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騎手的工作已經越來越有建制化的趨勢——它開始走向一種體系完整的「正規工作」。
撰文丨青柳
有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外賣騎手已超1000萬人。
1000萬名騎手奔馳在路上,不誇張地說,他們已經構成了城市單元的一部份——很難想象,一個沒有外賣騎手的城市會如何運轉。
外賣騎手也成了社會投射民生議題最集中的載體。他們有統一的著裝,也幾乎與所有城市居民接觸,他們是城市空間最有辨識度的「體力勞動者」,最具一種整體性特征。
由此,幾乎所有的群體,都透過外賣騎手去表達一種「社會關懷」。輿論表示關註,學者體驗生活,電影拿這個作題材,等等。
對於這一群體,很多人不可避免地帶入一種俯視視角:很多是「跌落」的,恰好被送外賣這個體力活給兜住,他們最好的歸宿,就是再次「逃離」,脫離這個處境。
而這,很有可能是錯的。
1月29日大年初一,美團向騎手發放線上現金紅包、組織線上抽獎活動。老騎手除了收到88-888元不等的紅包,還可獲得最高10000元現金獎。 部份2024年四季度跑過單的騎手也可參與隨機抽獎。
在新就業形態相關行業內,這是平台首次向過百萬勞動者發放春節紅包,從投入規模、覆蓋人數看,這也是近年來業內最大規模的春節關懷活動。
值得註意的,是這裏面的關鍵詞——「老騎手」。這意味著騎手的長期價值,開始被關註。
01
外賣騎手的一個特征是,幾乎所有人包括外賣騎手本人,都把這當作一個過渡性的工作。
前不久同濟大學釋出調查,稱共收集1559份電子問卷和近9萬字的訪談記錄,顯示78.21%的上海數位遞送工人的工作年限在3年以下,21.99%的受訪者僅工作不到3個月,從業年限不到一年的受訪者有近50%。
同時美團的報告也顯示,高頻騎手(接單天數>260天)占比11%,而業余騎手(接單天數<30天)占比高達48%。
從這些可以看出,人們對外賣騎手的期待就是,這是一個應急的、臨時的工作,普遍有一種過客心態,「過段時間就換一個」,是很多人的想法。
這確實是外賣的某種優勢,所謂「靈活就業」就是這個意思。但這並非外賣騎手的全貌。 外賣騎手的工作看似是一個拼體力的工作,但外賣騎手同樣有一種長期價值。
比如外賣騎手並非一個完全依賴體力的工種,長期的熟稔依然能夠帶來職業能力的逐級提升;另一方面,像美團這樣的平台還鼓勵「騎手老帶新」,設定一定的獎勵,有老騎手透露,目前帶一個徒弟能有100元獎勵,不少老騎手一年可以帶過百個徒弟。
事實上這些措施都是在鼓勵騎手長期化,將送餐作為一種「事業」,去彰顯長期價值和職業前景。
就像開頭提到的美團在大年初一給老騎手發放紅包。據悉,本次參與活動主要面向連續一年以上跑單經歷、穩定跑單的老騎手,共計超過百萬騎手收到紅包。
平台對工作超過一定年限的騎手進行獎勵,毫無疑問傳遞了一個訊號: 長期堅持是有價值的,這會被看見,也會得到平台的獎勵。
老騎手的價值才是行業真正的中堅力量,這同樣是一個尊重經驗、崇拜專業的行業。
02
從近些年的趨勢看,外賣騎手的工作已經越來越有建制化的趨勢——它開始走向一種體系完整的「正規工作」。
根據美團提供的數據,自2022年7月職業傷害保險試點以來,美團已為累計超過450萬騎手參保並承擔保費;在騎手大病幫扶和子女關懷計畫上累計投入2.4億元;2024年向騎手發放的冬季「飯補」達5000萬元,今年春節還額外再向騎手補貼了10萬份折扣餐,等等。
更值得註意的是,相關企業推動了社群治理的完善,比如美團聯合各界資源,目前共建1.6萬個「騎手友好社群」,推動小區為騎手開門指路,同時聯合物業企業開發通行解決方案,減少騎手進小區登記時間,幫助騎手減少20%的交付環節異常狀況。
這些工作可以說是一種關懷,也能看出平台關懷員工的決心。
但其實是在將騎手這樣的「臨時工作」拉向傳統的職業敘事:有著日益多元的保障,有著逐漸完善的工作場景。騎手不只是臨時性的過渡,即便作為一種長期工作,它也是具備各類元素的。
某種程度上,這也是一種必然的過程。來自中國飯店協會的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餐飲外賣市場規模約1.2萬億元,占餐飲收入的比重升至22.6%。
這個體量意味著外賣行業已經不可能「消失」,它已經定著為消費經濟的一部份。 在互聯網上,即便有些網民表達「不喜歡外賣」的情緒,但客觀上外賣已經深度嵌入了社會。
同樣地,作為一個穩定的行業,它的從業者也不可能總是仰仗於抱著「應個急」的短期員工。從各個方面改善騎手的長遠預期,讓他們有長期堅持的動力和可能,才是下一個行業議題。
至少目前的一些平台努力,或授權以逐步引匯出社會軟硬體的改善,讓外賣騎手有更清晰的職業成長路徑,能夠獲得一種事業期待。
03
2024年5月,中國社會科學院釋出調查【騎手的世界:對新職業群體的社會調查】,有一個數位很值得註意: 超半數的外賣騎手職業階層實作了向上流動。
這多少讓人有點意外。人們更多把外賣騎手當作一種最後的保障,但結果卻是,這份工作其實能提供相當多的前景。
而在2023年還有一個新聞,來自湖南張家界市的「跳橋救人外賣小哥」彭清林,因為事跡出圈,他獲得了杭州市的落戶資格。
上海有個騎手兩年還清了30萬債務,如今做到了站長,給新騎手培訓跑單技巧。也有騎手中專畢業沒找到合適崗位,邊跑外賣邊讀「專升本」,有的平台也提供這種機會,何嘗不是一種希望?
這些在當時也曾引發眾多的討論,外賣騎手,他們有多大可能透過這份工作,獲得更大的人生可能?
要實作這一點,恐怕也並不容易。時至今日,外賣很多時候仍然被視作一種「新業態」,從業者是快速流動的小哥,進退自如、靈活自由似乎才是一種主流形態。
這有一定的合理性,也大體符合外賣行業的特征。 不過,行業能不能實作關鍵性的突破,提供「過渡性工作」之外的想象空間,讓騎手自發獲得長期服務的價值感,這確實也值得認真探討了。
至少,現在有平台透過一些措施表達了這樣的意願。那麽接下來,社會能不能接住,公共政策能不能有所回應,也值得人們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