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投資、主動清倉、強制清退、被迫抵債,今年以來,險企股權變更引發的「大戲」分外精彩。12月12日,據北京商報記者統計,不包括按比例增資擴股在內,年內已有28家險企發生了股權變動,另有14家險企股權被掛牌轉讓,面臨潛在的股權變動。這一系列變局背後,透露出保險行業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股權結構調整。
多家股東出清股份
日前,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正式批復同意國民養老保險變更註冊資本,新增安聯投資為該公司股東,這只是年內險企股權騰挪的一個縮影。
北京商報記者透過保險業協會官網、部份股權交易平台和資產拍賣平台梳理發現,今年以來,不包括股東按比例增資在內的險企股權變更已經出現28起,另有14家保險公司股權被拍賣或掛牌轉讓,共涉及超40家保險公司。
綜合來看,保險公司股權變動的原因各不相同,但主要涉及三個方面,一是增資擴股帶來的股權變更,如前述的國民養老保險就是引入了安聯投資作為新投資人。二是保險公司股權因股東債務糾紛、破產等原因被迫劃轉抵債或被司法拍賣。年內幸福人壽股權、亞太財險股權等都曾因債務原因發生變動。
此外,國企出於最佳化業務結構與回歸主業需要,也導致了部份險企的國資股東結束。如北京市東城區國有資本營運有限公司擬轉讓國任保險股權,就是為了聚焦主業。
對於保險公司來說,股權生變並不一定是壞訊息。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向北京商報記者分析,對於保險公司來說,股權變動可以帶來新的業務機會和合作夥伴。新的股東可能會為保險公司帶來更多的業務資源和合作夥伴,幫助其拓展業務領域和市場份額。同時,股權變動也可能帶來與股東之間的協同效應和資源共享,進一步提升保險公司的競爭力和盈利能力。
不過,雖然險企股權轉讓標的在持續增多,但真正成功落地者鮮有,更有多次折價卻難覓買家的情況。江瀚直言,在當前經濟環境下,投資者對風險的偏好降低,對保險行業的投資也變得更加謹慎。此外,一些險企可能存在經營不善、業績下滑等問題,使得其股權吸重力進一步降低。
外資長驅直入
與國資紛紛清倉出售不同,外資則在中國保險市場掃貨。今年以來,多家外資保險公司透過股權收購、戰略投資等方式加碼中國保險市場。
具體來說,義大利忠利保險成功收購了中意財險51%的股權;比利時富傑集團、安聯投資等外資機構也紛紛投資了養老險市場。
外資加速布局中國保險市場的背後,離不開中國金融業高水平開放政策的支持。比如,放寬外資機構在保險業的準入限制和持股比例,簡化行政授權流程,為外資機構提供了更多機會。
在業內看來,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當前的保險密度和保險深度明顯低於已開發國家,保險市場仍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在政策支持下,保險業對外開放力度有望進一步加大。江瀚表示,外資保險透過加碼中國市場可進一步拓展其業務規模和市場份額。外資保險的進入可以為中國保險市場帶來更多的競爭和創新。外資保險在產品設計、風險管理、客戶服務等方面具有較為豐富的經驗和先進的技術,可以推動中國保險市場的創新和發展。
北京商報記者 李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