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歐美保護主義誘發跟風苗頭,中企如何最佳化進入第三方市場策略

2024-09-11社會
最近一段時間,在歐美紛紛提升對華貿易保護主義門檻時,一些新興經濟體如巴西、印度、墨西哥、印尼等似乎也準備加入對中國采取保護主義措施的國家行列,它們瞄準了從中國進口的產品,質疑這些產品在其國家具有傾銷之嫌。如印度對中國制造的螺栓、螺釘、壁掛鏡、真空保溫瓶等—些產品展開了反傾銷調查,阿根廷則正在調查中國產電梯,英國則在調查中國的挖掘機和電動自由車,智利相關機構正建議對中國進口鋼鐵征收15%-25%的關稅,[i]等等。
盡管針對外國進口產品進行反傾銷、反補貼等調查屬於國際競爭領域的正常反應和現象,但如今歐美之外的國家對華采取經貿保護主義措施的頻率越來越高,因此中國企業可能將面臨更為嚴峻的來自外部市場的壓力。而這些國家針對中國日益增多的保護主義傾向明顯受到歐美對華保護主義政策的強烈影響,如何應對因歐美對華保護主義政策所引發的潛在的更多國家的對華保護主義趨勢,值得中國高度重視。
2024年7月19日,江蘇連雲港港東方港務分公司碼頭,滾裝輪準備裝載新能源汽車出口國外。視覺中國 資料圖
歐美對華采取經濟保護主義措施的根源
目前,歐美在維護本土安全名義下,間或輔以低碳或人權保護為理由,對中國產品和投資采取一定程度的保護主義措施(參見簡軍波:【除了對電車加稅,歐盟對華「保護主義工具箱」裏還有啥?怎麽破?】)。
近些年來歐美變本加厲的對華保護主義措施的根本緣由並非出於對所謂本土安全的考慮,或出於環境與人權保護的目的——盡管一定程度上出於真實意願,但不是最主要或最根本的考慮,也並非針對中國「產能過剩」做出的反應,而是出於有利競爭喪失帶來的焦慮。
如果真出於安全保護目的,那麽透過嚴格的技術手段證明不存在安全風險後,就沒有理由繼續以安全保護為名禁售中國特定產品。若擔憂市場依賴過於危險而需降低依賴,則需證明未來與中國關系必定會陷入巨大地緣政治沖突,或因嚴重地區安全危機,使歐美不得不終止與中國市場的聯系,但這根本無法進行證明,因為現在不可能去證明未來確定無疑的某種特定前景。
需要強調的是,歐美基於安全保護而對中國采取保護主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會誘發「自我實作的預言」[ii]——如果歐美過分強調與中國未來關系的惡化,這會使當前和中國的關系可能真的朝向預想的結局發展,然而這本不應成為歐美對華政策的目標。
而指責中國「產能過剩」,則應證明中國可提供的產品數量超過了全球需求數量,而不應指控中國自身缺乏足夠產能消化能力。如果將產能過剩的條件純粹定位於本國消化能力,[iii]則國際經濟體系和世界貿易都不應存在,這是相當荒謬的。
因此,最真實的根源在於,在與中國的經貿關系中,歐美的市場優勢正在快速流失,為保持自身產品和產業有利競爭,歐美不得不采取日益嚴峻的對華保護主義措施來阻止事態的繼續發展。
歐美有利競爭喪失體現在中國和歐美產業互補性的逐漸喪失及由此而來的高度競爭關系的湧現。曾經中國與歐美間的產品和產業間存在極為完美的互補性。中國改革開放後,沿海地區承接了許多來自歐美地區的來料加工計畫,也逐漸成為西方重要品牌的中間商品生產來源地或最終組裝地,西方落後產能的轉移目的地(如汙染較重的化工行業),當然也成為被西方所淘汰的利潤較低產業的承接地(如紡織品制造)。中國和歐美間形成了明確的行業分工,中國成為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重要制造中心,而歐美提供技術、高端生產裝置和資金的來源。這一分工也是國際經濟體系中國際分工的一部份,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全球貿易進步和全球化的興起,也在較長時間內維持著中國和歐美經貿間的相互依賴。
時至今日,隨著中國產業升級的持續,中國與歐美上述明確分工關系已被打破,中國不再是來料主要加工地,也不是西方大量落後產能承接地,國內部份勞動密集型產業也開始向第三方轉移,這一切意味著中國和歐美產品和產業間互補性迅速減弱,而相似性在增強,競爭關系日益明顯。
這一競爭關系不僅表現為某些歐美和中國的同類產品在中國市場越來越受到冷落,甚至中國的同類產品開始在歐美本土市場形成強有力競爭,同時也在爭奪第三方市場。除產品競爭外還有資本競爭。在經貿互補時代,中國對歐美出口的大量產品由歐美在華投資企業生產,它們即使構成對歐美本土產品的競爭或挑戰,最終也是歐美自身資本間的競爭。然而,如今不少對歐美形成競爭壓力的產品是中國資本下的產物,最終體現為中國資本與歐美資本間的競爭。因此,互補關系喪失後,中國與歐美形成的競爭關系是商品和資本構成的全面與高烈度競爭。
如果歐美無法承受來自中國經貿領域的全面競爭,它就會喪失從技術、產品、資本、標準和市場領域的各種優勢,而優勢的喪失意味著企業利潤的下降,以及隨之而來的整體經濟能力及其整體實力的下降。這是歐美無法承受和容忍的。
然而,國際力量間經貿有利競爭的興衰本是歷史規律,但歐美不願接受自身優勢逐漸全面喪失的命運。盡管世界貿易組織、聯合國和雙邊經貿條約都規範了競爭問題的處理機制與途徑,但歐美采取了超越國際規則、單邊主義的對華保護主義經貿措施,這正在嚴重損害與中國的正常經貿關系,並給整體關系帶來不可預料的後果。
第三方出現華保護主義風險的原因
歐美日益嚴峻的對華經貿保護主義措施已經或將會沖擊中國與第三方的經貿關系。面對歐美經貿保護主義,中國政府和企業開始將目光投向第三方,主要是廣大全球南方市場,尤其是一些新興市場,希望這一市場能部份化解因歐美保護主義給中國帶來的市場損失,並規避歐美針對中國的保護主義挑戰。
在此思路下,中國不少面向歐美開展業務的企業開始將部份產能或產品轉向新興市場和其他南方國家,既包括銷售市場的轉移,也包括大量投資的轉移。比如中國一些車企正強化向巴西和俄羅斯市場的銷售力度,並加大在墨西哥、泰國等國家的投資和生產。近些年來中國在南方國家的商品和投資快速上升。[iv]
盡管這是在全球化和全球貿易下規避競爭、趨利避害的客觀規律,且符合國際競爭規則,但它在政治上或國際關系上具有連帶影響。一方面,南方國家需要中國物美價廉的產品,而無需花費大量寶貴的外匯進口更為昂貴的西方同類產品,也需要中國的投資以促進本土工業的發展和增加民眾就業。
但另一方面,作為第三方的開發中國家,它需要對外來商品和資本的需求進行有效控制,而中國因規避歐美保護主義影響,大量商品和資本短期內進入一些南方國家或第三方市場,讓其感受到外來經濟力量快速湧入帶來的不安。在第三方看來,中國的商品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帶來了新的強力競爭,如中國電動車因歐美保護主義而不得不加大向第三方市場出售,則那些具有本土汽車生產能力的國家會因這些新進入的優質產品而感受到額外的競爭壓力,並認為本土產業發展受到了沖擊,這將誘發它們對中國商品和資本的憂慮,甚至產生施加保護主義措施的沖動(如反傾銷調查),或導致這些國家內部出現相關政治爭議。
因此,在歐美不斷推高對華經貿保護主義、中國商品和資本增加了對南方國家輸出力度的背景下,南方國家會感受到歐美和中國間經貿摩擦所帶來的對自身市場的影響,這會使其在較短時間內難以適應,進而可能做出對華單邊反應,即針對中國產品與投資的潛在保護主義行動,雖然事實上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物美價廉的商品和優質投資是南方國家實作繁榮的重要條件之一。
此外,由於歐美在針對中國實施經貿保護主義的同時,也在第三方開展針對中國等國家的地緣政治競爭,比如歐盟用「全球門戶」戰略來對沖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計畫,或透過加速與南方國家的自貿協定來嵌入西方的行業標準和價值觀,以擴大自身的國際影響力,[v]在一定程度上或在特定領域拉攏一些南方國家支持歐美的對華立場。從宏觀上看,歐美將南方國家當做地緣政治競爭工具,將很大程度上加劇了南方國家深刻的憂慮。這種憂慮既可能使這些南方國家采取針對歐美的保護主義措施,也可能采取針對中國的保護主義措施,以避免陷入由歐美引發的國際地緣政治沖突的漩渦。盡管這一沖突出自歐美的推動,但卻對中國構成新的挑戰。
如何解決潛在的全球性對華保護主義
目前,整體而言,歐美之外的第三方針對中國采取保護主義措施的趨勢並沒有發展到嚴峻地步,未來也可能不會出現所謂全球性對華保護主義潮流。但面對歐美對華經貿保護主義,以及由此誘發的潛在的第三方(尤其是南方國家)針對中國的保護主義傾向,中國還是要嚴肅對待。如果形勢發展到第三方在壓力之下紛紛追隨歐美針對中國采取保護主義措施,則中國產品和投資出海將受到沖擊,對外開放也將受到較大影響,國家經濟發展也將因此波動。
為應對和防止更為嚴峻的局面發生,中國一方面應盡最大努力保持和歐美的市場聯系,降低歐美(尤其是歐洲)對中國實施保護主義的動機,從真正確保和推動雙方互利共贏的基礎出發,使歐美尤其是歐洲繼續成為中國最重要的商品和投資目的地。為此,在推動與歐美市場加深聯系時,應采取產品和投資「化整為零」的策略,即將中國現有最終產品的優勢轉化為該產品零部件或其中間產品上的優勢,將其余部份優勢產能讓渡給歐美市場,形成最終的產品和資本的相互捆綁或互嵌,實作真正互利共贏。
另外,不能因為第三方市場采取了或具有采取對華經貿保護主義措施的可能性就裹足不前。盡管存在風險,中國企業和商品更積極進入第三方市場依然是應對歐美對華保護主義的重要策略。問題不在是否要加大進入第三方市場,而是如何最佳化加速進入第三方市場的策略。
顯然,一方面要更為柔性、理性地進入,而不是在歐美壓力下一窩蜂來,有風吹草動就一窩蜂散,需認真解讀當地政策和法規及對方實際需求,使中國在第三方的產品輸入和資本投入真正造福當地,在一定程度上進行適當技術轉移和產業扶植,並盡量以在地化方式進行管理和經營。因此,實作與第三方市場的互利共贏也是促進中國產能在歐美保護主義沖擊下向第三方市場轉移的終極基礎。當然,對於第三方市場的惡意保護主義,中國也應采取有力度的反制措施。
最後,面對外部世界潛在的、日益嚴峻的針對中國產品和資本的保護主義,中國應加大發揮「內迴圈」的作用,透過加大居民消費能力和穩定民營企業投資信心,平衡中西部經濟發展水平等措施,以實作內迴圈更良性發展,以此彌補因國際上針對中國的保護主義措施帶來的市場損失,最終促進中國經濟進入更健康和快速的發展軌域。
(簡軍波,復旦大學中歐關系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歐洲學會副秘書長)
註釋:
[i] Jason Douglas , Dave Sebastian ,「中國沖擊2.0」來了,廉價商品泛濫引發全球反擊, 【華爾街日報】,2024年8月12日,https//cn.wsj.com/articles/中國沖擊2.0-來了-廉價商品泛濫引發全球反擊-cc56556C
[ii] David Patrick Houghton, The Role of Self-Fulfilling and Self-Negating Prophecie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ternational Studies Review, Volume 11, Issue 3, September 2009, Pages 552–584.
[iii] 參見美國財政部官員Jay Shambaugh就中國產能過剩和全球經濟發表的講話,該官員表示:「當我們作為政策制定者談論中國產能過剩時,我們到底想說什麽?最簡單的定義是,產能超過國內需求,不受全球需求的制約。」 Remarks by National Economic Advisor Lael Brainard on Responding to the Challenges of China’s Industrial Overcapacity, MAY 16, 2024, https://www.whitehouse.gov/briefing-room/speeches-remarks/2024/05/16/remarks-by-national-economic-advisor-lael-brainard-on-responding-to-the-challenges-of-chinas-industrial-overcapacity/
[iv] Chinese firms are growing rapidly in the global south, Aug 1st 2024, https://www.economist.com/briefing/2024/08/01/chinese-firms-are-growing-rapidly-in-the-global-south
[v] Shada Islam , Europe and the Global South. How to gain influence and credibility in a complex world, 25 Apr 2024, https://www.realinstitutoelcano.org/en/analyses/europe-and-the-global-south-how-to-gain-influence-and-credibility-in-a-complex-world/
澎湃新聞特約撰稿 簡軍波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