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搶建第二機場!新一輪機場爭奪戰,打響了

2024-11-22社會

文|凱風

新一輪機場爭奪戰,一觸即發。

作為超級「流量」入口,機場既是門戶城市的標配、城市能階的體現,也是航空物流、臨空經濟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

一眾經濟大省正在拼命建機場,從東部的江蘇、山東、浙江到中西部的四川、新疆、河南,無不以「市市有機場」為目標。

與此同時,超大特大城市開始謀劃「雙機場」乃至「三機場」,搶占空中交通話語權,上海、北京、成都已率先晉級,廣州、深圳、重慶、南京、濟南、青島緊隨其後。

令人意外的是,廣州第二機場、深圳第二機場、上海第三機場,都不在自己的市域範圍內。

01

這些城市的第二/第三機場,放在了鄰市。

日前,深圳印發2035綜合交通規劃提出,共享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機場群,支持惠州平潭機場打造千萬級區域性樞紐機場,發揮深圳第二機場作用。

惠州系深圳都市圈的核心成員之一,兩地市中心相距只有90公裏。

惠州已有的平潭機場經過改擴建之後,將作為「深圳第二機場」而存在,而深圳本市的第二機場暢想也宣告終結。

無獨有偶,前不久印發的廣州2035綜合交通網規劃提出,加快珠三角樞紐(廣州新)機場建設,推動與廣州白雲國際機場協同分工,共建廣州國際航空樞紐,引領大灣區世界級機場群發展。

珠三角樞紐(廣州新)機場,即坊間熱議的廣州第二機場。

雖有「廣州新」之名,但最終並選擇市內呼聲極高的增城、南沙區,而是落在鄰近的佛山市高明區,佛山正是廣州都市圈的成員。

不只是廣深,在此之前,上海機場集團官方確認與南通共同簽訂南通新機場合作共建協定,規劃建設南通新機場,成為上海國際航空樞紐的重要組成部份。

南通新機場,即坊間熱議已久的「上海第三機場」。

南通系上海大都市圈「1+8」的核心成員之一,與上海只有一江之隔,但在行政區劃上既跨市又跨省,遠非兩座城市之間的協同那麽簡單。

而有著武漢「第二機場」之稱的花湖機場,同樣不在武漢市內。作為亞洲最大的專業貨運機場,花湖機場選址在武漢都市圈內的鄂州市,與武漢天河機場形成雙機場的協同發展格局。

事實上,作為成都第二機場的天府機場,原本也是建在隔壁的縣級簡陽市(原屬地級資陽市代管),但隨著2016年成都正式合並簡陽,天府機場最終被納入成都的市域版圖之內。

可以看到,深圳第二機場不在深圳,廣州第二機場不在廣州,上海第三機場不在上海,武漢第二機場不在武漢,均是布局在都市圈內的鄰近城市,形成協同發展的新格局。

可見,打破行政邊界,在都市圈內的鄰近城市打造新機場,正在成為同城化時代的新選擇。

02

第二機場,為何要建在別的城市?

任何城市,如果只是出於自身擴張的需要,將所有資源、所有政策都集於一身,讓虹吸效應發揮到極致,顯然是第一選擇。

然而,且不說城市自身的承載力本就存在上限,與機場密切相關的空域資源本就十分緊張,要將所有設施都塞在一市之內,顯然也不現實。

更關鍵的是,任何城市的發展,都不可能僅靠單打獨鬥,國家層面反復強調「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戰略,地方層面也將「均衡發展」作為高品質發展的關鍵一環。

同時,從國際城市發展規律來看,打破行政邊界,以中心城市帶動都市圈、城市群發展,以都市圈同城化、城市群一體化為陣地,形成抱團發展,也是大勢所趨。

這種背景下,我們看到都市圈內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跨城地鐵、城際地鐵層出不窮,而機場在都市圈內的重新布局也是自然選擇。

打破行政藩籬,讓機場回歸其區域服務的本性,透過「流量」入口帶動更多地區發展,正是都市圈時代的應有之義。

就此而言,深圳第二機場設在惠州,既能彌補深圳東北部、惠州、汕尾等地的航空缺口,又能承接深圳機場溢位的客運及貨運需求,可謂雙贏之舉。

同理,將廣州第二機場設在佛山,可進一步均衡廣東的機場布局,彌補肇慶、陽江、茂名、雲浮乃至廣西部份地區的缺口。

上海第三機場最終落子南通 ,既有上海空域區域飽和的現實困局,也不乏跳過長江口將南通納入大都市圈核心區域的考量,以此擴大上海的實際放射線範圍。

事實上,這些新機場雖然看似偏遠,遠離滬廣深等中心城市,但這都是暫時的。

一旦規劃確定,地鐵、城際鐵路、高鐵等交通建設都會隨之而來,不僅能縮短不同地區的距離,還能透過機場規劃帶動軌域交通網的拓展。

都市圈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正在從紙面走進現實。

03

既要格局,也要現實。

雙機場分布於都市圈內,是格局的體現,但將「流量」入口拱手相讓,在長期是多贏之舉,但在短期勢必影響自身的發展。

作為全國最強市,上海、廣州、深圳都選擇了「兩手都要抓」:一手布局第二或第三機場,一邊推進既有機場擴容,做大航空能階。

近日,上海浦東機場四期擴建航站區主體工程開工儀式,建成後浦東機場將擁有3座航站樓,可保障浦東機場年旅客吞吐量1.3億人次的需求。

今年以來,上海浦東機場旅客吞吐量逼近7000萬人次,與廣州白雲機場不相上下。

而在上海機場擴建之前,廣州白雲機場三期擴建工程如火如荼,有望明年底達到通航條件,建成後終端旅客吞吐能力達到1.4億人次、貨郵吞吐能力達到600萬噸。

與上海「得二望三」的機場布局不同,廣州只有一座機場,雖說單機場吞吐量連續多年全國第一,但整個城市的旅客量卻被上海、北京乃至成都趕超。

因此,當在市內布局「雙機場」不可得,那麽做大白雲機場,打造成為全球最大的單體機場,或許就是務實選擇。

與廣州一樣的還有深圳。比上海、廣州更激進的是,深圳正在透過「填海」來推進機場擴容。

據報道,深圳機場三跑道擴建工程預計2025年底投入使用,建成後,深圳機場可滿足年旅客吞吐量80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260萬噸的需求目標。

究其原因,深圳機場早已不堪重負,加上深中通道開通後珠西客流湧入,供求關系更為緊張。

周邊土地開發相對成熟,沒有足夠多擴容的空間,只能透過填海形成新的陸域,供第三條跑道使用。

三大一線城市不約而同推進機場改擴建,背後既是航空旅客需求井噴的結果,也與其航空能階的不斷提升不無關系。

日前,民航局、國家發改委聯合發文,提出加強國際航空樞紐功能體系建設,加快推進「3+7+N」國際航空樞紐功能體系建設。

其中,北京、上海、廣州為第一梯隊,被定位為全方位復合型國際航空樞紐,深圳、成都、重慶等7城位居第二梯隊,為區位國際航空樞紐。

這是國家定位,也是發展現實,更是未來交通能階不斷提升的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