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打造全國第一個零碳綜合保稅區——福建自貿試驗區廈門片區聚焦降碳擴綠

2024-08-29社會
位於廈門自貿片區的象嶼綜合保稅區鳥瞰圖。 (資料圖片)
暑熱未消,廈門港碼頭一派繁忙景象。海面上一艘艘貨輪有序進港靠泊,堆場上貨櫃林立,多台橋吊在有條不紊地裝卸貨物。在碼頭作業區,記者幾乎看不到工作人員的身影,目之所及的港口橋吊、流動機械已基本實作電動化。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必須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協同推進降碳、減汙、擴綠、增長,積極應對氣候變遷。福建自貿試驗區廈門片區(以下簡稱「廈門自貿片區」)積極開展生態文明領域政策創新和實踐,探索推動自貿試驗區實作綠色低碳發展。特別是在廈門市生態環境局的支持下,推動廈門港務物流有限公司將象嶼綜合保稅區打造為全國第一個實作零碳排放的綜合保稅區,探索出一條節能、降碳、減汙、增效的高品質發展之路。
「光」盡其用
從廈門東渡海關大樓的高樓層上俯瞰象嶼綜合保稅區,只見園區倉庫屋頂被密布的太陽能光伏發電板覆蓋。在陽光照射下,這些光伏板成為一個個微型發電廠,為園區生產運轉提供源源不斷的電力供應。
廈門港務物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荔荔介紹,該公司作為園區業主單位,2020年正式開始進行園區綠色發展規劃建設,圍繞「綠色能源、綠色裝備、綠色網路」三個方面構建「零碳自平衡園區」,助力園區企業加快轉型升級,提升綜合競爭力與永續發展能力。結合自貿區建築特點,園區引進了分布式光伏發電計畫,充分利用閑置倉庫頂面空間鋪設太陽能光伏發電板。目前,園區內綠色光伏鋪設總面積約6.1萬平方米,占倉儲面積的88%。
「園區內光伏全年發電977萬千瓦時,年自用電僅351萬千瓦時,余電上網超60%。」陳荔荔表示,為解決園區光伏發電量與園區用電負荷存在的時間差異問題,象嶼綜合保稅區還配套建成了2.5百萬瓦的儲能電站,相當於一個超大型的「充電寶」,透過用電低谷時段充電、用電高峰時段放電的方式,實作園區用電的調峰填谷。
除園區自用電能外,象嶼綜合保稅區透過剩余電能上網銷售,實作年增加400萬元收益。「比如,我們在周邊港務自貿城建成全省最大的綠電充電站,給港務自貿城每個充電車位每年增加1萬元以上收益。」廈門港務物流有限公司技術總監黃強說。
2023年2月,工信部、住建部等5部門將象嶼綜合保稅區光伏計畫列入全國第三批智慧光伏試點示範計畫。廈門自貿片區管委會規劃建設局局長張慧瓊表示,廈門自貿片區還將推動石湖山2號場光伏倉庫、海納特電2百萬瓦儲能站等建設計畫,未來還將充分挖掘自貿片區的倉庫、廠房等樓頂空間資源開展光伏套用,爭取將零碳經驗復制到其他園區。
綠色變身
走進象嶼綜合保稅區,幾乎聽不到車輛轟鳴的雜訊,也聞不到濃重尾氣。取而代之的是電動叉車、電動托盤搬運車以及電動物流運輸車等新能源物流裝置穿梭其間,以靈活的身姿和環保的運作方式,成為園區不可或缺的綠色動力。
「目前,保稅區內作業叉車已全面實作電動化,一台電動叉車一年可實作柴油替代量6.2噸,即節約標煤13噸,實作二氧化碳減排約19.5噸。」黃強說。
張慧瓊表示,象嶼綜合保稅區營運主體秉持「綠色發展,出色服務」的企業方針,大力推進綠色低碳裝置替代工作,實作「兩替一增」。不僅物流裝置完成了「綠色變身」,象嶼綜合保稅區內的其他基礎設施也同樣經歷了顯著的能效升級。
「比如,我們以高效節能的LED燈替代傳統的金鹵燈、鈉燈等,全部覆蓋園區場所;以節能型工業風扇和空氣調節裝置全面替代原有的老式風扇;使用無線載波供電技術的無源鎖,集傳感、通訊、無需電源於一體,鎖具不用電源就能開關,做到零能耗、零排放、零汙染。」陳荔荔說。
此外,象嶼綜合保稅區還嚴格進行綠色園區管理,尾氣汙染超標車輛或環保信用不達標車輛不得進入園區,鼓勵園區內各企業員工綠色出行,將綜合保稅區打造成真正的零碳園區。透過采用節能控制系統,象嶼綜合保稅區倉庫節省耗能20%以上。2022年,經中國船級社認定,象嶼綜合保稅區溫室瓦斯排放總量實作碳中和;2023年,象嶼零碳綜保區計畫獲評生態環境部「2022年綠色低碳典型案例」。
張慧瓊表示,廈門自貿片區管委會將會同生態環境、港口管理等相關單位,結合自貿區區位、產業特色,持續推動綠色港口、節能倉庫等低碳計畫建設,積極推動建發、國貿、象嶼等集團建設綠色供應鏈,最終形成一個從前端到後端的低碳全鏈條系統,探索建立全方位、多層次低碳體系,推動實作綠色自貿片區。
數位先行
綠色自貿區,數位化先行。步入廈門國際航運科創中心,巨大的顯示器上即時顯示著碼頭的繁忙景象。隨著工作人員左手晃動搖桿、右手按下按鈕,一個貨櫃就被橋吊緩緩吊起,穩穩當當地落在卡車上,整個過程流暢而高效。
「過去,貨櫃岸邊裝卸橋的作業都依賴於人力操控,岸橋司機每天要爬上幾十米高的裝置,擠進緊湊的駕駛室內。在狹小的空間裏,他們不得不長時間保持彎腰低頭的姿態,憑經驗來定位操作,這項任務不僅體力消耗大,而且對人的精神也是極大的考驗。」廈門貨櫃碼頭集團綜合事務部經理袁泉表示,得益於近幾年廈門港在全國率先實施傳統貨櫃碼頭全智慧化改造,現在操作人員坐在指揮室就可以遠端操作碼頭上的裝置。
乘著數位化浪潮,廈門港積極利用物聯網、北鬥衛星、區塊鏈等技術,不斷突破智慧碼頭關鍵核心技術,提升智慧港口建設水平。近日,廈門港成功研發的龍門吊整機人工智慧系統,順利透過了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這一權威機構的嚴格檢驗測試,此舉在國內智慧港口建設領域開創了先河。
廈門港務控股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這套系統相當於為龍門吊安上「火眼金睛」和「智慧大腦」,在多維度傳感器精密協同下,可實作大車智慧防撞、大車行走糾偏、智慧集卡定位、吊具智慧防搖、自動著箱等功能。這一系列高科技功能,將龍門吊轉變為一位擁有多重感官的「超級多面手」,使其能夠進行自我感知與獨立決策,顯著提高了港口作業的效率與精確度,為港口的安全生產構築起一道堅實的防線。
如今,廈門港已實作全電化改造,碼頭每年可減少柴油消耗約2700噸,節約標煤約2150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5400噸。「我們將進一步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從深化智慧港口建設、推進低碳港口建設、提升新能源動力電池物流運輸服務能力、完善港口生態環境監測網路等方面持續加快推動港口綠色低碳智慧發展。」張慧瓊說。(經濟日報記者 劉春沐陽)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