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很多人知道,比利時有三樣最出名的出口物資,即巧克力、鉆石和啤酒。實際上,面積狹小的比利時卻是歐洲重要經濟體,在物流、化工、制藥、鉆石加工等領域擁有世界一流的技術和實力雄厚的企業。」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投資和技術促進辦公室(中國·北京)主任武雅斌表示,中國作為全球制造業中心和新興創新中樞,展現出了無限的發展潛能。當前全球供應鏈日益錯綜復雜、競爭愈發激烈,為兩國企業合作提供了非常廣闊的空間。
9月26日,「全球供應鏈與投資對話:中比合作對接會」在成都舉行。
9月26日,「全球供應鏈與投資對話:中比合作對接會」在成都舉行。比利時作為「歐洲的心臟」,歐盟總部所在地,在歐盟內部發揮著重要作用,也是中歐互通投資、貿易的重要門戶之一。武雅斌在發言時表示,中國是比利時在歐盟外的第三大貿易夥伴,截至目前,比利時在華累計投資計畫有1300多個,2023年中比雙邊貿易額突破400億美元,「這充分顯示了兩國在商務和經貿領域的巨大合作潛力。」
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投資和技術促進辦公室(中國·北京)主任武雅斌。
探索中比投資合作新機遇
具體到四川,四川省商務廳二級巡視員呂勝平援引數據指出,在對外開放的行程中,四川與比利時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今年1-7月,四川與比利時的進出口額超過3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8.3%。「比利時擁有先進的技術和完善的全球供應鏈,在貿易、投資、科技等領域四川與比利時有著廣闊的合作空間。」
當天會議以「投資聯動、鏈通世界」為主題,邀請了來自比利時的高級商務代表團,四川成都各級政府代表以及川渝地區智慧制造、數位經濟等領域機構與領軍企業代表參會。在對話交流環節,比方嘉賓圍繞「永續供應鏈與投資新機遇」,分析中歐永續供應鏈的發展趨勢,探索中比投資合作新機遇;中方政企代表圍繞「新形勢下中國產業布局與對歐合作」,透過分享自身產業生態鏈、創新的技術理念,提出中國產業對歐合作的一些布局和看法。
此外,當天會議還有一項企業B2B速配環節,近40家企業參與配對洽談,現場10多家川渝企業與比利時企業達成合作意向,以促進中比在金融投資、人工智慧、清潔能源、生物醫藥等領域更深入的合作。
南都記者註意到,比利時代表團一行在中國的足跡,包括9月25日在沿海地區的數位經濟高地杭州,探尋在互聯網科技、數位貿易、AI、電子商務、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的合作機遇;26日來到西部地區開放高地和投資熱土成都,27日又前往了首都北京,12家比利時的AI、金融、物流、高端制造及市場行銷等領域的隱形冠軍企業探討合作計畫落地的可能。
「我們參觀了很多中國企業,看到很多事情正在發生,看到了效率、效能,這擴大了我們的眼界,我們從中學習,也受到啟發,也期望能帶給大家靈感。也希望對接會能取得實實在在的結果。」作為此次中國行的比利時代表團團長,同時也是歐盟經濟學家、根特大學教授的魯迪·艾爾諾特(Rudy Aernoudt)在成都的會議上表示,當前全球進入了一個更加關註環境與二氧化碳排放的新世界,然而疫情之後,在歐洲等地也看到了保護主義的擡頭,經濟增長也在放緩。
比利時代表團團長,歐盟經濟學家、根特大學教授魯迪·艾爾諾特。
「盡管面臨危機,我們應看到其中的機會,並做出戰略性決策,重點關註長期戰略而非短期利益。」魯迪·艾爾諾特認為,創新、效率、影響力是三項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希望中比雙方可以共同探索構建永續發展的生態系。
「我們非常歡迎中國對歐盟的投資,特別是對比利時的投資」
南都記者註意到,這也是很多比利時代表談及的話題,即環保、節能、產業綠色低碳化改造、永續供應鏈等,並期待雙方透過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增強兩國企業自身的競爭力和風險抵禦能力,助力全球供應鏈布局最佳化,推動全球經濟朝著更加高效、綠色、永續的方向發展。
「如果你要成為一個全球公司,你就必須要來到中國。對中國公司來說也是如此,如果想成為全球公司,他們也需要去到海外,所以我們非常歡迎中國對歐盟的投資,特別是對比利時的投資。」當天會議上,歐盟中國貿易協會、法蘭德斯中國商會執行董事宋惠安(Gwenn Sonck)表示,中國和歐盟的關系是最重要最復雜的關系,過去這些年,歐洲實體與中國實體越來越相互依賴,投資和貿易雙向流動,不僅影響著雙方經濟,同時也對全球經濟產生了影響。
「我們從中國學習到的是,危機有兩個意思,危機也是另一個機會,這也是為什麽大家能夠快速采取行動。非常明確的是,歐洲需要中國,中國也需要歐洲。中國歐盟供應鏈已相互交織,我們沒辦法改變這種高度相互依賴的狀況。」宋惠安表示,「我們代表了2萬家歐盟企業,希望讓雙方能夠進行深度接觸。」
采寫:南都記者陳秋圓 發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