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植物學博士史軍在【水果史話】一書中提及,清末年間,一種不起眼的水果種子被一名女教師帶到了紐西蘭。很多人沒有想到,這件事直接影響了世界水果產業,這個在當時毫不起眼的水果,就是「美味獼猴桃」。
史軍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美味獼猴桃於1910年在紐西蘭掛果後,紐西蘭種植者如獲至寶,將獼猴桃生產變成現代水果產業,而獼猴桃也成為中國水果「墻內開花墻外香」的典型案例。
國家園藝種質資源庫獼猴桃分庫的毛花獼猴桃。楊沙沙攝
走進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簡稱「鄭果所」)深處,有一段段綠蔭覆蓋的走廊,【環球時報】記者疑心是葡萄藤爬滿了葡萄架,湊近了才發現,綠蔭棚上一片片綠葉後面,是果實累累的獼猴桃。唐代詩人岑參在詩中提到,「中庭井欄上,一架獼猴桃」。在很長的一段歷史裏,獼猴桃是作為觀賞用的植物。
「這些獼猴桃種質都是我和團隊成員從深山老林一個個背回來的,全國的山頭基本都爬遍了。」中國農業科學院「獼猴桃資源與育種」創新團隊首席專家齊秀娟研究員,有點自豪地向【環球時報】記者一一介紹國家園藝種質資源庫獼猴桃分庫的資源,「這是大籽獼猴桃,成熟後橘黃色的果子特別好看,但是味道苦辣,它的根部卻是寶貝,可以提取抗癌的藥物成分;這是毛花獼猴桃,獼猴桃號稱‘維C之王’,毛花獼猴桃更是‘維C王中王’,網上老有人吐槽獼猴桃皮很難剝,但毛花獼猴桃可以像香蕉一樣剝皮;這是我們所培育的全紅型軟棗獼猴桃品種‘早秋紅’,我曾經在葡萄牙吃過當地的軟棗獼猴桃,綠色的,但中國是獼猴桃原產地,很多特色好吃的獼猴桃品種其實在中國
……」
在園中,齊秀娟隆重向記者介紹了自己的一棵「寶樹」——「中獼2號」母株。這是齊秀娟2004年參加工作後,2005年透過雜交育種成功培育的一棵獼猴桃樹,至今有近20年樹齡。
記者看到,一棵高不足兩米的獼猴桃樹,枝幹竟然撐起了十幾米長的綠蔭走廊,大大小小的果實結滿了枝頭。「這兩年已經有意識地給它做修剪處理,不敢讓結太多果,2021年鄭州特大暴雨,這棵樹元氣受損,否則還能結更多的果。人不容易,樹也是如此。」齊秀娟對記者感嘆道。
上世紀90年代,中國著名果樹學家、被譽為「中國獼猴桃之父」的鄭果所研究員崔致學,作為科研協作組組長,帶領同領域研究人員,歷時12年基本摸清中國本土獼猴桃資源分布情況,篩選了一批綠肉、黃肉野生優異種質用於生產。數據顯示,1978年,全國獼猴桃種植面積不到1公頃,1996年就已達到4萬公頃。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湘西花垣縣十八洞村考察時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強調扶貧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此後,非常適合在山區栽種的獼猴桃產業進入快速發展賽道。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數據,全球有23個國家生產獼猴桃,2021年中國獼猴桃結果面積近20萬公頃、產量238萬噸,穩居世界第一。
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的國慶閱兵式上,眼尖的齊秀娟發現,脫貧攻堅方隊用的背景圖片就是獼猴桃。雖然中國是獼猴桃大國,但很多消費者認為,紐西蘭進口的奇異果更好吃,國產獼猴桃不好吃。
「不是中國獼猴桃不好,是中國人吃不到好的國產獼猴桃。」齊秀娟說,在山區推廣獼猴桃,最大的難題是精細化管理跟不上。例如疏花疏果整形修剪不規範,導致優質果率偏低。齊秀娟形容「想給老鄉去掉一個多余的果,剪掉一根多余的枝,簡直就跟要他們命一樣」。
而在國際上,獼猴桃換了個名字「奇異果」,在紐西蘭發揚光大。齊秀娟曾深度考察過紐西蘭獼猴桃種植,跟中國小農小戶單打獨鬥相比,紐西蘭獼猴桃種植更像一個集中作戰的兵團,育種、栽培、植保、貯藏、保鮮、市場行銷等等,全產業鏈分工精細明確。
由於紐西蘭是溫帶海洋性氣候,建獼猴桃園之前,紐西蘭甚至已經種好了防風林,每個果園管理都很規範,買一盒紐西蘭奇異果,10個口感品質幾乎都是一致的。
對於中國獼猴桃落後於紐西蘭的現狀,像齊秀娟這樣的中國科研工作者也一直憋著一口氣。「紐西蘭的奇異果暫時蓋過了中國獼猴桃,但實際上,中國有比紐西蘭‘海沃德’更好、更豐富的獼猴桃品種。」齊秀娟說,中國獼猴桃品種本身並不差,只是管理跟不上,只要找出短板補齊,將來就可以和紐西蘭掰一掰手腕子。
實際上,經過多年努力,中國一些頗具競爭力的獼猴桃品種已在市場站穩腳跟,獼猴桃再也不是紐西蘭人唱獨角戲。齊秀娟將目光盯在自己多年辛苦栽培的「寶樹」——「中獼2號」母株上。「這是國內第一個透過雜交選育並透過國審的獼猴桃綠肉品種,已經走出國門,在義大利開展區域試驗種植,初步獲得良好效果。」
齊秀娟告訴記者,「未來,中國自主選育的綠肉獼猴桃有望變成全球主栽品種,義大利也好,紐西蘭也罷,中國獼猴桃將在全球產業實作華麗轉身。」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