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發現最美鐵路丨「鐵軌上的外交官」:零下40度堅守與「一拳的距離」

2024-09-18社會
光明網訊(記者 劉晗旭)「嗚……」伴著一聲長笛,國際旅客列車緩緩牽引駛入包頭車輛段國際換輪庫,車廂被節節分離,停放在換輪台位上。插設防護號誌、作業線分解對位、拆卸通訊連線線、連線地線……換輪庫內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在中蒙邊境二連浩特鐵路口岸,有一群被稱為「鐵軌上的外交官」的鐵路人,他們默默進行著一項特殊而艱巨的任務——國際旅客列車轉向架換裝。
包頭車輛段國際換輪庫 記者劉晗旭 攝
自1956年中蒙國際旅客列車營運以來,由於蒙古國鐵路軌距比中國采用的國際標準軌距寬85公釐,因此跨境往來的中蒙國際旅客列車均需開至國際換輪庫,接受換輪作業。「85公釐,也就是一拳的距離。但這‘一拳之差’不僅關乎國際列車安全,更關系國家形象。」堅守在換輪一線26年的二連車間運用組組長王堅說道。從1956年換輪廠在集寧成立,到1965年搬遷至二連浩特;從在荒蕪的野地上搭建起沒有圍墻、屋頂的簡易換輪場,到如今科技化十足的換輪庫,一代又一代的「換輪人」不僅守護著國際旅客列車安全執行,更見證著中外間經貿合作和人文交流的日益密切與豐富。
冰雪與鋼鐵的傳奇:「換輪人」的極寒堅守
每當冬日來臨,二連浩特便籠罩在一片銀裝素裹之中。駛出國門的國際旅客列車要經歷西伯利亞2000多公裏的無人區和沿途暴風雪天氣的嚴峻考驗。冬季,車內排出的汙水以及車輛執行中的積雪,瞬間凍成堅冰,為了仔細檢查車輛狀態,保證車輛執行安全,「換輪人」還要進行鑿冰除雪作業。
「換輪人」正在檢修列車 記者劉晗旭 攝
「有一年,冬天最低溫度達到了零下40℃,我們胡子眉毛上的霜化了又結成冰。」王堅說,為了尋找冰坨下面的隱患,他們要帶著十幾公斤重的大錘,在轉向架上爬上爬下。大錘鑿完還要用檢點錘一點點摳,直到露出金屬部份,再進行檢修作業。「我們手都凍得打不了彎。」提起過往經歷,王堅目光灼灼,這樣的艱辛的除冰工作,要從每年的12月一直持續到第二年3月。在這樣的環境下,「換輪人」每次都能除掉重達250公斤的冰坨。
「小車」省了「大力氣」:換輪魂的突破創新
「這小車是給我們省了大力氣。」作業組職工們對記者介紹道。「這是我們自己研究出來的工具。」據了解,在中蒙國際旅客列車轉向架換裝作業中,需要為首尾兩節車廂更換通用車鉤,才可以適應和配套蒙方機車進行連掛。蒙古國采用的CA-3型車鉤達230斤,這樣的重量,在更換作業時給作業人員造成了一定困難。
然而,正是這種挑戰激發了創新的火花。二連車間運用組集思廣益,利用液壓系統設計制造出了一個可升降的工具小車。「在換鉤作業時,能夠透過踩腳踏板控制起升高度,讓車鉤下部與小車上平面平行。這樣一來,職工們只需要將車鉤水平移動至換鉤小車上就行了。」王堅指了指四個車輪,這台小車還配置了四個大車輪,避免了在移動時車輪易卡在鋼軌間的問題。這種可升降的「客製化」工具小車,在不增加作業人員負擔的情況下,不僅減輕了作業強度,還提高了作業的精準度和安全度。
「換輪人」與駛進換輪庫的國際列車 記者劉晗旭 攝
幾十年來,簡易換輪場「砌了墻、蓋了頂」,「換輪人」更是絞盡腦汁地出主意、想辦法,積極摸索提高裝置品質,用科技創新手段為安全加碼:設計液壓泵站頂升裝置替代人力杠桿和油鎬頂升作業,制作彈簧托盤液壓分解組裝器緩解高強度勞動作業……在這片廣袤的草原上,「換輪人」的故事如同一曲悠揚的牧歌,訴說著堅守與創新的傳奇。
在一代又一代「換輪人」的接續努力下,包頭車輛段二連車間創造了平安換輪上萬次、68年來國際換輪作業安全無事故的亮眼成績。他們是「鋼鐵駝隊」的守望者,更是國家形象的守護者,在「一帶一路」的宏偉藍圖中,「換輪人」的身影或許默默無聞,但他們的貢獻卻如同那85公釐的軌距差異一樣,雖小卻至關重要。正如那聲長笛響起,國際旅客列車再次緩緩駛入換輪庫,開始了新一輪的換裝作業,「換輪人」的故事也將繼續在這片充滿挑戰與希望的土地上,續寫著他們的忠誠與擔當。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