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陸軍某旅「鋼甲列車連」開展「以連為家二三事」活動

2025-01-09社會
東部戰區陸軍某旅「鋼甲列車連」開展「以連為家二三事」活動——
調動積極性 增強凝聚力
■李 健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廖曉彬
鐘富廣繪
「三班戰士李衍慶,利用休息時間維修雙杠,排除了訓練安全隱患」「二班班長白劍鋒,周末帶領全班整修宿舍樓前訓練場」……連務會上,討論完下一周工作訓練安排,東部戰區陸軍某旅「鋼甲列車連」的幹部骨幹開始匯報本周戰士的良好表現。連主官王鵬邊聽邊記,並不時插話點評。
從3年前開始,該連連務會增加了一個固定環節,由幹部骨幹匯報本周各班排的「好人好事」。「我們連人數較多,每次都能記滿幾頁紙。」王鵬介紹,這是他們開展「以連為家二三事」活動的一部份,目的是鼓勵官兵從力所能及的點滴小事做起,參與連隊建設,加強情感投入,牢固樹立「以連為家」意識。
開展這項活動的初衷,還得從王鵬剛到連隊任職時說起。一天,他發現連隊食堂一個水龍頭壞了,水細細流著,路過的戰士見狀沒有一個上前處理,最後還是他找來工具修好了。事後,王鵬找到那幾名戰士,詢問「視而不見」的原因。
「那不是我們班的衛生區」「這是連隊水電工的事,不歸我管」……戰士們「事不關己」的態度讓王鵬陷入沈思。不僅如此,他還發現,「長明燈」「亂丟垃圾」等問題並不鮮見;平時出公差,個別官兵常有抱怨;就連參加比武競賽,訓練尖子也會互相推托……
「這些事看似微不足道,卻暴露出部份官兵主人翁意識不強,沒有把連隊當成家來建設。」找到了癥結,王鵬竟一時沒有好辦法。因為他反復強調,大家卻沒什麽觸動,問題依舊存在。
一籌莫展之際,王鵬註意到,一名即將退伍的老兵有時在宿舍樓後的樹下獨坐很久。不解其意,王鵬趕忙靠上去關心。
「這棵樹是我當新兵時栽下的,這些石凳石椅是我當班長時,帶著全班戰士搬過來的……」老兵深情回憶當年的事,那如數家珍的神情,讓正在發愁的王鵬找到了解決問題的突破口。
「老兵之所以對連隊充滿不舍,是因為他為連隊建設發展付出了心血和努力。一個好的集體需要大家共同建設和維護,官兵參與感增強了,對連隊才會更有感情,連隊才會更有凝聚力……」一次黨支部開會時,王鵬的發言得到委員們認同。經過討論,他們決定開展「以連為家二三事」活動。
起初,戰士們參與熱情並不高,有的認為自身能力有限,執行大項任務的機會輪不到自己,同時對一些日常小事又不屑一顧。為了改變這種狀況,王鵬和幹部骨幹商量,決定每周連務會增加一項內容,由各位排長、班長匯報當周所屬人員做的好事,再由連主官利用集合、點名等時機當眾表揚。
一開始,哪怕只是隨手拾起垃圾這樣的小事,王鵬也會予以肯定,並將其與推動連隊建設聯系起來。官兵們從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中感受到了價值感、認同感,慢慢地,為連隊做好事的行動自覺開始形成,「以連為家」意識也在大家的頭腦中強固起來。
有一件事,令王鵬印象深刻。一次,旅裏組織乘員駕駛專業比武,連隊資深駕駛員、中士黃林桂考慮到年輕戰友經驗不足,主動放棄休假,申請擔任集訓教練員。得知黃林桂的決定,有戰友勸他不必如此。黃林桂卻很堅持:「假可以改日再休,但連隊現在有需要,我不能在這個時候離開!」
「為連隊建設作貢獻,不一定要做轟轟烈烈的大事,只要把連隊和戰友放在心上,並付諸行動,哪怕只是擰緊了一顆螺絲釘,也很有意義。」王鵬說,「以連為家二三事」活動不僅推動了連隊建設,還密切了內部關系,讓年輕戰士對連隊更有認同感、歸屬感。
義務兵張孫文藝,此前因不適應部隊生活,產生過提前退休的想法,一度讓王鵬頭疼不已。然而前不久,張孫文藝竟主動找到王鵬作檢討,表示想要長期服役。這突如其來的轉變讓王鵬有些驚訝,張孫文藝解釋說:「在連隊,大家就像一家人。我遇到困難,立馬會有戰友圍過來提供幫助。我感到很幸福,也很慚愧。現在的我,就想努力為連隊做些什麽!」
與張孫文藝不同,戰士胡南透過「以連為家二三事」活動找到了實作個人價值的方式。胡南訓練成績並不突出,再加上性格內向,一直覺得自己在連隊沒什麽存在感。去年2月,聽到一些即將退伍的老兵感慨軍教生涯沒能留下什麽記錄後,他萌生想法:根據老兵各自的經歷,為每個人畫一幅畫。
收到胡南的「禮物」後,老兵們愛不釋手。胡南說,看到大家開心的樣子,他突然覺得自己的雙手仿佛在發光。從此,用畫筆記錄戰友軍教難忘場景成了胡南引以為豪的「分內事」。
如今的「鋼甲列車連」,「以連為家」4個字不僅貼墻上、掛在嘴上,更刻進了官兵頭腦中。王鵬說,從大家的行動表現中,能感受到他們對連隊建設的關心、對身邊戰友的關愛。這幾年,在「以連為家二三事」活動的推動下,該連凝聚力明顯提升,全面建設穩步提升,多次被上級評為「四鐵」先進連隊。
來源:中國軍網-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