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如何依法推進無障礙環境建設行穩致遠?聽聽委員、專家和業界代表怎麽說

2024-02-29社會

無障礙環境建設,是一個國家和社會文明的標誌。數據顯示,中國有8500多萬各類殘疾人,60歲及以上老年人超過2.8億,加上有無障礙需求的孕婦、兒童、傷病人員等,對無障礙環境的需求廣泛而迫切。

近年來,黨和國家對無障礙環境建設高度重視,「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引領無障礙環境建設與新時代經濟和社會文明同步發展。2023年9月1日,【無障礙環境建設法】正式施行,標誌著中國開啟了無障礙環境建設法治化的新征程。

但不容否認,當前,與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相比,中國無障礙環境建設仍然存在覆蓋不夠全面、建設不夠系統、地區和城鄉之間發展不平衡等問題,需要全社會共同關註、共同參與、共同發力。全國兩會前夕,委員、專家以及業界代表圍繞相關議題展開了熱議。

有法可依 無障礙環境建設彰顯民生溫度

「無障礙環境建設事關國計民生,事關共同富裕。」作為一名資深殘疾人工作者,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盲人協會主席李慶忠親歷了近年來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的諸多重要時刻。「無障礙環境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無障礙環境建設法】的頒布讓‘無障礙’事業有法可依,具有劃時代的裏程碑意義。」

有法可依,簡潔而有力的四個字,改變著很多人的生活和命運。

「最初我只是一個普通的受益者,但這部法律影響到殘疾人生活的每時每刻、方方面面,我們就急迫地參與到了法律的宣傳推動中去。」中國肢殘人協會副主席、北京脊髓損傷者希望之家負責人唐占鑫切身感受到,【無障礙環境建設法】的實施讓身邊不少殘疾朋友提升了法律意識和維權能力。2014年,唐占鑫和3位傷友一起成立了北京第一家脊髓損傷者希望之家,幫助傷友們學會從醫療到回歸家庭和社會所需要的各種生活自理技能,並為1000多名傷友提供了職業技能培訓。

正是得益於近年來中國無障礙環境的不斷改善,有法可依讓越來越多的殘障人士敢走出家門、融入社會,出門台階少了,地鐵的無障礙設施多了,社會包容度明顯提高。對於中國無障礙環境建設的成績,一直從事城市交通規劃建設管理方面的學者,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交通發展研究院院長郭繼孚感同身受,「北京市借奧運會、冬奧會之機推動無障礙環境建設取得長足進步,城市主要幹道和主要功能區道路實作了盲道全覆蓋、銜接無高差」。

不僅僅是城市道路,學校、醫院、火車站等公共場所都需要無障礙設施,人們每天生活的社群更需要呼喚無障礙環境的改善。但在實際生活中,老年人、殘疾人群體「出不了門」「上不了路」「乘不了車」「進不了樓」的問題依然比較突出,無障礙設施缺失或不完善、有而不好用、有而不會用的現象依然嚴重。

「建築不分大小,人在裏面使用,人是最重要的。」近十年來,中國建築學會無障礙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中國中建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薛峰的精力主要集中在無障礙設施、老舊小區改造計畫上。在他看來,無障礙設計看似小計畫,其實是個大工程、大系統,建築師要走出圖紙走向生活,讓人、環境以及「擬人」的無障礙智慧裝備有機融合,為中國建築環境人性化品質全面提升提供關鍵支撐。

當前,無障礙環境建設正在從「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結合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完善社群建設等工作,加快推進無障礙環境建設和適老化改造,加快補齊短板和弱項,才能讓老年人、殘疾人生活更舒心、更安心、更放心。

科技向善 點燃美好生活希望

讓殘疾人獲得更多教育、就業的機會,讓更多的銀發族跨越「數位鴻溝」同享數位發展紅利,離不開美好暢通的資訊無障礙環境。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金台律師事務所主任皮劍龍在調研中發現,與殘疾人類似,老年人前往醫院就醫的需求更為高發、急發,但在緊急情況下,殘疾人、老年人可獲取的出行服務還十分欠缺。以打車為例,有數據顯示,74%的老年人仍舊在路邊揚招打車。在使用過手機叫車的老年人中,僅有20%的老人能夠不求助於他人獨立叫車。皮劍龍建議,數位化出行服務要普惠老年人、殘疾人群體。

環境無障礙讓殘疾人走得出去,資訊無障礙才能真正讓殘疾人和社會親密接觸。中國盲人協會副主席、中國盲文圖書館副館長何川既是資訊無障礙的需求者也是推動者,近年來一有機會就會到一些互聯網企業去交流。「【無障礙環境建設法】出台後,資訊無障礙對於互聯網軟體開發企業來說,就不僅是愛心公益,更多體現的是一種社會責任、應盡的義務,應鼓勵更多優秀的科技企業參與到無障礙環境的建設中,持續貢獻力量。」

何川介紹,結合視障群體對資訊無障礙需求和套用情況,中國盲人協會、中國盲文圖書館培訓了一批具有一定IT行業工作能力的資訊無障礙測評員,他們在適老化無障礙改造專項行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中國盲文出版社、中國盲文圖書館與騰訊共同推出的騰訊視訊無障礙劇場已在測試階段,上線後將為廣大包括他在內的視障人士提供免費觀影服務,豐富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

近年來,工業和資訊化部在全國範圍內組織開展互聯網套用適老化改造專項行動,引導老年人生活中常用的互聯網網站與App開展適老化功能與服務升級,覆蓋新聞資訊、社交通訊、生活購物等多個老人高頻生活場景。對此,中國資訊通訊研究院副院長王誌勤表示,為更好推動數位技術適應老年人需求,中國信通院牽頭成立了數位適老化與資訊無障礙聯盟,凝聚產學研用等各方力量,共同推動數位適老化技術的創新與套用。

構建美好暢通的資訊無障礙環境,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推動,也離不開市場主體的積極響應。「目前,騰訊的核心產品都已完成無障礙最佳化,有40多項產品和功能服務障礙群體,套用了60多項無障礙專利,部份專利已面向社會免費開放。騰訊今年上半年還將上線視訊‘無障礙劇場’專區,同時升級‘AI編程第一課’無障礙版,計劃向全國百余所盲校推廣。」騰訊集團市場與公關副總裁、中國殘聯公益組織-騰訊無障礙聯合創新實驗室負責人李航表示,技術進步和需求細化為企業開啟了創新創造空間,特別是AI的迅猛發展對殘疾人康復、教育、就業創業等都將產生深遠影響。

新的技術浪潮正在降低一些職業門檻,如編程、設計等,為殘疾人帶來一批新的職業發展機會。如聾人快遞員、聾人網約車司機、呼叫中心殘疾人客服、短視訊平台帶貨主播等。在他們身上,越來越多殘疾人看到了美好生活的希望。「如何讓AI技術在殘疾人事業發展過程中發揮更大作用,是下一步值得思考和探索的方向。」李航說。

理念先行 打通思維觀念「障礙」

法律的權威在於實施。貫徹落實【無障礙環境建設法】、推進無障礙環境高品質發展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作共同富裕的重要內容和長期任務。

為了更好地推動法律落地實施,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維權部副主任張東旺給出的建議是堅持問題導向,緊密結合無障礙環境建設法中的新規定、新舉措和新制度,推進修訂地方性法規,細化法律實施細則。同時,采取有效措施調動市場主體積極性,加強科技助殘,利用新科技、新材料促進無障礙技術、產品及服務的研發、生產、套用和推廣,引導社會組織和公眾廣泛參與無障礙環境建設。

張東旺特別提到,要進一步推進無障礙標準體系建設,加快制定和完善無障礙設施、資訊交流特別是社會服務標準,逐步補齊相關標準短板。

李慶忠也提出,為【無障礙環境建設法】建立相關配套政策和機制非常重要。以資訊無障礙為例,此前,工信部門聯合相關單位開展網站APP達標測評活動已取得了良好效果;騰訊等企業也在積極主動為無障礙發揮作用。後續應推動建立多層次、多渠道、持續性的無障礙監管測評認證制度,並輔以一定激勵機制。例如建立「白名單」體系,可將無障礙的相關測評結果套用到「文明城市」等相關評選中;並定期公開,對其中正面案例予以表揚。

「良好的無障礙環境和殘疾人廣泛就業是相輔相成的。」透過深入調研,郭繼孚發現,殘疾人就業單位的無障礙環境明顯好於無殘疾人就業單位,有安排殘疾人就業的單位40%會對環境進行無障礙再改造。「這說明,無障礙環境好不好,用了才知道!」因此,郭繼孚建議,要進一步提高用工單位對無障礙環境建設的認識,加強殘疾人和用人單位的就業無障礙培訓輔導,給殘疾人和用人單位「賦能」。同時,改革完善殘疾人就業保障金制度,推動殘疾人廣泛就業。

在中國精神殘疾人及親友協會副主席王向前看來,推動無障礙環境建設,無障礙理念的培育是關鍵。他總結了建設好無障礙環境的四個條件,即理念、需求、技術、資金。其中的首要任務就是塑造全社會無障礙理念,把它作為推進無障礙環境建設的基礎性、長期性工作。

「它會產生巨大的放射線效應、擴散效應,當全社會普遍形成了無障礙價值觀時,無障礙環境建設就會成為具有自覺性、主動性、積極性的社會行為。」王向前說。

無障礙理念的培育更需要從小培養,需要從教育做起。為此,北京市二十一世紀實驗幼稚園總園長朱敏建議,在特殊兒童成長和教育需求越來越凸顯的當下,要逐步為特殊兒童打造無障礙的空間物質領域,創造和諧包容的人際環境、平等公正的教育生態環境,以及關愛、理解、友好的社會環境。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理事長龍墨幾十年來也一直從事殘疾兒童,尤其是聽障兒童的康復救助工作。在她看來,每個人都應該做無障礙環境建設的宣傳員,從人的具體需求做起,一點點改造,一點點進步。「實作暢行無障礙、殘健共融、共享社會發展成果,是殘疾人和殘疾人工作者共同的夢想和希望,也需要全社會的力量來共同推動。」龍墨最後說。

來源:人民政協網

編輯:洪琳

稽核:周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