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銳評|關稅大棒,坑人害己

2024-10-05社會

近日,歐盟委員會發表聲明稱,對中國制造的電動汽車加征最終關稅的提議已獲得歐盟成員國的「必要支持」。但據歐盟外交官透露,其實僅有10個國家支持加征關稅,包括德國和匈牙利在內的5個國家都投了反對票,還有12個國家棄權。 如此巨大的分歧,凸顯了歐盟對華電動汽車加征關稅行為的不得人心。

中國的電動汽車產業近年來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不僅在技術創新方面不斷突破,且在成本控制和產品品質上也具有強大競爭力。與中國車企合作,有助於推動歐洲汽車產業的電動化、智慧化轉型升級,本是實作共贏的重要機遇。因此,在加征關稅提議透過後,奔馳、寶馬、大眾、Stellantis等歐洲知名車企紛紛表示反對,明確指出「這是一個錯誤」「將長遠地削弱一個行業的競爭力」。 明明「被保護」的一方怨聲載道,為何歐盟部份成員國仍然執意對華加征關稅? 有分析認為,這些國家是想一邊透過加征關稅減少來自中國的競爭壓力;一邊透過貿易施壓迫使中國企業在歐洲進行更大規模的投資。

如意算盤打得響,但更多只是一廂情願。從根本上看,開放、公平的市場環境才是吸引投資的關鍵,中國企業在歐洲的投資意向取決於市場環境的開放性與公平性。無論稅率是多少,只要歐盟對中國產品加征關稅,就意味著其認定中國汽車產業享受了「不正當補貼」,後續就可以利用其他手段加碼打壓 。「關稅大棒」本身就意味著不公平,與吸引投資之間嚴重矛盾,這是一個基本的經濟邏輯。 同時,歐盟汽車市場盡管龐大,但並非唯一,非已開發國家市場仍值得中國車企持續深度開拓,實作「農村包圍城市」。因此,中國政府和企業的態度非常明確:如果歐盟堅持對中國產品加征關稅,那麽中方也將減少在歐洲的投資。

為應對氣候變遷和能源危機等挑戰,全球汽車產業的電動化轉型是大勢所趨。在這個過程中,合作與開放是實作共贏的前提。歐盟應該認識到,貿易保護主義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飲鴆止渴只會帶來更多的問題。相反,歐盟應該采取開放、合作的態度,與中國等國家共同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雙方可以加強技術研發合作,共同攻克關鍵技術難題;可以拓展市場合作,促進電動汽車在全球範圍內的普及;可以加強產業鏈合作,實作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事實上,中國企業並不拒絕在公平、開放的市場條件下與歐洲企業展開合作,也願意在世貿規則項下妥善解決中歐電動汽車經貿糾紛。但所有舉措都需要歐盟在行動上拿出談判誠意,尊重市場原則和契約精神,致力於透過對話磋商妥處摩擦和分歧,摒棄政治驅動下的不公正的保護主義做法。

近段時間,不只歐盟對華汽車產業揮起「關稅大棒」,加拿大也宣布對所有中國制造的電動汽車征收100%的附加稅,美國更是采取「全面封堵」的措施,從原材料到動力電池再到電動汽車整車都擡高了關稅,試圖築起貿易圍墻,堵住中國汽車的前路。 但是,自從中國入世以來,遭遇了幾百次的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這些都未能對相關產業造成致命打擊。 根本原因就在於中國產品的品質就擺在那裏,關稅壁壘終將在消費者的選擇面前煙消雲散。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 評論員 鮑南

編輯:鮑南

流程編輯:郭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