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這樣的問題會邀請到我……真的好巧,我認識兩個CBA的球員,一個現役,算是有過幾面之緣的朋友,他是我高中同學的大學同學,他們關系很好,大學時候去同學那玩,和他接觸過四五次,後來熟悉了,所以了解了很多。現在還在征戰CBA,29歲,替補控衛。具體是誰我就不說了。
還有一個是我現在的朋友,老婆同事的老公,曾經雲南紅河的隊員,替補中鋒,2.08m,遼寧體校出身。2007年因為嚴重的腰傷不得不退休了。那時他才24歲。接觸的更多,因此了解也更多。
從跟他們的交流裏,說到過很多訓練的事情,
這個現在仍在征戰的朋友,他們現在的訓練,比他在進入職業之前,要輕松的多。每天都有固定的訓練計劃,大多數是專項戰術的練習,對體能的消耗完全在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每天練完了,並沒有感覺很累。而且年復一年,每年都這樣,早都習慣了。但真正嚴格要求自己的球員們不一樣,他們之中有已經成名的巨星,也有很多一心想成為巨星的球員。他們會給自己制定相應的訓練計劃。每個人的計劃不盡相同,有的人有專門的陪練,有的是自己加練,有些條件較好的明星,甚至會去美國特訓。每次訓練後,一定都是幾乎累到虛脫。對體能消耗極大,但一定都是可以在短時間內恢復的耗氧訓練。通常這種訓練,一般情況下,疲勞程度不會超過24小時,基本上是睡一覺或者吃頓飯,就可以恢復差不多的。這種訓練方式,需要科學的方法和對自身的了解相結合。那位還在征戰的朋友,他自己說,每天的訓練就是工作,累,但這種累讓他覺得很充實。沒有覺得多痛苦。相比於他在進入職業之前,現在的累,都是合理的且更符合自己發展的累。在體校的時候,很少有教練會根據每個人的具體情況去安排訓練,基本上都是盡量要求所有人都達到某個標準。有的人能達到,有的人根本達不到。達不到的人,除了靠自己的毅力和蠻力去拼命做到,沒有任何其他辦法。那種辛苦,才是真正讓人絕望的。他就屬於最開始沒達到標準,最後硬是自己靠一點點磨練,拼出來的。所以對那個過程,感觸相當深,打個比方,100斤推舉,相同身高體重的球員,有的人可以輕松的做七到八組,而他屬於那種拼到眼前都模糊了才勉強做到4組!為了達到標準的6組,他付出的努力,甚至超出了他自己的想象!三周之後他做到了,但是這三周,是他長那麽大,經歷過最黑暗的三周。從飲食、力量各方面調整,配合每天的力量特訓。他說必須做到,否則就要被淘汰了。
我現在身邊的那個朋友,他在體校時候的訓練,要更甚。他自己形容的說法是,每天真的想一覺睡過去再也不醒了,因為一旦醒過來,就要面對一天的訓練。他們當時的教練是吳慶龍,對他的要求極高。因為這貨的身體素質特別好,所以他承受的訓練壓力要比別人多很多。但他自己對打球並沒有特別強烈的熱情,只是覺得是個營生而已。因此訓練對他來說,是最痛苦的事。
以上兩個例子,代表不了全部,但可以勉強回答題主的問題。了解一下球員對於訓練的態度。當然第二種屬於負面的東西,不能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