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增強海洋氣候韌性,專家建議提升海洋保護地管理和保護成效

2024-08-28社會
在全球暖化的大背景下,海洋生物多樣性正受到氣候變遷、海洋酸化和入侵物種的威脅。建立數量更多、品質更高的海洋保護地(MPA)來保護和管理關鍵海洋生物多樣性區域已成為全球共同的目標。
2024年8月13日,山東青島,在城陽區紅島街道西大洋漁港灘塗,12只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黑嘴端鳳頭燕鷗在礁石區棲息。視覺中國 圖
「海洋生態系正面臨威脅。」海洋生態學家、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副教授克爾斯滕·格羅德·科爾維特博士(Dr. Kirsten Grorud-Colvert)說,有很多措施可以幫助我們保護海洋,包括永續漁業、海洋保護地(MPA)、其他有效的區域保護措施(OECM)以及應對氣候變遷的行動。
2022年【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第二階段會議透過「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簡稱「昆蒙框架」),提出到2030年有效保護和管理至少30%的沿海和海洋區域。
「要實作海洋30目標,MPA是關鍵的一環。我們需要積極建設MPA,並且在MPA管理中開展更多保護行動。」科爾維特說。
海洋生物多樣性正受到氣候變遷的威脅
海洋是全球最大的生態系,也是生物多樣性的寶庫,但氣候變遷對越來越多的海洋物種產生威脅。
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2023年釋出的評估報告稱,太平洋中南部和東部的綠海龜族群面臨滅絕風險:綠海龜的整個生命周期都受到氣候變遷的嚴重威脅:高溫導致綠海龜孵化成功率降低;海平面上升,增加了綠海龜巢穴被淹沒的可能性;綠海龜吃的海草很容易受到海洋變暖等因素的影響。
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趙林林長期從事海洋保護地管理研究工作,同時特別關註中國山東長島附近海域做斑海豹族群研究。生態環境的改善為斑海豹的族群恢復帶來了可喜的變化的同時,也面臨著現實的挑戰,對此,趙林林說:「我們此前對斑海豹進行了研究評估,因為斑海豹需要在海冰上產仔,所以冬季海冰的範圍對斑海豹的族群保護非常關鍵,氣候變暖會使結冰的區域變小,未來可能會影響到斑海豹的產卵繁殖,可以說氣候持續變暖會影響到斑海豹的族群發展。」
海洋保護地(MPA)是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避難所。趙林林說,從全球統計數據看,盡管保護地的數量和面積不斷增加,但生物多樣性有所減少。因此,保護地的發展在註重數量提升的同時,更要註重保護地建設和管理水平。
根據IUCN的定義,海洋保護地(MPA)是明確劃定的地理空間,透過法律或其他有效手段獲得認可,為專有目的進行管理的區域,以實作對自然及其所擁有的生態系服務和文化價值的長期保護。透過對全球14000個海洋保護地進行的跟蹤、數據收集和研究,科學家基本認定了海洋保護地在保護海洋方面的有效性。
必須有效地保護當地生物多樣性
海洋保護地的保護級別可以分為四種,即最低限度保護、輕度保護、高度保護和完全保護。關於海洋保護地評估的重要文獻【MPA指南】,將完全及高度保護的海洋保護地定義為:限制所有破壞環境的活動的保護地,包括商業捕撈、石油和天然氣開發以及海底挖掘。
研究認為,只有高度保護和完全保護級別的海洋保護地能夠有效保護生物多樣性並增強氣候韌性。
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生態保護計畫主管姚越說,海洋保護地是保護和維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服務效能的重要措施。它們可以幫助修復生態系結構、恢復物種多樣性。例如,在地中海進行的研究表明,當地受保護區域內的魚類密度比捕撈區域內的魚類密度高,降低了作為魚類食物的海膽的密度。由於魚類數量逐漸回升,海洋保護地內的生態系逐步從「海膽荒漠」的退化狀態(即海膽數量激增破壞了海底生態系)恢復為健康的、具有豐富生物多樣性的海藻林狀態。
姚越指出,海洋保護地不僅可以提供生態價值,還具有為人類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貢獻的巨大潛力。雖然海洋保護地設立的目標並不是增加其邊界外的漁獲量,但保護級別更高、落實嚴格管理的海洋保護地確實可以增加相鄰地區的漁獲量,確保漁業的永續性並增加當地漁業的長期盈利能力。
海洋保護地還可以幫助當地社群和遊客了解保護區的文化、歷史和遺產。一些海洋保護地的建立是為了保護水下文化資源或遺址,這也可以促進當地社會文化產業的發展。
2024年6月8日,海南陵水黎族自治縣,珊瑚保育誌願者在海底移植珊瑚。當日為「世界海洋日」,在海南分界洲島旅遊區附近海域舉行的海底珊瑚移植活動,助力海洋生態修復的同時,向參與潛水計畫的遊客展示珊瑚保育部份過程及成果。 中新社記者 駱雲飛 攝
研究表明,為最大化海洋保護地的效益,應該增加保護地的覆蓋範圍。2016年的一項研究調查了144項有關海洋保護目標的文獻。研究表明,全球至少應該有37%的海洋區域受到保護。這樣可以在實作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確保MPA之間的環通度和族群持續性的前提下,減輕漁業對物種前進演化的負面影響、最大化漁業產量或最佳化漁業生產,更好地滿足多方需求。
目前全球僅有8.16%的海洋受到海洋保護地保護,其中包括18.70%的國家管轄海域(覆蓋全球39%的海洋)和1.44%的公海海域(覆蓋全球61%的海洋)。
研究發現,完全及高度保護的海洋保護地最有可能實作生態效益,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並提高海洋的復原力。以完全保護的海洋保護地為例,受完全保護區域內魚類的平均生物量比未受保護區域高近七倍,比部份保護區域高三倍以上,生物多樣性顯著提高。在多個研究案例中,部份保護的MPA中的魚類生物量與未受保護區域沒有顯著差異,這表明完全保護的MPA在實作海洋生物多樣性方面更有效。
美國夏威夷帕帕哈瑙莫誇基亞國家海洋保護區(PMNM)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完全保護MPA之一。研究發現,PMNM附近地區的單位捕撈努力量漁獲量相對於較遠海域有增加的趨勢,即在投入相當的情況下,靠近PMNM的海域的捕撈產出比較遠海域更多。在該MPA以外100至300海裏的半徑區域內,溢位效益更為明顯。在南加利福尼亞州聖塔芭芭拉海岸MPA的禁捕區域內,刺龍蝦密度的增長速率比捕撈區域要快三倍。以上研究證實完全保護MPA可以提高物種豐度。
中國已將海洋型別的國家公園列入候選區
中國已建立約1.18萬個自然保育地,保護面積覆蓋陸域面積的18%、管轄海域面積的4.1%。保護了超過80%的自然植被群落以及85%以上的野生動植物。不過,專家認為海洋保護地網路布局仍有待完善,中國海洋保護地建設未來發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趙林林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采訪時說,中國海洋保護地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建設至今,已有271處海洋型別的保護地,占到管轄海域面積的4.1%。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透過了「昆蒙框架」,提出到2030年,要實作保護全球30%的海洋,因此現實情況與目標還有一定差距,也因此中國海洋保護地建設未來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趙林林提到,近年來中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育地整合最佳化,海洋保護地也在其中,例如,山東長島正在爭創海域型別的國家公園,並且已經列入國家公園的候選名單。
2022年12月,國務院批準的【國家公園空間布局方案】在全國遴選出49個國家公園候選區,包括已正式設立的5個國家公園,陸域44個、陸海統籌2個、海域3個。
2022年11月初,長島國家海洋公園管理中心曾發文透露,長島已被列入國家公園及候選區名單。長島國家公園候選區以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151個島嶼及周邊海域為主,包括山東長島國家級自然保育區、廟島群島海豹省級自然保育區、長島國家級海洋公園、長島國家地質公園、長島國家森林公園、長山尾海洋地質遺跡省級海洋特別保護區等9處現有的保護地,以及斑海豹和東亞江豚等海洋生物的主要洄遊通道和棲息地等海域。
「從現有的評估結果來看,國內的海洋保護地覆蓋了近海大部份物種的生境,重要物種關鍵生境有待評估。」對中國海洋保護地的未來發展,趙林林建議,首先要進一步拓展海洋保護地的保護空間,另外在海洋保護地管理上,2018年機構改革以來,海洋保護地的管理政策正在逐步完善,一些輔助管理的技術標準、規範化建設和管理需要進一步加強,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管理鏈條。
澎湃新聞記者 刁凡超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