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老齡化行程的加速,養老問題日益成為社會關註的焦點。個人養老金制度擴大至全國,這本是一項積極的舉措,旨在為民眾提供更多的養老保障選擇,增強養老體系的永續性。與此同時,這一制度的推行也引發了金融機構間的一場激烈競爭,特別是銀行之間的「開戶大戰」愈演愈烈。
在銀行競爭的過程中,出現了不少亂象。其中「被偷偷開戶」現象尤為引人關註。一些銀行工作人員利用客戶辦理其他業務時的身份資訊,在未經客戶授權的情況下開通或預約開戶。比如,有些客戶只是去銀行辦理普通的儲蓄業務,卻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註冊了個人養老金帳戶的預約開戶。還有的工作人員在辦理業務時故意隱藏相關資訊,誘導客戶送出預約開戶申請。曾經有這樣一個案例,一位老人去銀行辦理定期存款業務,銀行工作人員向他推薦了一個看似普通的理財服務,在辦理過程中,夾雜了個人養老金帳戶的預約開戶手續,老人由於對銀行業務流程不太熟悉,糊裏糊塗就送出了申請,事後才發現自己莫名其妙地多了一個個人養老金帳戶的預約。
此外,一個活躍的「灰產」鏈條也隨之出現。有專門的「開戶中介」,他們對外提供開戶業務報價,明碼標價,為那些想要完成開戶指標的銀行提供所謂的「客源」,從中收取費用。所謂的「沖量」業務操作模式更是擾亂市場。這些中介透過各種手段拉攏客戶,只為了在特定的考核時間段內增加銀行的開戶數量,而不管這些客戶是否真正了解個人養老金制度,是否是出於自身需求而開戶。
這些亂象的產生是有原因的。部份商業銀行的客戶經理為了完成業績指標,不惜采取違規操作。在一些銀行內部,指標考核獎勵制度存在著不完善之處。過於註重開戶數量等指標,並且給予這些指標很高的獎勵權重,這就導致一些客戶經理為了獲得更多的獎勵,而采取不正當手段。這種現象帶來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首先,它嚴重侵犯了金融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消費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開戶,他們無法對個人養老金制度進行深入了解,無法根據自身情況做出合理的選擇。其次,從銀行的長遠利益來看,這種短視行為也是有害的。雖然短期內開戶數量可能會增加,但這種建立在欺騙消費者基礎上的增長,會損害銀行的信譽,一旦被消費者發現,將會導致客戶對銀行的信任度下降,最終影響銀行的長期業務發展。
針對這些問題,我們需要提出有效的解決建議。國家金融監管總局一直以來都重視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對於這種違規行為應該加大監管和處罰力度。同時,建議商業銀行進行內部追責,對於那些違規操作的客戶經理,要根據情節輕重給予相應的處罰,從內部規範員工的行為。此外,銀行要完善考核體系。弱化市場份額類考核指標,不要僅僅以開戶數量來衡量員工的業績。而是要加大「硬指標」的考核力度,例如客戶對個人養老金制度的了解程度、客戶滿意度等。只有這樣,才能促使員工真正從客戶利益出發,推廣個人養老金制度。
在這場競爭中,銀行們也紛紛使出渾身解數來吸引客戶開戶。招商銀行推出了開戶優惠活動,透過給予開戶者一定的金融產品優惠或者服務特權,吸引客戶前來開戶。建設銀行則推出了繳存激勵「大禮包」,對於繳存一定金額的客戶給予豐厚的獎勵,包括現金紅包、積分兌換等。工商銀行也不甘示弱,開展了開戶繳存微信立減金活動,客戶開戶並繳存一定金額後,就可以獲得微信立減金,在消費時可以直接抵扣。其他國有大行也有類似的開戶激勵措施,比如有的銀行推出了專屬的高收益理財產品,只對個人養老金帳戶持有者開放。
總結個人養老金制度推行中的問題與競爭情況,我們可以看到,雖然制度本身有著積極的意義,但在推行過程中確實出現了一些問題。銀行之間的競爭既有積極的一面,如透過各種優惠活動吸引客戶,讓更多的人了解個人養老金制度,但也存在消極的一面,如為了競爭而出現的違規操作和「灰產」現象。對於未來個人養老金制度的發展,我們充滿期待。隨著監管的加強和銀行自身的規範,我們相信個人養老金制度將會更加健康地發展。它將真正成為民眾養老保障的重要補充,讓更多的人能夠在晚年享受到充足的經濟保障。同時,銀行也將在一個公平、有序的環境下競爭,透過提升服務品質、最佳化產品設計等方式來吸引客戶,而不是靠違規手段來獲取短期利益。整個社會的養老體系也將因此更加完善和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