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的一場外交歡送會上,盧沙野大使與500多位各界代表齊聚一堂。這位中國駐法大使,即將結束任期返回祖國,臨行前他的話音仿佛還在巴黎的空氣中回蕩。他說,中國尊重每一個國家的自主選擇,而西方需要調整視角,不再高高在上地俯視。
盧沙野的調子一向不那麽和緩,但這一次他的語氣似乎溫和了許多。或許是因為,他深知 中國在全球中位置已然不同,自信與謙遜並存,才是王道。 畢竟,在過去幾十年裏,中國取得的成就讓世界為之側目。如今的中國,必須挺身而出,參與到國際事務中,在多邊舞台上展現自己的力量。
這不是盧沙野首次引發媒體關註。 去年,他在法國電視台上直言不諱地討論凱瑞米亞半島的歸屬問題,毫不猶豫地指出波羅的海國家在國際法上地位含糊。這樣的態度被許多人稱作「戰狼外交」,在一定程度上,盧沙野無疑是西方媒體塑造的這一形象的代表人物。
然而,盧沙野非但不避諱這一稱號,還在克服傳統的克制態度,勇敢表達中國立場。他曾直呼邦達茲為「政治流氓」,毫不掩飾對涉台問題的堅決立場,而這樣的強硬態度激起了法國內部的熱議。認同者認為他的存在推動了中法關系的發展,而反對者則質疑這種「咄咄逼人」的外交方式。
是「戰狼」還是不怒自威?這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盧沙野曾在全國兩會上表示,中國已經「無法再韜光養晦」,而這句話點出了新時代的外交策略 :面對逐漸變化的國際格局,中國必須顯露鋒芒。而在這一過程中,不僅僅是大國間的角力,更是中國如何定位自己、如何被國際社會理解的關鍵節點。
同時,西方國家的優越感,也在這個變革的時代裏遭遇挑戰。百年來西方習慣了主導全球秩序,如今,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的崛起,打破了這份固有優勢。
而 西方國家在處理全球問題時,那種居高臨下的慣性難免還在作祟。 例如,在氣候變遷的議題上,西方試圖利用自身工業革命的先發優勢推出「碳排放權」,甚至施加碳排放稅,限制開發中國家的發展路徑,這似乎是一種「雙標」的表現。
但是,盧沙野認為關鍵不在於此,而是在於西方國家能否意識到世界已經改變。他在卸任前明確指出,世界的常態就是矛盾,任何國際關系都需要在協商與平衡中求得發展。對於法國乃至整個歐洲, 他建議摒棄西方中心論,學會尊重其他國家的感受,尤其是要從實際情況出發,不能只顧自身利益。
那麽,要想讓西方冷靜思考這一切,就需要開發中國家團結一致,共同應對種種挑戰。一個國家抱著「不屈服」的姿態獨自走下去,顯然是不夠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 集體力量往往能夠創造成就。 而這一點,也是盧沙野在其外交生涯中不斷強調的。
在未來,東西方關系必將迎來新的轉變。在盧沙野看來,西方不應繼續用舊眼光和舊規則去衡量中國。中國既不是孤立的山區,也不是單一的國家機器,而是一個富有彈性和活力的新型治理體系。正如他所說的「一體兩面」:中國是尊重歷史的,同時也在積極塑造未來。
可以預見,中法之間乃至中歐之間的互動,仍將充滿挑戰與機遇。但無論是作為國際政治的重要參與者,還是作為探索新時代大國外交的踐行者,盧沙野已經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有力的範例。他用自己的行動證明,只有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堅持原則,同時保持靈活,才能真正贏得國際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