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大地修復師⑧丨 劉鴻娟:「撐傘」大通湖生態綠環

2024-08-26社會
03:21
編者按: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開展生態修復,撫平「大地傷疤」,再織山河錦繡,是整治生態環境問題的重要舉措,也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核心工作。紅網時刻新聞、「學習強國」紅視訊制作基地聯合湖南省生態環境廳、省自然資源廳、省林業局、省地質院推出【大地修復師】大型融媒體報道,聚焦生態、自然、林業、科研、礦山企業等領域群體,記錄他們以匠心巧手,使礦山重披綠裝,森林更添翠色,河湖重現清波的故事。
【人物檔案】
劉鴻娟,2014年7月參加工作,先後在湖南省益陽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益陽市生態環境局大通湖分局從事環保工作,至今已有十個年頭,現任益陽市生態環境局大通湖分局綜合協調股股長兼大通湖區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辦公室專幹。
劉鴻娟熟悉水、氣、土三大類中的有機汙染物和總磷、總氮、氨氮、氨氣等計畫監測,為守護大通湖的美麗,團隊年均采樣百余次。她曾被益陽市總工會授予「益陽市五一勞動獎章」;在湖南省第十三屆生態環境監測專業技術人員大比武中,被評為益陽市「先進個人」;2017年度被評為益陽市環境監測系統「優秀分析員」。
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王嫣 秦樓 李賽鳳 益陽報道
盛夏時節,行走在素有「洞庭之心」之稱的益陽大通湖畔,放眼望去綠意融融,清澈如鏡;碩大的荷葉鋪滿湖面,茂盛的水草在湖底搖曳;微風習習,湖面泛起粼粼波光,成群的候鳥引翅拍水行進,映入眼簾的景色讓人沈醉。
益陽大通湖。
益陽市生態環境局大通湖分局綜合協調股股長兼大通湖區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辦公室專幹劉鴻娟從事環保工作,已有10個年頭。2020年,她透過公開招考,由湖南省益陽生態環境監測中心來到益陽市生態環境局大通湖分局。
談及見到大通湖的第一印象,劉鴻娟記憶猶新。2020年5月,劉鴻娟來到益陽市生態環境局大通湖分局報到,當時路過大通湖,看到眼前的景象,讓她感到有些驚訝。「報到那天下著小雨,大通湖的水很淺,看上去比較渾濁。那時我就在想,大通湖怎麽和自己以往認知的湖泊大相徑庭。
劉鴻娟坦言,近年來大通湖區管委會圍繞省委省政府「退養、截汙、疏浚、增綠、活水」十字方針治理思路,對大通湖進行系統治理,讓大通湖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自從湖底種了水草後,生態系變得更穩定,候鳥也慢慢回歸了。大通湖旁還修建起了環湖跑道,四季遊人如織,儼然成了旅遊休閑的網紅地。」
說起大通湖之變,劉鴻娟感慨萬千。如今,劉鴻娟和同事們就像大通湖的「接力守護者」,24小時監管大通湖水質,針對水質異常情況,適時開展多點位補充監測,及時掌握入湖水質情況,守護著大通湖這「一湖碧水」的美麗。
大通湖變成「不通湖」
大通湖地處洞庭湖腹地,湖泊面積12.4萬畝,是湖南省水域面積最大的內陸湖泊。
7月中旬的一天,劉鴻娟與同事們,和往常一樣,來到了大通湖周邊生態養殖水體進行采樣。
益陽市生態環境局大通湖分局綜合協調股股長兼大通湖區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辦公室專幹劉鴻娟。
隨著「撲通」一聲,益陽市生態環境局大通湖分局綜合協調股專幹石維把系著麻繩的取樣器丟進了湖裏。在取樣器盛滿水後,石維迅速回收麻繩,將取樣器拉起。
劉鴻娟介紹,這個實驗主要是為了檢測大通湖周邊水質的氨氮情況,采用快速試劑比色法監測水質。每個比色管裝4ml水樣,先後加入兩滴氨氮試劑1和試劑2搖勻後,靜置5分鐘,就可以進行比色了。
5分鐘後,劉鴻娟笑著說,把顯色後的試劑管水樣和標準比色卡上的顏色對比,可以初步估算氨氮濃度大概處於0.2~0.5毫克/升之間,在正常範圍之內,這說明目前大通湖周邊水體的水質不錯。
劉鴻娟(左)和益陽市生態環境局大通湖分局綜合協調股專幹石維(右)在大通湖周邊生態養殖水體采樣。
9年前,大通湖卻是另一番景象。
時間溯回至2015年,一份國家地表水質監測報告將大通湖推上了風口浪尖:2012年還是國家「良好湖泊」的大通湖,3年後,卻跌落谷底,大通湖水質急劇退化至劣Ⅴ類。
劉鴻娟說,2009年,當地一漁業公司獲得大通湖的水域經營權後,為了利益最大化,開展掠奪性經營。在最短時間內,投入大量肥料,致湖水嚴重「營養過剩」。為了增產,12.4萬畝的大通湖,更是用大網隔成若幹塊,大通湖活生生變成了「不通湖」。
大通湖「病了」!治理大通湖,刻不容緩。
團隊年均采樣百余次
如何拯救大通湖?關鍵在於對癥下藥。
2016年至2018年,經過一次次激烈交鋒,當地政府與漁業公司最終依法解除了大通湖承包合約,讓湖泊恢復自由身,斬斷了摧毀大通湖的「黑手」。
劉鴻娟介紹,當地還最佳化了大通湖水生態系的結構和功能,提高了湖泊自我修復能力。2017年,益陽市大通湖區邀請武漢大學於丹教授團隊參與治湖,鄂州梁子湖的治理經驗花開大通湖,當地連續實施多期大通湖水生植被種植與水質改善工程,從岸線向湖內依次構建了「挺水(荷花、荻)—浮葉(菱、荇菜)—沈水植被帶(苦草、輪葉黑藻)」,透過種養水生植物,推動大通湖流域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曾經的「水下荒漠」變成了「水下森林」。
大通湖水質類別由劣Ⅴ類逐漸穩定為Ⅳ類,變為美麗湖泊,作為一名環保人,劉鴻娟對此有著更深切的感受。
「我們曾多次參與湖南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對大通湖水質的實地調研。」劉鴻娟回憶,2020年12月,那時,正值寒冬臘月,自己和同事白天在大通湖湖體內布點采樣,晚上帶回實驗室進行監測分析,一連奮戰了三四天。透過不斷地實驗驗證,大家了解並初步掌握了大通湖水質濁度與總磷之間的關系及變化規律,為治湖提供了有力的數據支撐。
這些年,劉鴻娟和團隊的足跡遍布大通湖,年均采樣百余次;這些數據,也見證著大通湖的治水之變。劉鴻娟欣喜地說,「大通湖總磷均值從2016年的0.270毫克/升下降到了2023年的0.082毫克/升;截至2023年,大通湖區維管束植物共計638種,其中水生與濕地植物已逾百種。」
接力守護大通湖生態綠環
說起自己現在的工作,劉鴻娟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以改善大通湖水環境品質為核心,如果把大通湖流域比作一個生態大環的話,那麽周邊溝渠流入大通湖的水都屬於生態外環。「我們工作的一部份就是防止不達標水體的流入,形成大通湖在生態外環的綠色保護傘。」
劉鴻娟和同事在監測點做實驗。
車輛行駛在環湖公路上,記者發現在大通湖周邊水體不遠處,每隔一段距離,就能看到一個電排涵閘。劉鴻娟介紹,目前,益陽市生態環境局大通湖分局率先實行了「局隊站合一」、全員執法、全員監測、全員管理的工作模式,以「人工巡邏+平台監測」為抓手,在大通湖湖體內設定了一個自動浮船站,與國控站點同步開展監測比對;與此同時,還在大通湖各通湖水體入湖口均已安裝小型水質自動監測站,其中考核站點25個,對照站點5個,以切實掌握大通湖周邊水體水質狀況,阻止不達標水體流入大通湖,為大通湖水環境治理決策提供參考監測數據。
如今,益陽大通湖區明確:大通湖臨湖1000公尺內範圍內均已從傳統粗放養殖模式轉型為「水草+」生態養殖模式,所有池塘的養殖廢水必須經過處理達標後排放,100畝以上養殖基地還需建設養殖尾水自迴圈系統。
在治理的同時,當地政府並沒有忘記,水產養殖全部結束後的百姓生計如何保障。隨著大通湖治理的成效逐步顯現,各地生態修復、水生景觀等對水草的需求加大,大通湖區開始大力發展「水草+」產業。
「現在,水草產業的發展不僅為大通湖治理提供了優質的水草保障,還為其他地區水生態修復提供了水草種質資源。」走在大通湖水生植物產業示範園的道路上,劉鴻娟指著湖裏搖曳的水草,笑著說,現在當地村民也和江浙一帶村民一樣,親切地稱水草為「水黃金」。
眼下,大通湖的水草已種到了湘潭韶山、永州寧遠、常德安鄉等地,走出了一條生態環境綜合治理與經濟發展「共生共贏」新路子。
臨湖1000公尺種植戶、大通湖區河壩鎮沙堡洲村村民曹建軍就是「水草+」產業的受益者。他說,大通湖區於2019年就成立了區屬企業大通湖生態投資發展有限公司,開始探索發展水草產業。在區屬企業的帶領下,不少村民開始嘗試進入這個領域,自己就是其中之一。「我是2021年開始種植水草的,之前養魚時,每畝收入僅2000~3000元,現在種水草+螃蟹,每畝收到達7000~8000元。」
劉鴻娟說,在大通湖周邊,像曹建軍一樣的村民還有很多。從治水的「工具草」,到生財的「水黃金」,水草產業的發展,實作了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雙贏」。「而我們,除了日常常規監測之外,還會對大通湖周邊水質及養殖水體進行不定時抽檢,既是為了守護這些‘水黃金’,也是為了守護好大通湖的生態外環,守護好大通湖。」
如今的大通湖綠意融融、候鳥翔集,周邊還建起了環湖跑道,生態環境變得越來越好。
采訪結束前,劉鴻娟談起了自己內心深處對於環保二字的理解,「環保就是要讓人與自然處於平衡、舒適的狀態。」2010年高中畢業後,劉鴻娟在家人的推薦下,選擇進入環境工程專業學習。從讀書到工作,這10多年來,她一直在這個行業裏不斷學習、深耕,了解了大通湖治理的方法,也和大通湖結下了不解的緣分。如今,看著大通湖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劉鴻娟內心有種說不出的感動。
風卷雲舒,波濤拍岸,站在大通湖環湖公路上,劉鴻娟望向遠方,水天相接處,是一片醉人的海水藍。伴隨著湖水輕拍岸邊發出的「嘩、嘩」聲,劉鴻娟說起了自己心中的願景:「未來,希望在我們環保人的共同努力下,讓大通湖水更清、天更藍、風景更優美,吸引更多的遊客,來我們大通湖做客」。
(參與報道:美編 鄧琴 後期 李美燕 實習生 李期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