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啊,咱國家總人口是140967萬人呢。嘿,您猜怎麽著,跟上一年比啊,少了208萬人。得嘞,這就表明咱國家邁進人口負增長的時代嘍。
好多人都納了悶兒了,咱國家的人口咋就進入負增長階段了呢?嗨,這事兒啊,說起來也不復雜。這生娃的比率一個勁兒地往下降啊。就說2016年吧,那會兒出生的人口能有1700多萬呢,可到了去年,好家夥,就只剩下902萬人嘍。
嘿,廈門有個教授啊,出了個刺激生育率的主意。啥主意呢?就是要是不生娃呀,就把養老金給下調嘍。您說,這計劃能行得通不?
【一、生娃率持續走低】
嘿,提到這「生娃率」啊,這些年可真夠讓人腦袋疼的。
遙想1953年的時候,咱國家搞人口普查,總共才5.8億人呢。嘿,這眼睛一眨,就到1982年嘍,好家夥,人口跟火箭似的,一下子就沖破10億的大關嘍。那陣兒啊,哪家孩子不多呀,這都不新鮮。鄰裏之間一見面,張嘴就問:「你家有幾個娃啦?」
為啥人口噌噌漲得這麽快呢?嗨,這事兒簡單得很,咱這是農業國家呀,人多力量大嘛,幹活兒的人手多,收成那肯定差不了。可慢慢地,麻煩事兒就冒出來了,地就那麽多,人卻一個勁兒地增多,勞動力過剩嘍,好多人就閑在那兒沒事幹了。
一直到1978年啊,改革開放那股春風這麽一吹,市場經濟就活泛起來嘍,這下可給大夥指出了一條新道兒。
可事兒還沒算完呢,這人一個勁兒地這麽長下去,糧食都不夠塞牙縫兒的了,這可咋整啊?
專家們腦袋一熱乎,計劃生育政策就出來了。剛開頭的時候,老一輩的人一個勁兒地搖頭呢,為啥呀?「多子多福」這想法在他們心裏紮得太深了,哪能說改就改呀。
剛開頭的時候啊,咱國家的人口增長那速度還是挺快的呢。1982年的時候,好家夥,人口就一下子邁過10億人的大門檻兒了;到了2005年呢,又闖進13億人的大關了。
可日子一長啊,新麻煩又冒出來了,啥麻煩呢?就是這人口老齡化太嚴重嘍。2014年的時候啊,咱國家60歲往上的老人一下子就有2億呢,可這生育率啊,一個勁兒地往下降。
老人的數量一增多,要照顧的地方那可就海了去了,醫療啊,養老啥的,缺了哪樣都不行。可這少子化呢,就意味著以後咱國家的人口紅利得沒了,這對國家長遠的發展可不太妙哇。
嘿,您說為啥年輕人都不愛生孩子呢?那原因可海了去了!生活壓力大得像座山似的,教育成本高得沒邊兒,還有那職業發展需求也得顧著啊。這一個個的,不都跟攔路虎似的嗎?
更嚇人的是,勞動力也開始不夠用了,估摸著到2030年,勞動人口就會比現在少3000萬呢。再看老齡化這事兒,還在一個勁兒地加速,60歲往上的老人都快到3億了,得嘞,這深度老齡化社會的帽子,咱算是死死地扣腦袋上了。
【二、廈門教授:不生娃下調養老金】
為了不讓這事兒發生,國家在2016年就放開二胎政策啦。本尋思著能多來點小娃娃呢,嘿,哪成想這出生率啊,是一年比一年差勁嘍。
2016年的時候,有1700多萬小娃娃呱呱墜地呢。嘿,可到了2022年,一下子就掉到了956萬,連千萬都沒保住。這數兒啊,瞅著可真讓人心裏直發毛,專家們都急得跳腳了。
經濟學家任澤平都出來發話了:「妥嘞,咱搞個2萬億的生育基金唄,給生娃的家庭發補貼,爭取往後10年能多弄出5000萬人來。」
想法倒是挺美,可現實那家夥一點都不給面兒。2023年新生兒的數量「哧溜」一下就降到了902萬,好家夥,總人口都開始負增長了,這事兒自1962年以來可就沒發生過呢!
就為這事兒,有些城市也整出了對應的生育補助,想讓年輕人養孩子少花點錢,好把生育率往上擡擡。但你瞅啊,就算三胎政策都放開了,那一直低得不像話的生育率還是沒救過來。
2024年啊,咱國家一下子就從第一人口大國的位子上掉下來嘍,被印度給超了呢。嘿,這可咋整呢?咋才能讓大夥心甘情願地生娃呀?
嘿,您瞧,廈門有個趙燕青教授就冒出來了,提了個挺招爭議的點子。他的意思呢,想讓大夥多生孩子呀,就得把生育和社會保障、養老金這幾個事兒給捆在一塊。
趙教授這主意可真夠直給的。他講啊,要是不生娃呢,那養老金就得少領些;要是生得娃多嘍,喲呵,養老金就能往上提一提。聽著是挺勾人的,可老百姓一聽這事兒,心裏那叫一個百感交集啊。
為啥這麽講呢?大體上有這麽幾個緣故。
【撫養成本太高】
頭一個事兒啊,不少人都覺著這事兒忒不公平。生孩子那可是個人自個兒的選擇啊,咋就能跟錢袋子硬扯到一塊兒去呢?再講啊,眼巴前兒這生活壓力大得很,年輕人連自個兒都照應不過來呢,哪有那份閑心去多生幾個娃呀?
趙教授提的這建議呢,就跟拿著養老金當誘餌似的,想哄著大夥去生孩子。但要命的是,這誘餌對好多人來說,真沒多大吸重力。咋說呢,生孩子可不像養個小貓小狗那般輕松,那得搭進去老多的時間、精力還有金錢了。
現如今啊,「;」帶來的焦慮就像一片烏雲似的,懸在好多家庭的頭頂上,在生育這件事兒的決策裏,它可是個不能不當回事兒的絆腳石呢。
細琢磨生活裏的那些重擔,高房價也就是個小角角,大冰山還在後面呢。教育啊,就像個大「金字塔」,孩子剛一落地,這「金字塔」就悄沒聲兒地開始蓋嘍。從挑了又挑的奶粉尿布,到上學那會的各種輔導班、興趣班,每一筆花銷都在考驗家裏的錢袋子呢。
家長們都巴望著自家孩子能成個龍鳳,這心思啊,不知不覺就把養娃的「門檻」給擡得高高的。有數據說呢,把一個娃拉扯到18歲,教育上得花65萬元,這數目可不小啊。
要是精細著養孩子呢,那得花上百萬元的育兒成本也說不定。就這,可把不少家庭嚇得在生娃這條道上猶猶豫豫,不敢往前走嘍。
更讓人揪心的是,社會結構變來變去的,也在偷偷摸摸地影響生育率呢。
結婚率一個勁兒下滑,離婚率呢,蹭蹭往上升,再加上婚戀市場裏性別比例失調,這生育環境本來就夠難的了,這下更是難上加難,雪上加霜嘍。
彩禮一年比一年高,好多男的一想到結婚就腦袋大,覺得自己整不動啊。結了婚呢,還得扛著房貸、車貸這些大山。你再跟他說生二胎、三胎,嘿,那在他們眼裏就跟天邊的星星似的,想都不敢想。
【年輕人不看重社保】
咱來說說趙教授講的那話,他講年輕人不愛生娃,是眼光不夠長遠,沒瞧見生育跟養老之間緊緊巴巴的聯系呢。但咱仔細琢磨琢磨,這事兒啊,可沒那麽容易就說得清嘍。
您琢磨琢磨啊,現在的年輕人吶,心裏裝的凈是實打實的煩心事。房價那可高得邪乎,車子也得貸款去買,薪資剛一拿到手,就得先把這些「饑荒」給還上。
物價一個勁兒地飛漲,每個月的生活花銷都得算計著來。就現在這日子,過得緊巴得很,哪有空兒去尋思幾十年後的養老金喲!
再說了,趙燕菁教授提了個建議,把生育和養老金綁一塊兒,這主意乍一聽挺新鮮的呢,可咱得好好尋思尋思,這到底妥不妥當啊?
咱國家的社保制度啊,秉持的是「多繳多得,長繳多得」的原則,那可真是公平又合理得很。要是把這規矩給改了,那些不想多生孩子的職工心裏就得琢磨了:「得嘞,養老金反正也得少,我何苦還按高標準繳費呢?」這不就把大夥交社保的積極性給打壓下去了嘛。
並且呢,大夥也都犯嘀咕,這麽著的話,會不會讓生育變成一種「買賣」了呢?為了能多拿點養老金,就硬著頭皮去生孩子?這可不是咱們所期望的事兒呀。
嘿,您知道嗎?趙教授這人啊,本心那是相當不錯的。他就尋思著,鼓動大夥多生幾個娃,好把人口老齡化這事兒給緩緩。可要命的是呢,他琢磨出來的那方案啊,有點飄在天上,壓根就沒琢磨老百姓的實際難處和心裏咋想的。
在咱這風風火火的社會當中啊,年輕人不想生孩子的動靜那是越來越大嘍,這裏頭的原因可老沈重了,不得不好好琢磨琢磨。
您就尋思尋思吧,三十多歲,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可沒準兒就得面臨失業的危險。自己都快吃不上飯了,還拿啥去琢磨孩子的將來呀?這生活的壓力就像一塊大石頭,死死地壓在胸口,憋得人都上不來氣兒嘍。
嘿,生育率這玩意兒,咋才能有效地往上提溜提溜呢?
想把「生娃率」提上去,就得從根兒上把問題給解決嘍。得給年輕人來點實實在在的幫扶,讓他們在住房、教育和醫療這塊兒少操點心,多些踏實勁兒。就說吧,多弄些經濟適用房出來,把教育的花銷給降降,再把醫療保障體系拾掇得更完善些,好讓年輕人覺著生娃養娃都不在話下。
除了在經濟上給點支持,還有社會保障那方面,也得給年輕人提供老多就業機會了,好讓年輕人的收入水平往上提提。
與此同時呢,得在社會上多多宣傳宣傳,把家庭文化好好弘揚弘揚,讓年輕人瞅見生育是件挺美、特有希望的事兒。嗨,給那些多孩家庭發點現金補助也不賴啊,這麽著年輕人就能實實在在體會到關懷和支持嘍。
這些實實在在的幫助啊,才能讓年輕人瞅見希望,體會到生活的熱乎勁兒,這樣才有可能勾起他們生孩子的想法呢。
廈門大學有個教授啊,2022年1月14號的時候呢,給海峽都市報提了個建議,啥建議呢?就是養老金咋領啊,和孩子數量掛上鉤。嘿,您說這事兒有趣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