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盛松成:財政貨幣政策應向消費領域傾斜

2025-01-08社會
中新經緯1月6日電 題:財政貨幣政策應向消費領域傾斜
作者 盛松成 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研究院院長、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
消費在中國經濟發展格局中已成為至關重要的議題。12月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且將消費置於投資之先。此提法肯定了消費對經濟穩定和發展的重要意義。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還提到了「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推動中低收入群體增收減負」「提升消費能力、意願和層級」「適當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提高城鄉居民醫保財政補貼標準」。對已經退休和未退休的群體都有關照,有助於穩定預期,對現在和未來的消費都有促進作用。此外,中國服務消費極具潛力。「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創新多元化消費場景,擴大服務消費」「促進文化旅遊業發展」「積極發展先發經濟、冰雪經濟、銀發經濟」等重點任務,體現了未來消費的場景和方向。
消費可有效拉動生產,進而帶動投資,經濟正是在這迴圈往復的行程中持續演進。而且消費需求對供給的促進更有效、直接,更能反映社會生活和科技進步,從而形成新的生產力,故而消費在經濟開發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用世界銀行數據測算,當前中國消費率為55.6%,存在極大提升空間。而消費提升依賴於收入以及對未來穩定的預期。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近年來全國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均薪資呈上漲態勢,但漲幅下降。
同時,中國居民部門杠桿率(居民部門債務與GDP之比)持續提高,居民部門的債務主要集中於房貸領域。中國居民部門在初次分配中的收入占比幾無顯著變化,但居民部門杠桿率卻持續攀升,且增速較快,這影響了個人或居民部門的消費意願和消費能力。
再觀再分配情形。數據顯示,2000年以來中國居民部門占初次分配總收入的比重持續高於居民部門可支配總收入比重。居民部門轉移支付支出大於收入,經再分配後,居民部門的收入比重反而低於初次分配時。而真正對民眾具有實際意義的是可支配收入,即再分配後的收入,若再分配後居民部門收入占比更低,人們的消費能力和消費意願就會受到影響。
鑒於上述情形,財政貨幣政策應向消費領域傾斜,如下建議或可參考。其一,應更為關註服務消費領域。服務消費是未來經濟發展和促進消費的增長點,能夠有效促進就業和收入增長。如老年人照護、托幼等服務業發展,既能促進就業,又能改善民生,進而推動經濟穩定與發展。這方面,建議可進一步發揮普惠養老專項債等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作用,尤其是普惠養老專項再貸款,此類工具其他國家或不具備,是中國的突出優勢,也契合中國的實際需求。
其二,需提高住戶部門收入份額,以促進消費。可提高特定人群收入,主要是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因為此群體邊際消費傾向較高,也更需獲得支持。目前中國已於此方面開展研究並付諸行動。建議可將補貼人群範圍延伸至嬰幼兒、多孩家庭。此外,也可考慮增加社保補貼等舉措。
其三,應充分發揮金融對消費的支持作用。中國居民非房消費貸仍存在提升空間。金融機構可發揮自身大數據優勢,創新金融產品,挖掘重點場景和客戶潛力。(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謝婧雯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註中新經緯(jwview)官方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