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加快推進中國—東協海洋經濟互聯互通(觀象台)

2025-01-08社會
遲福林
作為全球最具經濟活力與增長潛力的兩大經濟體,中國與東協加快海洋經濟互聯互通,無論是對雙方的經濟永續發展,還是對促進形成「以合作引領治理」的區域海洋合作新格局都將產生重大影響。2024年3月,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與東協相關智庫合作發起【推進中國—東協藍色經濟一體化倡議】。從現實看,加快中國—東協海洋經濟互聯互通行程,推動區域海洋資源要素的高效配置,將釋放區域藍色經濟增長的巨大潛力,助推形成中國與東協藍色經濟一體化新格局。
海洋經濟互聯互通需要著力解決「需求大、進展慢」的突出矛盾。中國與東協經貿合作的不斷深化,對區域海洋經濟互聯互通提出了重要需求。當前,中國和東協雙邊貿易中65%透過海運實作。特別是海洋經濟已成為中國與東協實作永續發展的重要內容。在這個背景下,需要以互聯互通實作中國與東協海洋經濟優勢互補,合力打造經濟增長的「藍色引擎」。但是,中國—東協海洋經濟合作面臨著互聯互通水平較低的掣肘。例如,2023年全球前20大港口中東協僅有2個。特別是受制於港口開放度低、合作機制缺失等,中國與東協在海關及邊境管理、物流服務品質、貨運時效等方面不適應日益增長的經貿合作需求。
應當看到,中國—東協有條件實作區域海洋經濟互聯互通的重要突破。一方面,中國與東協海洋經濟互補性逐步增強。例如,中國在海洋漁業、基礎設施建設、可再生能源開發等方面具有技術優勢,東協大部份國家則具有資源優勢與成本優勢。另一方面,中國和東協發展藍色經濟的海洋環境相似,共同面臨氣候變遷復雜、海洋環境汙染等一系列挑戰。此外,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實作了區域內包括藍色經濟在內的眾多經貿規則和標準統一。促進區域海洋經濟互聯互通,打通中國—東協海洋產業合作渠道,共同致力於釋放海洋經濟潛能,有利於海洋資源的永續利用。
推進海洋經濟互聯互通需要務實舉措。比如,以港口為重點推進中國—東協海洋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實作「硬聯通」;以郵輪旅遊為重點推進中國—東協海洋產業互聯互通行程,實作「產聯通」;以可再生能源為重點實作中國—東協能源開發互聯互通,實作「能源聯通」;以規則、標準對接為重點推進中國—東協藍色經濟一體化行程,實作「軟聯通」。
要以海洋經濟互聯互通促進形成「以合作引領治理」的新格局。第一,適應東協國家藍色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本著先易後難、循序漸進,采用包括「早期收獲」計劃、框架協定、雙邊投資協定等多種合作形式,積極推動中國與東協國家間的雙邊、次區域合作行程,逐步擴大區域海洋經濟合作與海上共同利益,以此增進合作共識,並排除域外因素幹擾,形成共商共建共享的區域海洋治理新格局。第二,充分發揮以東協為主體的RCEP的作用,形成以合作為基礎的區域海洋治理新局面。第三,中國自主推進海洋經濟領域向東協的單邊開放,助力形成區域海洋經濟合作新格局。
要把海南自由貿易港打造成中國—東協海洋經濟互聯互通的重要樞紐。海南處於超大規模國內市場和東南亞市場的「8字形」戰略交匯點上,無論是從區位、產業、合作基礎還是從政策與制度優勢看,海南都有條件打造中國—東協區域海洋經濟互聯互通的重要樞紐。例如,依托海南自由貿易港零關稅、加工增值貨物內銷等政策,鼓勵支持東協企業圍繞海產品加工等在海南投資設廠;依托洋浦港的優惠政策,透過共建港口聯盟、共同制定豁免查驗商品目錄、共同實施「認可經營商計劃」等方式加強與東協國家港口的對接,打造連線兩個市場的航運樞紐港。當前,針對中國—東協海洋物流成本相對較高的特點,可在洋浦設立面向東協的「離岸倉」,推進統倉統配模式;可設立中國—東協海洋博覽會,把海南自由貿易港打造成為中國—東協貿易、文化等領域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等。
(作者為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