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七下八上」防汛關鍵期,如何應對旱澇急轉?

2024-07-21社會
央廣網北京7月20日訊息(記者王遲)入汛以來,中國旱澇並行、南澇北旱、旱澇急轉特征明顯。
在河南南陽,受7月14日至17日強降雨影響,多地房屋被淹,大片農作物出現倒伏,浸泡在水中。當前,正值「七下八上」防汛關鍵期,面對局地強降雨頻發的態勢,各地應如何防範應對旱澇急轉災情?記者就此采訪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防洪抗旱減災研究所副所長屈艷萍。
7月18日,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區陸營鎮,農民排除田間積水
旱澇急轉可能導致農作物受災
屈艷萍表示,旱澇急轉事件是一種復合型事件,指同一地理區域前期因降雨持續偏少而導致長時間幹旱後,緊接著又在短期內出現強降雨並形成淹水的氣象水文事件。
她舉例分析,今年5月至6月,河南省降雨偏少、氣溫偏高,旱情發展迅速,且正值夏收、夏種和夏管「三夏」關鍵時期,農業灌溉用水需求大,旱情對農業生產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在7月又遭遇強降雨,屬於典型的旱澇急轉現象。
「前期幹旱導致土壤墑情虧缺,農作物出苗不良、生長受阻,部份地區甚至出現幹枯死苗的情況,後又突發強降雨,不僅會造成農田漬澇,還可能引發洪水漫溢,大面積農田被淹,導致農作物受災。」屈艷萍說。
同時,旱澇急轉導致城市內澇風險顯著增加。持續幹旱導致城市排水管網和河道長期處於低負荷或空載狀態,排水功能減弱。暴雨來襲時,地表徑流驟增,極易在低窪地段和立交橋下形成嚴重積水。
旱澇急轉還可能會帶來較高的地質災害風險。前期持續高溫少雨,土壤失水收縮,坡體結構趨於疏松。尤其在一些山區丘陵地帶,在持續高溫幹旱後,突然遭遇強降雨,雨水快速下滲,土體含水量驟增,軟化坡體,降低土體抗剪強度,極易誘發山體失穩,引發滑坡、土石流等災害。
專家:加快完善水旱災害防禦「三大體系」
當前正值「七下八上」防汛關鍵期,面對局地強降雨頻發的態勢,從防災減災角度,應如何防範和應對旱澇急轉?
屈艷萍建議,首先,要針對提升水旱災害防禦能力,加快完善水旱災害防禦「三大體系」。第一大體系是加快完善流域防洪工程體系。要準確把握流域特點及洪水特征,科學布局水庫、河道、堤防、蓄滯洪區建設,加強水工程聯合排程,全面提升流域防災減災能力,有效減輕淹水災害風險和損失,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第二大體系是雨水情監測預報體系。加快構建氣象衛星和測雨雷達、雨量站、水文站組成的雨水情監測預報「三道防線」,積極推進暴雨洪水集中來源區、山洪災害易發區以及大型水庫、重大引調水工程防洪影響區測雨雷達組網建設,實作水旱災害防禦「預」字當先、關口前移、防線外推的需求,進一步延長洪旱災害預見期、提高預報精準度。第三大體系是水旱災害防禦工作體系。錨定「人員不傷亡、水庫不垮壩、重要堤防不決口、重要基礎設施不受沖擊」工作目標,進一步構建完善思路清晰、分工明確、易於操作的「三位一體」(即責任落實、決策支持、排程指揮)的工作體系。
其次,要強化科技支撐能力,加強旱澇急轉相關的理論與技術研究。屈艷萍表示,目前,有關旱澇急轉的研究還非常薄弱,應加強氣候變遷影響下旱澇急轉事件發生機理、災變過程和災變閾值研究,突破中長期旱澇預測預報理論與技術、旱澇急轉風險辨識和評估技術、旱澇急轉協同應對技術等。
屈艷萍指出,還要透過媒體宣傳、社群講座和學校教育等多種渠道加強宣傳教育,向公眾普及旱澇急轉成因、特點和潛在危害,讓公眾充分認識到防範的重要性。同時,培訓教育公眾掌握基本的應對技能,如辨識預警訊號、準備應急物資、了解避難路線等,鼓勵居民積極參與社群防災演練,提高實際應對能力,形成人人重視、人人參與的防災減災氛圍,有效降低旱澇急轉災害帶來的影響損失。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套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透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台」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email protected],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