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全媒體記者 馬俊傑 實習生 黃丹琳 文/圖
20多年前,人們圍坐在電視機前等待天氣預報。如今,精準的即時天氣預報、預警能從雲端飛入個人手機;20世紀80年代,氣象預報員只能按口述大致畫出雷達降雨回波範圍和強度。2022年,全國首部S波段雙偏振相控陣天氣雷達在閩啟用。雷達轉一圈僅需1分鐘,就能把全部天氣情況,完整掃描並顯示在雷達圖上。
一條氣象訊息如何見證時代變遷?記者帶你走進省氣象局,聽聽氣象專家們的講述。
一雷達一系統
告別「電話轉述、手工繪圖」預報
福建省氣象台原總工程師劉愛鳴1982年投身氣象事業,30多年間,她親歷了福建氣象精準觀測從無到有的發展過程。
上世紀80年代,我省在福州、廈門、南平配備了三部天氣雷達,用以加強台風和暴雨的監測和預報。 「當時通訊手段有限,高山上的雷達監測到降雨回波後,資訊只能由工作人員透過電話‘轉 述 ’給遠方的預報員。」 劉愛鳴說,「地面觀測站只有縣站有,每3小時一次觀測發報,那時沒有電腦,要手工填圖繪圖。空間尺度、時間尺度、時效性都非常有限,預報基本靠主觀分析和經驗。」
「1993年,我省啟動建設 全國第一個省級‘中尺度災害性天氣預警系統’,套用於短時暴雨、雷暴、冰雹、龍卷等中尺度災害性天氣預警,是福建氣象現代化的起點和裏程碑 。」劉愛鳴介紹,1996年,福建電視台【天氣預報】節目開播,當時引領全國之先, 結束了天氣預報「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時代。
2003年, 數值天氣預報在預報中開始發揮主力作用 ,進一步提升了對台風、暴雨等災害天氣的預報的能力。
20世紀50年代,福建省氣象台觀測員在福州國家基準氣候站進行降雨量觀測 (福建省氣象局供圖)
位於烏山之巔的福州國家基準氣候站(2023年11月 攝)
「2016年的中秋,相信很多人還記憶猶新。」劉愛鳴說,「當時中秋臨近,台風‘莫蘭蒂’來襲,氣象部門在沿海防汛指揮作戰圖上畫出以廈門為中心半徑50公裏範圍的‘災害核心區’。廈門市政府於‘莫蘭蒂’登陸的前一天,釋出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防台風緊急動員令,全市實行停工、停產、停課、休市,台風來襲時,全市人員幾乎零傷亡。」
2022年7月,當時國際上最先進的天氣雷達,也是 全國首部S波段雙偏振相控陣天氣雷達在福州閩侯啟用 。雷達轉一圈只要1分鐘,就能把全部天氣情況完整掃描並顯示在雷達圖上。
新型天氣雷達,能提升雷暴大風、冰雹和短時強降雨等強對流天氣的監測水平
經過福建氣象人數十年的努力,尤其是新時代以來,科技發展及網路技術廣泛套用,智慧化「伴隨式」氣象服務到來。
福建省氣象數據中心
一預警一閃信
築牢防震減災防線
2024年7月23日晚間,福州市民馮先生手機上出現一條台風藍色預警,隨著今年第3號台風「凱米」靠近,預警訊號逐步升級,馮先生及時取消了前往鼓浪嶼的度假計劃。
在台風預測路徑上的莆田市,南日島養殖戶林先生更早收到台風預警簡訊,他遂即與周邊養殖人員撤離上岸。7月26日10時35分,一條暴雨紅色預警訊號以「閃信」形式,出現在平胡縣政府及鄉鎮防汛責任人的手機上,當地及時轉移安置群眾627人。 據統計,截至7月27日10時,全省氣象部門透過「閃信」強制提醒全省各級責任人23109人次;向公眾釋出預警資訊和風險訊息13846條,預警簡訊1050.15萬條,直達基層責任人預警「叫應」2356人次; 並首次在閩政通APP首頁釋出最新台風訊息和首席說天氣,服務受眾2000多萬,知天氣APP累計存取量191萬人次。
以上數據只是一個縮影,近十年我省氣象部門24小時晴雨、暴雨、低溫、高溫預報準確率分別提升7%、5%、6%、10%。氣象災害損失GDP占比近20年從2%以上,穩步下降至0.5%以下。2023年我省氣象部門預報預測水平居全國第一。
權威、準確的台風資訊透過微信或簡訊能夠直接送達到個人,提前預警並給出防範建議,這樣的「貼身」氣象服務在上世紀很難想象。
預警「一手掌握」
氣象服務跨入「客製化」時代
不僅是台風、暴雨、高溫、寒潮、大風、冰雹等災害性天氣的預警可以從雲端飛進個人手機,日常生活中的風雨雷電、陰晴冷暖也都可時刻預知「一手掌握」。
福州市民馮先生說:「遙想20多年前,要想知道天氣預報,得守在電視機前,等新聞聯播後面的【漁歌唱晚】,哪有現在方便啊!」
基於現在的氣象觀測、數據處理水平,我省目前可以不間斷地將天氣資訊進行捲動式采集、分析和釋出,短時臨近預報已經能做到分鐘級更新。
天氣現象智慧觀測儀,透過采集影像和視訊數據等技術手段,實作智慧觀測
「現在,像‘知天氣’等移動客戶端套用,已經實作了伴隨式氣象服務。隨著互聯網技術和人工智慧技術的普及,讓‘想到即得到’成為可能。將來我們針對不同行業、地域、人群及各類場景,給予更精細化無感式智慧型氣象服務。」省氣象局首席服務專家、省氣象服務中心副主任黃誌剛說。
編輯:小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