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天津全力盤活京津冀三地人才一體化「大棋局」 用心撒播「人才種子」 協同發展「枝繁葉茂」

2024-03-02社會

牢記囑托 勇擔使命 京津冀協同發展十周年

天津北方網訊:十年奮進路,協同譜新篇。地緣相通、產業相近、人文相親、資源相融……人才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智力保障,京津冀協同發展十年來,天津著力推進人才高效集聚,用心撒播「人才種子」,精心做好引育用留,全力盤活三地人才一體化「大棋局」。

求學在北京,立業在天津。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親歷者,鈉坤碳源(天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俊坦言,如果說北京是他播種夢想的地方,那麽天津便是他事業揚帆起航的起點,十年光陰荏苒,從一名頂尖院校高材生到解決「卡脖子」技術的團隊負責人,張俊科技報國的夢想逐漸生根發芽,在京津冀這片人才沃土結出累累碩果。

「中國有句老話叫‘十年磨一劍’,我從事碳負極材料基礎研究也恰好整整十年了!」2013年,張俊進入清華大學碩博連讀,也正是這一年,他結識了人生中最重要的領路人——天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清華大學客座教授楊全紅,「楊教授是國際碳材料領域的專家,也是我的導師,在他的指導下,我從研究生期間就開始了碳材料的研究,為後期篩分型碳的產業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2018年,張俊前往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開展存取研究。「走出去後,才真正意識到我們的差距。當時,美國的電池理論基礎研究已經位居全球領先地位,而中國的鈉離子電池碳負極材料近年來仍主要依靠進口!」種種現狀深深刺痛了張俊的心,面對海外知名學府拋來的「橄欖枝」,他毅然放棄了繼續留在國外留學深造的機會。

2020年,博士畢業後的張俊作為天津引進的海外人才,進入到天津大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天津有著雄厚的制造業基礎,天津大學化工學院也是國內相關領域高校研發的重要策源地,對我的課題研究能形成延續性、連貫性。」張俊告訴記者,博士後期間,他先後獲得了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特別資助、天津「海河英才」博士後資助,並入選青年人才托舉工程,獲得感滿滿。

為了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推動科研成果轉化,2022年,張俊開始了創業歷程,成立了鈉坤碳源(天津)科技有限公司,團隊專註於解決鈉離子電池「卡脖子」問題,並創新提出了「篩分型碳」負極材料新模型。「近年來,中國碳材料在新能源領域蓬勃發展,我們研發轉化了一系列套用型產品,讓科研成果‘走’出實驗室為產業所用。」張俊介紹,目前,團隊自主研發的「篩分型碳」負極材料填補了全球高能量密度鈉離子電池碳負極材料的空白,廣泛套用於新能源汽車及儲能相關技術領域,戰略合作夥伴遍及海內外。

「創業過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難,天津在環境、政策、服務等方面全力支持,在企業孵化初期,依托天開園的物創海河實驗室解決了技術驗證、產品小試等研發關鍵環節。在市人社局的支持幫助下,我們在去年第二屆全國博士後創新創業大賽中獲得金獎,拓展了‘握手通道’,企業在天津紮根更深了!2024年我們要在天津投建一個中試基地,規模將超過百噸級,並積極推動千噸級產線的設計與落地,助力團隊科技報國、產業報國之路走得更遠。」談到未來,張俊的話語中充滿信心與激情。

以最高的禮遇、最大的熱情、最優的服務打造人才高地,如今,越來越多如張俊一樣的傑出人才來到天津安居興業。「我們聯合北京市、河北省成立了京津冀人力資源服務與發展聯盟、京津冀技工教育聯盟,為京津冀區域間人力資源便利流動、人才智力資源共享提供有力支撐,為個人就業創業提供更良好的就業創業環境,更廣闊的發展舞台。為了進一步提高人才的獲得感,三地還實作了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資格、繼續教育資格、人力資源服務從業資格互認。未來,我們將以服務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為重點,主動服務重點企業,聯合舉辦京津冀招才引智大會,吸引高端人才向三地聚集。」市人社局副局長鄭巴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