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廣州市民即將喝上北江水!記者探營北江引水工程→

2024-07-13社會
廣州市民即將喝上優質的北江水!歷時1700多個日夜,廣東省重點水利工程、粵港澳大灣區重大水利基礎設施之一——廣州北江引水工程(水源工程)即將通水。近日,記者前往清遠北江實地探營地,了解這一引水工程如何從26公裏外的北江,一路翻山越嶺,將優質的原水送往自來水廠,最終抵達廣州市民的家中。
北江
「三江四源」
構建優質供水格局
近年來,廣州構建起東江、西江、北江和流溪河「三江四源」的供水格局,全面提升城市供水韌性,成為國內唯一具備四大優質水源的超大城市。其中建設廣州北江引水(水源)工程,向北江「借水」,是構建廣州市多水源供水安全保障體系、最佳化水資源結構、解決廣州北部地區供水需要的重大民生工程,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和社會效益。
廣州北江引水工程(水源工程)輸水主路線長約26公裏,其中清遠市境內路線長約16.2公裏,廣州市花都區境內路線長約9.8公裏。本工程由取水頭部、引水隧洞、沈砂池、加壓泵站、輸水管道,以及輸水隧洞等關鍵結構組成,自取水頭部經長約2.8公裏的引水隧洞引水至取水泵站進行提水加壓,再經過直徑為3.0公尺輸水管道和長度分別為8.6公裏的輸水管道14公裏隧洞後,輸水至廣州北部花都區花都水廠及芙蓉嶂水庫。
北江原水泵站
「截至目前北江引水工程已完成總形象進度的99.36%,目前正在全力開展泵站裝修施工和裝置偵錯等收尾工作,做好正式投產前的各項準備,爭取讓廣州市民早日喝上‘北江水’。」廣州水投自來水公司所屬廣州北江原水供應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區永剛告訴記者。工程通水後,受益的地區主要為廣州市花都區、空港經濟區、白雲區等廣州北部片區,並為廣州中心城區儲備了後備水源,提升廣州市整個供水網路的安全性。
北江取水
河床穩定水質佳
正值盛夏,清遠武廣高鐵北江橋沿線的江面清澈碧綠,兩岸郁郁蔥蔥,一派怡人景象。在清遠武廣高鐵北江橋上遊約600公尺處的北江左側就是廣州北江引水工程的取水口,「這裏距清遠飛來峽水利樞紐18.6公裏,正好是江面的一個凹陷處,避開沖溝以及左岸凹岸不良地形及地質的影響,河床較穩定、岸坡地質情況和植被良好」,區永剛說,「該水源地水質也較好,各項指標基本符合地表水Ⅱ類標準,所以選擇這裏作為取水口。」
取水進水位置就在江底之下,「日常取水執行水位為10.3公尺,最高執行水位在18.0公尺,最低執行水位8.0公尺」,區永剛說:「工程考慮了北江多年的水文監測數據,確保在洪水期或者枯水期,取水工程都能正常執行。」
引水工程不僅要能穩定取水,還要保證取到優質的原水。淡水殼菜是一種生長快速、繁殖能力極強的入侵性底棲動物,原水中的淡水殼菜附著於原水管網系統中會消耗原水中的溶解氧,對水廠進水水質產生影響,且淡水殼菜的大量附著會大量侵占管道內空間,降低管道的輸水能力。
北江
在輸水工程中如何防治淡水殼菜是一大難題,為保障廣州北江引水工程(水源工程)水工建築的結構安全,確保供水水質,計畫在取水口、前池開展了塗料防護法防治淡水殼菜的試驗工作,塗料防護法主要采用塗刷能防止生物附著的高效能塗層材料達到防治目的,由於其在可操作性、可控性和防治效果上更具優勢,有望成為防治淡水殼菜主要的方式。
隧洞掘進
翻山越嶺只為輸送好水
取水口背靠南峽山,高山聳翠、氣勢雄渾,透過一條長約2.85公裏的穿山隧洞,也就是北江引水工程的1號隧道,連線取水口至取水泵站沈砂池。
「1號隧洞需經過曲線半徑大概為450公尺的轉彎,這在使用盾構機掘進隧洞的計畫工程中是十分少見的,對施工裝置的控制,人員技術的操作,經驗的判斷和管片的品質都有較高的要求。」區永剛表示。1號隧洞長約2.85公裏,其中2.6公裏采用先進的TBM(隧道掘進機)施工,其他采用鉆爆法和機械開挖施工,2023年4月14日始發掘進,同年8月13日較原計劃提前81天實作貫通。
北江引水工程隧洞
透過長逾300公尺的檢修洞可以一直走到1號隧洞口,目前暫未正式通水,不過已經可以感受到這個4公尺多高隧洞的巨大。未來,隧洞在日常輸水時,該檢修洞將進行封閉,水位大概來到洞口進來84公尺處。工作人員介紹,如果在檢修狀態下,可在這裏進行即時機械通風,增加空氣的流通性,以便檢修裝置和車輛沿著交通洞進入到隧洞內開展檢修作業。
從清遠到廣州花都,整個北江引水工程沿線共有4個隧洞,可謂翻山越嶺。其中,最長的是4號隧洞,全長11.4公裏,水流自泵站加壓、經過鐵路橋後,經過2、3號隧洞後再來到4號隧洞,此後原水將按重力往下流動的方式一直去到花都水廠和芙蓉嶂水庫。「4號隧洞TBM掘進整整歷經2年時間,是計畫的重難點工程」,區永剛說:「4號隧洞沿線還安裝光纖監測裝置,可以感知隧洞內形變情況,透過分析軟體把這些數據傳回到中控室,我們就能及時知道隧洞有沒有受到外力的擠壓,或者是否掉了一些石塊等。」
北江引水工程隧洞
智慧供水
精準監測隧洞受力及形變
為實作工程的高品質建設和平穩營運,在工程設計之初,就把物聯網、大數據、雲端運算等先進的資訊化技術,融入設計工作,搭建「BIM(建築資訊模型)+GIS(傳感定位)技術」模型、隧洞安全監測等系統,探索從智慧設計、智慧建造到智慧營運的工程全生命周期智慧化管理。
取水泵站是整個工程的中心樞紐和控制中心,走進取水泵站的中心控制室,嶄新的控制大屏布滿整面墻,螢幕上顯示著5個加壓泵的執行情況。用工作人員的話說,「輕點滑鼠就能實作泵站的開關」,朝著「無人值班、少人值守」的方向邁進。
區永剛
區永剛介紹說:「在這個中心控制室,可以監控到北江引水工程沿線26公裏隧洞和管線的情況,透過建立供水泵站的三維模型,精準布局光纖監測隧洞受力及形變、管道設施等,並整合裝置的效能參數、維修記錄等資訊,實作全生命周期的資訊管理和共享,方便運維人員直觀了解相關資訊,減少人為失誤。」
據悉,計畫結合廣州北部地區用水需求,輸水量可由每天的60萬立方米提高到100萬立方米。泵站目前共設3大2小共5台水泵,近期最大日供水規模為60萬立方米,後期透過將2台小泵更換為2台大泵,實作5台大泵同步執行,最大日供水規模可達100萬立方米。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杜娟 通訊員 劉藝琳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駱昌威視訊/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駱昌威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張映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