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20日,多名嬰幼兒因食用三鹿奶粉導致患上腎結石一事引爆了震驚中外的三聚氰胺事件。此事涉及多家奶制品企業,累計影響30多萬嬰幼兒,共有6人死亡。2008年9月13日,國務院啟動國家安全事故Ⅰ級響應機制(「Ⅰ級」為最高級,指特別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處置三鹿奶粉汙染事件。
三聚氰胺事件是中國食品安全史上的一個痛點,它不僅給受害者帶來了嚴重的傷害,也成為中國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建立和完善過程中的一個慘痛教訓。
時任中國奶業協會常務理事王丁棉最近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三聚氰胺事件是中國奶業一個永遠的傷疤,不僅給中國奶業帶來了滅頂之災,更給中國食品安全敲響了警鐘。至今國人提起三聚氰胺仍是心存余悸,瑞典馬爾摩惡性食品博物館裏還收藏著三鹿奶粉。2008年,中國奶業市場瞬間遺失了70%,外資奶業乘機而入,直到前兩年,中國奶業才剛拿回半壁江山。」
三聚氰胺所代表的非法添加這個毒瘤,事實上早就埋下禍根。進入21世紀之後,中國經濟處於快速發展時期,經濟增長導致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中國乳制品市場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從2003年開始,一直到2008年發生三聚氰胺事件的這段時間裏,中國奶業進入快速發展時期。企業數量增加,加工能力變強,而奶源出現不足,供需矛盾立馬出現。於是出現了牛奶造假、摻水的現象,當時摻水比例是1:1,就是一噸牛奶加一噸水進去,變成兩噸。但加水後牛奶的各個指標都發生了變化,特別是國家要求的蛋白含量下降。為了保證蛋白含量這個指標、達到驗收合格的假象,添加東西成為了必然。三聚氰胺成為當時添加的主要物質。」王丁棉回憶稱。
2001年,國務院批準釋出【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01-2010年)】,將奶業列為未來10年中國食物與營養優先發展的重點領域之一。同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國內、國外資源開始優勢互補,中國奶業得以迅猛發展,進入黃金時期。
然而,隨著三聚氰胺事件的發生,奶業的野蠻生長因「毒瘤」潰爛戛然而止。「這裏面有行業的責任,企業利欲熏心;也有政府監管的責任——監管責任不明確,九龍治水。因此,三聚氰胺事件之後,中國食品安全監管進行了重大改革,以最嚴的要求對食品進行了溯源管理,扭轉了中國食品安全的狀況。」 王丁棉稱。
那時,中國關於食品安全的規定散見於【食品衛生法】【產品品質法】等法律法規中,而未從全域進行細致的統籌規劃,食品安全監管遠遠滯後於產業的迅猛發展。三聚氰胺事件之後,中國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涉及食品、乳制品的法律法規及標準,形成了完善的法規標準體系,對於規範行業發展、企業生產經營,保障產品品質安全,維護消費者利益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聚氰胺事件也成為中國食品安全管理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促使政府和企業更加重視食品安全和品質控制,同時也加速了奶牛養殖模式的改變,推動了全產業鏈建設,提升了奶源的品質和安全。全國的優質牧場基本掌握在大型乳企手中,同時國家也調整了國標以照顧散戶奶農,減少添加三聚氰胺的可能。
【食品安全法】自2009年6月1日起施行,該法被稱為「四個最嚴」: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
在這一過程中,從三鹿奶粉添加三聚氰胺事發開始,【第一財經日報】始終站在報道事件的第一線,相繼在頭版刊發了【三鹿承認嬰幼兒奶粉遭汙染】【22種奶粉抽檢發現三聚氰胺】【李長江引咎辭職,9月問責風暴力度空前】【田文華等三鹿四高管明天受審】等重磅報道,站在監督維護食品安全的第一線。
王丁棉說:「最值得興奮的是,中國消費者對國產牛奶的信心在逐步恢復。現在,中國奶業在全球的市場競爭力以及抗風險能力都有所增長。」
(本文來自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