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安永黃寅:擴大粵港澳大灣區開放,需關註三個問題

2024-08-19社會

經濟觀察網 李曉丹/文 經濟觀察網 記者 李曉丹 五年來,粵港澳大灣區發生了哪些變化,大灣區又如何走向提質升級之路?8月16日,安永華南區主管合夥人黃寅在第四屆聚能大灣區論壇上表示,灣區的「9+2」十一城在經濟發展、民生建設等多個領域取得了實質的飛躍,市場互聯互通更加順暢有序、科技創新動力更足、對外開放更加積極主動,打造出大灣區的「立體競爭力」。

開放、改革和創新一直是粵港澳大灣區的「基因」底色和發展優勢,也是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內在要求。黃寅表示,「未來灣區向‘新’,要求區內的城市進一步協同發展,利用好產業集群優勢和國際化資源,對接全球市場。」

在新的全球環境之下,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縱深推進,灣區也將迎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與挑戰。對於進一步擴大粵港澳大灣區開放,黃寅認為,應該繼續關註制度性開放,鼓勵跨境貿易與國家戰略結合,同時聚焦中間品貿易、服務貿易和數位貿易等重點領域。

經濟觀察網:粵港澳大灣區這幾年來的開發中,您體會最深的是什麽,粵港澳大灣區最大的變化是什麽?

黃寅: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頒布的五年多來,大灣區「9+2」城市積極發揮自身優勢,在經濟發展、民生建設等多個領域打通了融合互通的第一道關口,持續塑造粵港澳大灣區的「立體競爭力」。

首先,市場互聯互通更加順暢有序,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橋等基礎設施的快速建設便利了三地的「硬聯通」,政策層面的持續發力則為三地「軟聯通」打好了基礎。2023年底,國家發展改革委釋出的【粵港澳大灣區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為大灣區進一步接軌國際規則、提升營商環境和市場一體化水平劃定了「時間表」。

其次,科技創新動力更足。大灣區在「產、學、研、資」四個鏈條方面的互動與合作十分緊密,人才儲備也不斷夯實,推動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目前大灣區擁有新一代電子資訊、綠色石化、智慧家電等8個萬億元級產業集群,低空經濟、人工智慧等新興產業也在蓬勃發展。

第三,對外開放更加積極主動。粵港澳大灣區透過體制機制建設,吸引全球資源要素,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多個推動更高水平開放的方案先後印發,這其中就包括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啟動中國企業「走出去」綜合服務基地,以及加快推進橫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平台建設,在要素流動、跨境服務等方面先行先試。

經濟觀察網:作為國家重點區域戰略和對外開放的前沿視窗,粵港澳大灣區如何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黃寅: 開放、改革和創新一直是粵港澳大灣區的「基因」底色和發展優勢。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在推動發展新質生產力方面,已開展了諸多探索和實踐,例如粵港澳三地攜手打造未來產業創新網路和企業創新土壤,加快催化新質生產力。

在創新要素方面,隨著體制機制的不斷完善,創新資源的流通也將更加順暢。未來需要繼續探索大灣區的要素跨境流動細則,例如在科研資金、智慧財產權、數據跨境、特殊人才流動等方面,強化支撐,釋放科創潛力。

在創新主體方面,需要加大對民營企業的扶持力度。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科技資源高度集聚,其突出特點是創新生態以企業為主體,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總量達到7.5萬家。因此需要加大對民營企業重大產品研發的扶持力度,為企業發展提供「金融彈藥」,並支持民營企業承擔國家重大科技戰略任務和創新平台建設,進一步激發企業創新活力。

經濟觀察網:大灣區的制造產業集群具有鮮明特色,電子資訊、電氣機械、汽車等產業是灣區的領先產業,大灣區的制造產業集群發展具有哪些特點,如何從加工貿易走向世界制造基地?

黃寅: 作為全國重要的制造業基地,大灣區產業集群培育走在前列。在產業領域上,主導產業特色鮮明,前三大行業電子資訊、電氣機械、汽車制造業在企業數量、營收規模等方面均具有領先優勢;同時,家具、紡織服裝、石化等傳統產業也仍保持優勢地位,發揮制造業穩定器的作用。在主體上,企業的協同和帶動作用比較強,在重點領域形成了龍頭企業、鏈主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協同發展的產業生態。

未來大灣區需著力提升制造業產業集群的「含金量」「含智量」以及「含綠量」,從加工貿易走向世界制造基地。包括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一代資訊科技和先進制造業的融合,在設計、制造、行銷、渠道端均打破企業內部的「數據孤島」模式,實作內外迴圈與產業生態圈打造;也應充分利用自身的制造業優勢,發展與制造業緊密相關的生產性服務業,如研發設計、工業軟體、供應鏈管理等,提升制造業的附加值和競爭力;另外,結合零碳建築、能源轉型、迴圈經濟等永續發展元素,打造低碳示範園區,推動制造業綠色發展,幫助灣區智造技術、管理、生產流程更好對標國際標準,拓展在全球供應鏈的布局。

經濟觀察網:金融如何更好地支持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黃寅: 未來重點方向之一是繼續加強粵港澳之間的金融合作,推進跨境人民幣業務、跨境理財業務、綠色金融等領域的創新,便利跨境資金流動,以支持區域內企業和計畫的融資需求。

其次,深化港交所、深圳證券交易所和上海證券交易所之間的合作,推動大灣區內資本市場的互聯互通,提升市場流動性和融資便利性。

此外,大灣區擁有眾多金融機構,在區域內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金融服務網路,應大力發展金融科技,利用區塊鏈、大數據、數位貨幣和人工智慧等技術,提升金融服務效率和覆蓋面,為中小企業以及個人提供更便捷的金融服務。

最後,隨著技術發展與產業調整,新興技術人才、數據合規人才、金融人才的需求也持續提升。大灣區應重點加強「科技+金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促進專業人才流動和專業水平提升,為大灣區金融行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經濟觀察網:當前,灣區發展還面臨哪些考驗?

黃寅: 相較其他世界級灣區,粵港澳大灣區面臨「一國兩制三法域」的挑戰。近年來隨著三地合作不斷深入,要素跨境、營商環境、民生融合、重大平台建設等領域銜接已取得了不少突破。近期,深中通道也正式通車,顯著提升了交通便捷度,推動各城市間的深度融合,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再次提速。

未來,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縱深推進,需繼續透過橫琴、前海、南沙、河套這幾方改革試驗田,豐富跨境協同模式,破除制度性行政性壁壘,共建「灣區」標準和一體化市場,有三個領域的發展值得期待。

一是跨境政策的創新和協同,包括稅收政策、人才流動政策、企業註冊和管理政策、跨境數據流通等,從而進一步最佳化營商環境並推動市場一體化;二是產業鏈和供應鏈方面,透過技術創新、標準統一、生產協同等方式,實作粵港澳大灣區內更合理的產業分工和協同;三,除了路、橋、隧等基礎設施的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還應加強數位化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城市間的數位互聯互通,推進智慧城市和智慧交通系統的落地,實作資訊資源共享和高效管理。

經濟觀察網: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發揮了外貿動力源的重要作用。其中,粵港澳大灣區產業集群優勢突出,2023年大灣區內地9市出口了中國近五成的家用電器、近八成的3D印表機和超過九成的無人駕駛航空器。在新的全球環境之下,粵港澳大灣區如何支持跨境貿易和業務,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

黃寅: 粵港澳大灣區是連線中國內地與海外市場最重要的門戶之一,交通網路發達、跨境物流高效便捷。同時作為全球貿易數位化領航區,大灣區產業基礎較好,外向度高,為了更好地應對國際變化,未來應從三個方面入手,進一步支持跨境貿易和業務,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

一是應繼續關註制度性開放,結合產業資源優勢,創新建設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積極發展「跨境電商+產業帶」的模式。同時繼續完善通關、稅收、外匯等政策,創新監管模式和數據共享的方式,為跨境貿易提供更多便利化服務;二是鼓勵跨境貿易與國家戰略結合,支持企業、行業組織積極參與「絲路電商」,共建「一帶一路」經貿合作;三是聚焦中間品貿易、服務貿易和數位貿易等重點領域,主動對接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進一步深化改革,培育外貿新的增長點,最佳化外貿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