22日,TikTok公司同樣對蒙大拿州的禁令提起訴訟。

而在2023年11月30日,美國地方法官唐納·莫洛伊(Donald Molloy)釋出了一項初步禁令以駁回蒙大拿州禁止使用Tiktok的法案,並稱該州的禁令「超越了國家權力,侵犯了使用者的憲法權利」。

「在禁止TikTok的過程中,(蒙大拿州)立法機關既損害了使用者的第一修正案權利,又切斷了許多人賴以生存的收入來源。因此,原告已經確定了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害的可能性。」莫洛伊寫道。

由此觀之,雖然法律手段相比行政禁令有著更持久和完全的效力,但也面臨更多復雜的程式和潛在的障礙,這次TikTok禁令的發展,也必將還有一個持久的反復賽局的過程。

結語

總而言之,美國國會這次從立法途徑對TikTok趕盡殺絕的嘗試,是否代表了美國對華競爭的一個新手段和新節點?這次美國政治極化下的反常團結,又是否真的能彌合內部深層的撕裂?

無論如何,這次事件都將是我們觀察未來中美關系走向以及今年美國政治周期未來趨勢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點。

這次TikTok能否像蒙大拿州那次一樣絕地反擊?TikTok禁令究竟會面臨怎樣的命運?其透過與否又將對美國政治以及即將到來的大選作何影響?我們還將持續追蹤並為大家呈上最新的分析。

(作者劉典,系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副研究員;袁良丞,系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政治學專業博士生;李煜華,系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國際政治專業碩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