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往昔山水迢迢彼路遙遙
今夕橋梁飛架街衢洞達
橋
連線兩岸,溝通四方
見證著中國的發展與進步
每一座橋梁都是時代的銘印
在新中國成立 75 周年之際
讓我們一同踏上江西這片紅土地
感受贛鄱大地上的一座座橋梁
它們不僅見證時代發展變遷
也連起了百姓幸福美好生活
以橋為畫,共繪壯美山河
今天就跟隨江南君一起
「橋」見奮進的江西
述說
大橋飛架一江兩岸,寄托著市民對「橋」見美好生活的向往。八一大橋既是南昌一江兩岸的重要過江通道,又是著名的城市地標。家住南昌市東湖區大士院陳先生,現年72歲。他說,在老南昌人心目中八一大橋並非只是「橋」,而是一個地名一段記憶。
南昌八一大橋的前身是中正橋。1949年5月22日南昌解放之後,中正橋更名為八一大橋。南昌「依水而建、緣水而興」。放眼城市,從贛江這邊到贛江那邊的距離越來越近。這得益於南昌快速建設的過江大橋。自1989年,「千裏贛江第一橋」南昌大橋開工,此後兩岸融合新通道不斷湧現,城市框架不斷被拉大。
目前在贛江上,南昌市已建成12條主要跨江通道。一座座宏偉的大橋不僅飛跨江河,連線贛江兩岸,為人民群眾搭建起幸福生活,更是南昌加快打造具有全國重要影響力的綜合交通樞紐的底氣和信心。
述說
1972年6月29日,大橋建設正式拉開序幕。1973年12月26日,5000余名工人匯聚長江之濱,九江長江大橋正式動工。由於初期種種難題,大橋建設陷入停滯。1993年元旦,公路橋率先通車,標誌著大橋建設取得重大進展;1994年7月,鐵路橋完成鋪軌,正式接入京九鐵路網,成為連線南北的重要交通樞紐。
九江長江大橋的建成,不僅極大地促進了區域經濟發展,更彰顯了中國橋梁建設領域的卓越成就。這座集雙層鐵路與公路於一體的宏偉建築,先後獲得國家優質工程魯班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述說
對於老景德鎮人來說,昌江大橋更是他們心中的一種情愫,陪伴著他們在這座千年古城裏求學、工作、生活。老余今年74歲了,他回憶:「每天都會有不少外地人坐我的出租車,或是從市內經過昌江大橋,趕往位於大橋西側的長途汽車站離開景德鎮。雖然那時景德鎮已經建了珠山大橋,但對於乘坐長途汽車的外地人來說,走昌江大橋還是最便捷的路線。」
光陰荏苒,已經退休十多年的老余現在還偶爾會乘車經過昌江大橋:「大橋一點沒變,但橋兩側的變化太大了,兩岸的圩堤全都成了漂亮的景觀帶。橋西的變化最大,原來從東市區過了昌江大橋,西邊就沒有什麽房子了,現在這邊到處都是漂亮的小區,完全沒有了郊區的感覺。」
與其說昌江大橋陪伴了老余幾十年的出租司機生涯,倒不如說,這座橋陪伴著每一個景德鎮人,共同見證著景德鎮日新月異的變化!
述說
「在我的印象裏,從前的南門橋很窄,很舊,但人流、車流量較大,如今的南門橋更寬闊,很通暢,這裏確實是萍鄉城市飛躍發展的有力見證!」9月26日上午,提起對南門橋難忘而又美好回憶時,家住萍鄉市南門武雲巷二單元101室、今年79歲的彭玉香老人感慨萬千。
「一條幾公裏長的河邊老街;一個生意尚好的老牌米面店;一排排低矮的百年老民房。這就是40年前,我十分熟悉南門橋周邊景象。」彭玉香老人高興地對記者說,隨著南門橋的加寬改建、橋頭百年老街煥然一新,百年老民房改造升級,南門橋以及周邊成了一處古老而又獨特的現代城市景觀。
對於個人來說,她年輕時天天上班都要步行往返途經南門橋,如今步入老年,她每天都會定時到不遠處的南門橋頭休閑廣場聊天鍛煉身體,她現在的老年生活過得豐富而又充實!
述說
在2004年10月渝洲大橋通車之前,連通縣城南北主要為雲津浮橋。它始建於宋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歷經幾次兵毀重建。說起雲津浮橋的歷史,袁河邊長大的村民阮小華如數家珍。據悉,曾經的浮橋不僅連通縣城南北,也是新余往來船只的停靠碼頭,承載了幾代人的歷史文化記憶。
渝洲大橋、新余大橋陸續建成和重建,承載著新余數代人記憶的老浮橋於2004年9月拆除,正式結束歷史舞台。而渝州大橋的建成,標誌著新余市掀開了新一輪城市開發建設的高潮,開啟了兩岸經濟攜手齊騰飛的新局面。
述說
在鷹潭生活了近40年的劉大叔,回憶起了當年,信江河邊艄公的號子仿佛還在耳畔。原來跨越信江只能透過坐船或過浮橋,如今卻是大變樣。
「以前沒橋的時候渡口很多,很多等船的人聚在一起,一些商販也過來了,每天熙熙攘攘,儼然就是一個熱鬧的集市。賣油炸煎餅的、茶葉蛋的、瓜子的應有盡有。」劉大叔說,如今渡船早已不見,信江上架起了鷹潭大橋、鷹東大橋、信江大橋、龍虎山大橋等,天塹變通途,通行更為便捷。其中最恢弘大氣的當屬信江大橋,於2011年建成,塔高103公尺,呈一個「人」字狀,取意於道教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
述說
於都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旅遊局黨組書記、局長謝慧:
90年前,紅軍將士在於都集結,臨時搭起木板浮橋星夜渡河,踏上漫漫長征路。至此35年後,於都河上有了第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公路大橋——於河大橋,亦稱為「長征渡口第一橋」,此橋給於都經濟社會的發展帶來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而今,90年過去,當年的浮橋歷經變遷,已經變成了雄偉壯觀的「鋼鐵巨龍」——於都勝利大橋。這座橋成功建成通車,帶來的不僅僅是形態上的巨大變化,更是時代意義的深刻體現。新的勝利大橋,極大地提高了當地的交通便利,促進了區域經濟的流通與發展,更成為了吸引遊客、傳承紅色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時代精神的傳承與發揚。
述說
宜春大橋曾位於宜春市中心城區袁州區城東,以典型的中國傳統拱橋建築風格屹立,作為宜春市區最長的跨河橋梁,它是跨越袁河的主要通道。在歲月的流轉中,它猶如一位沈默的見證者,不僅見證了宜春的變遷,也與新中國75年的發展歷程緊密相連。
「站在明月大橋上,眺望秀江兩岸風光,心中感慨萬千。這座破繭重生的大橋,為城市發展開啟了嶄新篇章。自新橋建成後,宜春的經濟發展猶如裝上了強勁的引擎,一路疾馳;人民生活也邁上了新台階,處處洋溢著幸福的氣息。它如同一個時代的座標,標註著宜春在祖國蓬勃發展浪潮中的堅實步伐。」市民吳先生說。
述說
「這座步行橋一頭是水南街,另一頭連著上饒以前最繁華的步行街。」在橋頭一處石凳上下棋的王大爺說,早些年,這座步行橋上的人群從早到晚絡繹不絕,橋頭兩邊還有好多小商販。上饒市民俗專家汪增討表示,隨著時代的發展,2005年底至2006年初,信江步行橋再次改造,將橋的鋼構件全部拆除了,僅保留原有的下部構造,至此車輛終是無法上行了。
「白天步行橋上行人不多,只有到了晚上,步行橋上燈光熠熠,映照著江邊的樹木花草,附近的居民會來到橋兩側的江邊散步乘涼和鍛煉玩耍,美麗的江邊夜景,還吸引著很多遊客來此觀賞遊玩。」王大爺看著不遠處的步行橋說,信江步行橋已經由原來的交通要道變成了上饒一處美麗的景點。
述說
現年72歲的李大爺長期生活在吉安,他表示,過去吉安贛江段上沒有橫跨兩岸的大橋,渡口渡輪馬力小、載重能力低,來往車輛不是因洪水中斷交通而誤事,就是由於枯水限制了輪渡航行而出現排成長龍等渡現象,貨主、司機、旅客叫苦不叠。
1970年5月1日,井岡山大橋竣工通車,全長1090.26公尺,橋面寬9公尺,打通吉安往北的通道。李大爺說,井岡山大橋作為吉安市第一座贛江上的大橋,半個多世紀來,不僅解決了贛江兩岸人民通行難問題,推動著贛江兩岸經濟社會的發展,更承載著幾代吉安人的城市記憶。
此外,記者了解到,由於大橋目前具有一定的安全隱患,基於大橋的服役狀況、通行能力以及未來通航的需求,大橋將拆除。新建大橋將深入挖掘歷史文化內涵、紅色基因,盡可能保留原有紅色文化記憶和歷史痕跡,在橋梁結構、橋頭堡以及紅纓槍燈柱等方面都將進行傳承和延續,使新的大橋既具有現代感,又不失歷史韻味。
述說
在市民萬先生的印象中,文昌橋曾經是撫州通往城外唯一的橋梁,逢年過節橋上時常擁堵得水泄不通,往往需要幾個小時才能恢復通行,那時萬先生每年回老家進賢拜年,都得起大早,不然半天出不了城。如今文昌橋已經改為單行道,交通功能削弱,但它見證了撫州的變遷。
20世紀80年代居住在城外的周先生對文昌橋有著滿滿的回憶,這座橋對兒時的他來說是一座寶藏橋,夏天橋上涼風習習,是長輩們觀賞夜景的最佳去處,橋下適合遊泳嬉戲,是他和小夥伴們消暑納涼的勝地。文昌橋還是周先生去城裏玩耍的通道,新華書店、人民公園……他和城裏的孩子一起享受著童年的樂趣。
贛水悠悠,鄱湖湯湯
橋韻悠長,千年流淌
在贛鄱大地悠久的歷史上
千姿百態的橋留住了人們濃濃的鄉愁
走過一座橋,走進這座城
「橋」見江西,正逢盛世
在新中國成立 75 周年之際
讓我們共同祝願
江西的明天更加美好!
來源:江南都市報全媒體記者郭睿、余文斌、劉火兵、陳建新、舒曉燕、劉健、王平
制作:吳雅琴、朱嘉怡、張竹影、林智浩
值班編輯:吳雅琴
校對:張竹影
值班主任:周艷華
值班編委:傅愛華
更多新聞
剛剛!就在八一廣場,太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