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深度 | 布林肯沙利文齊訪「印太」,拜登政府「最後的拉攏」?

2025-01-07社會
臨近下台的拜登政府,正在利用「最後時刻」拉攏盟伴,兩位高官先後開啟亞太之行。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於本月4日開啟六日行程,依次存取南韓、日本、法國。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則於5日至6日存取印度。這可能是二人任內最後一次出訪。
二人的「收官之旅」有哪些目的?拜登著力推進的「印太戰略」,將在「川普2.0」時代如何發展?
鞏固和鋪墊
布林肯與沙利文此訪,一為鞏固,二為鋪墊。
鞏固,指的是維持拜登在「印太戰略」上的「政治遺產」。
中國社科院美國問題專家呂祥 表示,「印太戰略」是拜登政府最關註的戰略議題,也是當前美國最大的戰略。兩位高官希望在拜登任期最後時刻再次到訪幾個支點國家,利用盟伴體系服務於大國競爭。
鋪墊,指的是為川普的外交和國家安全團隊「探路」。
由於「印太戰略」是共和黨、民主黨兩屆政府的共同框架,預計兩位高官將就存取情況與川普團隊進行業務交接。
有觀察人士註意到,與通常情況下卸任政府在最後一年不著力推出外交安全重大舉措不同,拜登政府在大選之後表現高調,政策動議不斷,而且高官的對外重大活動沒有間斷。
這表明拜登政府希望強化美日韓、美日印澳這些機制安排,加大對華戰略競爭的強度。
穩住三邊合作
再分別來看這兩場「收官之旅」。先從布林肯的行程說起。
布林肯此訪的第一站,是政局處在混亂之中的南韓。他6日與韓外長趙兌烈舉行會談。
輿論指出,布林肯是尹錫悅因「戒嚴風波」被國會彈劾之後到訪南韓的首位美國高級官員。此訪有多重用意。
第一,重申支持。
美國已重申對美韓「堅如磐石」的同盟關系的支持,並表達對南韓代理領導人的信心。兩國同意全面恢復因「戒嚴」一事而推遲的雙邊外交和安全計劃。
第二,加強協調。
外界擔心,川普上台後可能破壞韓美同盟以及在北韓問題上的政策協調。因此,布林肯需要提前對美韓關系進行固化。
存取期間,布林肯與韓方談及半島態勢、俄朝合作等問題。布林肯說,美方掌握的可靠情報顯示,俄方具有向朝方傳授高端太空及衛星技術的意圖。
第三,穩住三邊。
呂祥表示,美日韓三邊關系中,南韓是相對薄弱的一環,美國不希望它垮掉。「美國希望南韓黨派鬥爭能夠緩和,維持美日韓的合作態勢,但南韓政局亂到這個地步,華盛頓對首爾能起的作用已經不大。」
第四,安撫情緒。
尹錫悅事先沒有就宣布緊急戒嚴向美國做通報。在他宣布戒嚴後,雙方也沒有迅速溝通,致使雙方「出現暫時的不和諧聲音」。但尹錫悅任內為美國所做的一切,拜登還是看在眼裏的,因此試圖透過派高官存取安撫南韓的情緒。
在布林肯此訪的第二站日本,他預計要做兩件事。
其一,回顧。布林肯將「回顧美日聯盟在過去幾年中取得的巨大進展」,包括美國上周批準的將向日本提供先進中程飛彈的軍售計劃。
呂祥指出,美日同盟是美國亞洲外交的真正支柱,美國正審視石破茂尋求相對獨立的動向。鑒於美國對日本政治的影響力,東京不會擺脫華盛頓的控制,但雙邊關系緊密程度會有所不同。
其二,安撫。布林肯啟程前夕,拜登以國家安全和關鍵供應鏈為由,宣布阻止新日鐵對美國鋼鐵公司的收購。
「拜登此舉會讓日本產生很多疑惑:美國一邊大力招商引資,一邊卻把常規並購政治化,而且針對盟國。這將成為美日同盟關系中的負面因素。布林肯可能需要進行安撫。」呂祥說。
在第三站法國,布林肯將討論中東和歐洲面臨的挑戰,希望有助實作加薩停火。
美國的難題
再將目光轉向沙利文的印度之行。
雙方討論「美印關鍵和新興技術倡議」(iCET)具體合作是一項重要議題。
倡議於2023年啟動,雖然白宮表示iCET不針對任何一個國家,但外界普遍認為,美國試圖借此在印太地區應對中國,並讓印度擺脫對俄羅斯武器裝備的依賴。
此外,美國一名行政官員透露,沙利文或借此訪提及中方核準雅魯藏布江下遊水電站工程一事。評論認為,如果美方丟擲這一論調,那麽顯然想為緩和的中印關系制造爭論點。
呂祥表示,美印利益既有趨同、趨近之處,也有截然不同的地方。美國想把一些中低端產業向印度引導,但印度希望獲得更多,期待「四方機制」能彌補自己在產業、科技領域的不足。
「目前來看,美國不太願意滿足印度進一步的願望。而在川普上台後,iCET本身的存續以及落實程度,都令人懷疑。」呂祥說。
在呂祥看來,印度秉持獨立自主外交,不隨美國起舞。美國想要完全拉攏印度,必須承受印度的「高要價」,但美國「不想給」「給不起」。
「受綁者」的困局
呂祥指出,兩位美國高官的存取,似乎更具禮節性和象征性,難有實質成果。
呂祥還註意到一個現象:「同美國‘捆綁’緊密的盟國領導人,他們在國內幾乎都遭遇越來越困難的局面。」
其中,尹錫悅可能是近幾屆南韓政府中同美國走得最近的人——曾自告奮勇申請舉辦第三屆民主峰會,還在2023年為訪美精心準備英語演講……但在「戒嚴」事件後,面對國會的彈劾和警方的逮捕,尹錫悅如今只能在總統府閉門不出。
在日本,此前「緊隨美國」的岸田政府黯然下台,石破茂上位。近日媒體稱,石破擬推遲原定於2025年1月中旬的訪美行程,表現出更積極的訪華意願。
在法國,總統馬克龍面臨總理頻繁更換的困境……
呂祥表示,雖然上述國家的政局動蕩不乏內因,但外因同樣不可小覷。「美國政府對盟國的壓榨實際上已把各國逼到邊緣位置。盟國為配合美國政策,經濟利益受損,進而引發領導來集團的混亂。」
例如,尹錫悅政府為迎合美國,國際貿易收支甚至出現赤字,這在多年來是不曾有過的。德國在烏克蘭問題上向北約看齊,結果引發能源價格飆漲,經濟連續衰退。
談及「川普2.0」時代的「印太戰略」,呂祥認為會有一些延續,也會出現變化。
不變的是大國競爭的戰略目標。變化在於,川普可能尋求采取「商業化策略」,例如將購買美制武器、購買美國油氣、增加國防經費等作為美國保護盟伴的條件。此外,川普已對「印太經濟框架」有所非議,如何調整有待觀察。
(編輯信箱:[email protected]
欄目主編:楊立群
文字編輯:楊立群
本文作者:解放日報 張全
題圖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