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天縱
通訊員 劉麗 許國勝
編者按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3月20日,在湖南長沙召開的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
」
湖北循「新」出發,向「新」而行
。
最強大腦晝夜「轉動」,超級計算中心掀起算力變革;
智慧工廠日夜無休,監控螢幕上,一道道條柱上下起伏,演奏無聲的數位樂曲;
智慧駕駛暢跑江城,武漢智慧網聯汽車開放測試道路放射線面積約3000平方公裏,遠超全球第二大自動駕駛示範區矽谷的服務面積;
光谷創新閃耀全球,全球第一個人體肺部瓦斯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統、全球第一個千億參數全模態大模型「紫東太初2.0」等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和產品領跑世界……
一股「新」的力量,在荊楚大地上孕育、激蕩。
即日起,湖北日報推出大型系列全媒報道「奮進中的湖北·新質生產力蓬勃向上
」,敬請關註。
光谷科創大走廊。(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魏錸 通訊員 張璨龍 攝)
新聞調查
開啟一個軟體、美化一張圖片、制作一組表格、開啟一次導航、下達一份訂單……生活中,算力無處不在。
算力,即電腦裝置或數據中心處理資訊的能力,裝置每秒運算的次數越多,算力就越大。數位經濟時代,算力與人力、物力、財力一樣,是國家經濟競爭力的主要指標。據研究機構測算,算力指數平均每提高1點,一個國家的數位經濟和GDP將分別增長3.5‰和1.8‰。
在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湖北實踐征程中,湖北用算力啟用新質生產力,釋放數位經濟高品質發展新動能。
我省算力規模和質效居
中部第一
武漢人工智慧計算中心,位於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
4月19日下午,一撥接一撥客商冒雨前來該中心參觀交流。停車場裏,小轎車、大巴車往來不止。
「這裏就像網紅打卡地,幾乎每天都有人預約洽談。」武漢人工智慧計算中心技術主管宋威介紹,武漢人工智慧計算中心於2021年5月31日投入執行,為企業、組織機構、科研院校等提供公共智算服務。算力規模從最初的100P(1P=每秒1000萬億次浮點運算能力),擴容至目前的400P。
毗鄰武漢人工智慧計算中心,有一棟形似巨型「CPU」的建築——武漢超算中心,於2022年11月23日投入執行。一期建成50P高效能計算(HPC)算力系統,總體規劃建設算力200P。
光谷東湖科學城核心區的武漢超算中心,技術人員在巡控伺服器機房。(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魏錸 攝)
智算中心與超算中心功能定位各有不同。其中,智算中心伺服器以GPU芯片(圖形處理器)為主,主要用於AI大模型訓練;超算中心伺服器以CPU芯片(中央處理器)為主,強在復雜運算和邏輯控制,主要服務科技研發。
雙強聯合,算力超群。
我省數位基建「國家隊」瞄準智算領域同向發力——
4月16日,在武漢市東西湖區,中國電信中部大數據中心(網安基地)工地焊花飛舞,一期兩棟智算大樓主體結構封頂。今年底投產後,中國電信在武漢將形成中部智算中心(武昌基地)、中部大數據中心(漢口基地)、中部大數據中心(網安基地)「一中心三園區」算力網。
中國移動智算中心(武漢)於今年開放營運,系中國移動全國第一個落地營運的區域中心節點,立足武漢、放射線湘鄂贛三省,現已建成1500P智算服務能力。到今年底,該智算中心將擴容至6800P。
湖北聯通在金銀湖數據中心、華中智雲數據中心建立了2個大規模省級行業雲池,以及13個市州級行業雲池,實作全省「一城一池」算力全覆蓋。
宜昌市點軍區人工智慧算力中心「點亮」執行,阿裏雲、燧原科技等一批行業龍頭落戶,智算、超算融合算力產業園建成,培育引進東土科技、升哲科技等15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在新質生產力驅動下,點軍數位經濟規模實作3年翻番,宜昌數位經濟核心產業規模超600億元。
武漢算力「雙中心」成為數位經濟「最強大腦」。(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魏錸 攝)
算力激蕩,風起雲湧。
【湖北省加快發展算力與大數據產業三年行動方案】提出:力爭到2025年,將算力與大數據產業規模翻一番,突破1500億元,占全國規模總量的10%以上,算力、存力、運力躋身全國第一梯隊。
據省通訊管理局統計,在算力規模上,我省納入全國數據中心綜合資訊管理平台的在用數據中心超過130個,其中大型/超大型數據中心(規模大於或等於3000個標準機架)達到11個,數量中部領先。
在算力質效上,經中國資訊通訊研究院評測,我省綜合數據中心伺服器上架率、PUE(電能利用效率)等指標,在中部地區排名第一。
在運力和存力方面,我省互聯網省際出口頻寬達到56.8T,武漢國家級互聯網骨幹直聯點頻寬擴容至2270G,重要算力節點間400G/800G超高速率傳輸系統加快部署,全快閃記憶體等先進儲存技術占比持續提升。
「AI新人」擠進千行百業
算力土壤肥沃,催發AI套用如雨後春筍般在荊楚大地生根發芽。
光怪陸離的湖邊古堡、星光閃耀的城市夜空、綠樹環繞的未來城市……漫步武漢人工智慧計算中心大廳,一幅幅嵌在墻上的裝飾畫均由AI設計創作。
這些「AI畫家」可根據輸入的描述詞,生成視覺藝術、造型藝術、空間藝術、影像藝術等不同風格的AI手繪。
輸入「記者在采訪」,顯示器以「讀條」形式短暫思考後,生成了2位動漫風的全媒體記者,一位拿著相機和錄音筆、一位正在出鏡主持。
AI繪畫展。(資料圖)
繪畫只是算力賦能AI套用的冰山一角。
在隨州市湖北允升科技5G智慧工廠,每日鋰電池產量可達100萬只,其生產過程僅需幾位技術人員值班。「算力讓數位孿生工廠融會貫通,實作鋰電池全生命周期品控。」允升科技IT工程師徐春雷介紹,「AI質檢員」能輔助後台最佳化生產過程,自動監測排查故障問題,讓鋰電池產品合格率由95%提升至98%。
武漢楚精靈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利用深度學習、哈希演算法等技術,首創「消化內鏡人工智慧輔助診斷系統——內鏡精靈」,成為內鏡醫生的「第三只眼」。
AI還能提供蛋白質結構預測和分類,輔助新藥研發。武漢伯生科技的「思符蛋白質結構預測平台」能實作虛擬藥物篩選等套用,使醫藥研發效率提升10倍以上,費用從上萬元降到幾百元。
在法律服務上,北京大學武漢人工智慧研究院,基於自研的百億參數中國法律垂直領域大模型,打造「北大元法智慧系統」,讓「AI律師」服務隨時線上。武漢百智誠遠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法魔術方塊」,能幫法律小白輕松寫「訴狀」。
「孵化基礎大模型,才能更好帶動行業套用加速落地。」宋威介紹,2021年7月,武漢人工智慧計算中心與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合作,釋出全球第一個「圖、文、音」三模態大模型「紫東太初」,可實作文字、音樂、視訊等多模態內容理解和生成。
穿漢服的小女孩名為「小初」,是以 「紫東太初」人工智慧模型為基礎打造的虛擬角色。(由光谷融媒體中心提供)
2023年6月,「紫東太初」2.0版本已釋出,可理解三維場景、傳感訊號等數位物聯時代的重要資訊,並在神經外科手術導航、短視訊內容稽核、法律咨詢、醫療鑒別診斷、交通違規影像研讀等領域開展系列套用。
目前,武漢人工智慧計算中心已吸引300多家企業入駐,聯合孵化出200余項場景化解決方案,覆蓋智慧制造、智慧城市、數位農業、自動駕駛、智慧醫療、智慧政務等套用場景。
孵化未來產業
讓算力「即取即用」
今年,工信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25年,建設一批未來產業孵化器和先導區;到2027年,一批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得到普遍套用。
武漢人工智慧計算中心的Atlas 900 AI訓練集群。(湖北日報資料圖)
在武漢人工智慧計算中心、武漢超算中心成果展示區,一批具備未來產業潛質的AI套用讓人眼前一亮——
這裏有由武漢大學與華為團隊聯合打造的全球第一個遙感影像智慧解譯專用深度學習框架「LuoJiaNET」和業界最大遙感影像樣本庫「LuoJiaSET」,被譽為LuoJia「雙子」。
「LuoJiaNET」是一款遙感影像智慧解譯軟體,「LuoJiaSET」則是一個儲藏量豐富的遙感影像樣本庫。前者像刷題的學生,後者像海量的題庫,題庫越大,刷題越勤,遙感影像解譯的精度就越高。LuoJia「雙子」有望孵化百億產業,為湖北形成全球遙感產業「向心力」。
在科技前沿,算力「解鎖」了多項行業難題——華大時空組學技術創新,繪制了迄今為止最精細的小鼠胚胎與腦時空圖譜;中國氣象局武漢暴雨研究所建立了長江流域定量降雨監測預報平台,實作分鐘級的天氣預報;湖北九同方微電子有限公司利用AI模擬,打造了國際領先的射頻類芯片電磁仿真EDA軟體。
培育「專精特新」 壯大新質生產力。(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薛婷 通訊員 張春玲 周巍 攝)
「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將成為生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湖北移動技術專家陳實說,無論是湖北「51020」產業,還是類腦智慧、量子資訊、基因技術、未來網路、氫能與儲能等未來產業,都離不開算力網路支撐。
湖北電信黨委書記、總經理張敏建議,加快構建全國一體化算力協同排程平台,實作需求和供給的精準對接,讓算力像水電煤氣網一樣「隨時隨地、即取即用」。加快行業數據開放共享,發揮中國海量數據規模和豐富場景優勢,透過多場景套用、多後設資料融合,以量變引發質變,賦能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推動新質生產力勃發。
省經信廳介紹,目前,我省在數據采集、傳輸、處理和套用等環節集聚了一批優質企業,形成了從硬體到軟體、從產品到服務的全產業鏈覆蓋。下一步,我省將建設布局一批高水平鏈創平台,形成大中小企業分工協同、競相發展的算力與大數據產業生態。
光谷未來科技城邁異超雲中心機房,技術人員正在巡檢、偵錯伺服器。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魏錸 通訊員 羅雪瓊 攝)
相關報道>>
與「新」相遇vlog丨算力賦能,「AI司機」練車技
與「新」相遇 vlog丨武漢「最強大腦」,算力「雙中心」算出了什麽?
湖北日報客戶端,關註湖北及天下大事,不僅為使用者推播權威的政策解讀、新鮮的熱點資訊、實用的便民資訊,還推出了掌上讀報、報料、學習、線上互動等系列特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