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吳蔚:川普有理由後怕,因為安保出了大紕漏

2024-07-16社會
美國特勤局精確射手使用M700狙擊步槍開火反擊
直新聞 : 當地時間7月13日,美國前總統川普在賓夕法尼亞州的一個競選集會現場遇刺受傷。據外交部訊息,國家主席習近平已向川普前總統表達了慰問。您對這場發生在美國境內的刺殺未遂突發事件怎麽看?有哪些細節耐人尋味?
特約評論員 吳蔚 : 急促的槍聲、驚呼的人群、慌亂的保鏢、染血的前總統、高舉的拳頭、記者的抓拍,一系列發生在電光火石間的景象共同組成了一個震驚世界的新聞現場。是的,一場典型的「總統刺殺案」發生在眾目睽睽之下,不是好萊塢大片,而是2024年美國總統大選的競選集會現場。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淩厲且決絕地上演著,這就是我們正在身處的世界。
不幸中的萬幸,全身心投入演講的川普宿命般地轉了一下頭,子彈以差之毫厘的軌跡擊碎提詞器,飛濺的碎片劃破他的右耳,鮮血流過他的面龐。制高點上的兩位特勤局精確射手開火還擊,精準擊斃200公尺外的刺客。
客觀地說,從行刺者扣動扳機的那一刻起,這就已經是一場失敗的安保行動。
從雙方使用的武器效能來看,是嚴重不對等的。占據制高點的特勤局精確射手使用的是兩把一模一樣的AICS AX套件的雷明登M700狙擊步槍,打的是.300溫徹斯特麥格農彈,裝備了NF精密光學瞄具與雷射測距儀。而刺客使用的是民用版AR15半自動步槍,甚至都不一定裝備光學瞄具。但即便如此懸殊的裝備對比,刺客依然得以開火行兇,造成現場一名觀眾死亡、多人受傷。
這就是要員警衛安保的世界性普遍難題:你只能盡可能防止槍手出現在危險區域,可一旦槍手得以開火,一切現場處置都已經是被動應對。 所以,要員警衛與反恐的邏輯是一樣的:必須是情報先行,防患於未然。
事件發生後,我第一時間請教了國內警衛方面的專家。我將川普集會現場的航拍照片發給他看,並大致交代了一下VIP、特勤局精確射手以及刺客開槍的相對位置關系。他的第一反應是:安保的現場布置有很大問題。 這與我的第一判斷不謀而合,因為我留意到,在這個令人頭皮發麻的刺殺現場,周遭的制高點並沒有完全被特勤局占據。 刺客開火的位置是一個絕佳的射擊陣地,視野開闊、直視川普的講台,距離只有不到200公尺,他是如何攀爬到這個地方並成功開火的呢?外圍警戒到底是幹什麽吃的?事先進行的逐屋排查是否落實到位了?
這就引出了這場行刺案的一個重大疑點:川普的安保團隊是否面臨人手不足的問題,隸屬於美國聯邦政府國土安全部的美國特勤局是否投入了充足的人手與情報資源用來保護川普?
讓我們假設這場賓州競選集會的主角是美國現任總統拜登。我個人認為,以當局的重視程度,現場的警衛布置絕不會出現這麽大的紕漏。以演講台為圓心,方圓300公尺內的一切制高點與潛在伏擊陣地都可能會被特勤局的特工們全面占據,更不會出現只有一組精確射手在孤立的制高點上執勤的情況,因為它的警戒扇面太小了。 事實上,從現場兩位精確射手的警戒朝向來看,他們從一開始就已經正確預判出對這個現場威脅最大的潛在來襲方向在哪裏——正是槍手扣動扳機的那個屋頂。 可是川普的支持者不禁要問:你們明明意識到了這個警戒漏洞,為什麽不加派人手提前占據那個制高點呢?
更令人生疑的細節是,據現場川普的支持者對媒體描述:他們在刺客出現在屋頂上時就已經向現場安保人員作出警示。可特勤局特工們的應對還是慢了不止一拍。
我來跟大家描述一個安保嚴密的現場應該是什麽樣的:多組狙擊手占據現場多個方向的制高點,每一組射手負責監視一片高危區域。如果有不明目標突然出現,哪怕他只是拉開一下窗簾,都有可能被「預防性射擊」打倒。然後負責地面警戒的機動小組會迅速突入那座可疑建築,對嫌疑人實施抓捕,甚至是直接擊斃。
可這事兒也挺寸的,嚴格意義上說,川普在遇刺當時也只是一個「參選者」,美國當局賦予他的安保規模是按照「前總統」的規格來執行的。只有當川普正式獲得共和黨提名之後,他作為2024年美國總統大選「候選人」的身份才能正式確認下來,「候選人」與「參選人」的安保待遇是不一樣的。 寸就寸在,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將在15日舉行,川普可以說是在「競選正式開跑」的前一天遇刺。
子彈已經射出,20歲的兇手已經斃命,可是子彈所引發的余波,才剛剛開始發酵。
直新聞 :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開啟了履職以來的首次訪德行程。您如何看待日本方面頻頻向西方靠攏,更是主動經略歐洲方向的舉動呢?
特約評論員 吳蔚 : 岸田首相此訪德國有幾個背景需要梳理一下。
首先,這是自2017年以來首次有日本首相存取德國。其次,這也是岸田首相在結束美國存取行程、參加完北約峰會之後的訪歐行程。再者,從歷史的行程上看,這也是日本與德國這對「冤家」非常罕見地擁抱在一起。
自二戰結束以來,日本與德國都經歷了一段痛苦的戰後重建階段。巧合的是,日本與德國的再工業化也都是在美國出於地緣政治考慮與美蘇冷戰日趨激烈的大背景下實作的。這就引出了國際市場上的一對「冤家」,在先進制造業方面,汽車、高鐵、光學儀器、冶金等領域,日本與德國在過去半個多世紀以來都是不折不扣的競爭對手,在開拓國際市場上,這兩家從來是針尖對麥芒的。
可現如今,事情正在起變化,隨著中國實作了工業化,日本與德國同時感受到了來自Made in China的壓力。這讓我想起戰後的一段歲月裏,日本與德國也一度因為美國強大的制造業與品牌輸出能力短暫地站到了一起。只是迫於盟主的淫威,日本與德國都不太敢在美國面前造次。
在聯合記者會上,岸田文雄與德國總理朔爾茨隱晦且不點名地談到了所謂「應對經濟與安全的挑戰」,明眼人都知道這是沖著誰去的。相比於朔爾茨的收斂,岸田在柏林則沒少談及中國。日德之間新建立的經濟安全框架、軍事後勤合作,一切都有所指向。
德國是北約在歐洲的重要支柱,也是駐歐美軍的關鍵依托。日本與德國的一系列軍事合作協定簽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視為日本邁出了向北約靠攏的關鍵一步。而正由於這些協定是雙邊性質的、是雙向履行的,因此我們也可以認為,日本正在給北約的軍事力量向亞太地區傳導鋪路。
回看日本當下的內政情況,岸田文雄內閣的支持率已經跌落至15.5%,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麽這位首相這段時間會頻繁地穿梭在世界各地,頻頻就國際熱點問題發表意見。日本的岸田、南韓的尹錫悅,大抵遇到了同樣的局面,他們都不想「坐困愁城」。
作者丨吳蔚,深圳衛視直新聞高級主筆,深圳衛視【直播港澳台】特約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