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如何練就「以一擋千」的本領能力?「小巷總理」上台訴說社群治理方法論

2024-07-11社會
社群工作者如何練就「以一擋千」的本領能力?
居民需求愈發多樣、復雜問題交織,曾經的「婆婆嘴」「騾子腿」應對當下社群面臨的種種挑戰顯然已招架不住了。為全市6.2萬余名社群工作者賦能,成為基層治理中亟待破解的難題。
作為全國率先探步社群工作者隊伍建設的城市之一,上海積攢了不少好經驗、好做法。今年初,市委社會工作部完成組建。如何為社群工作者賦能,被列為一項重要議題。
在此契機下,市委社會工作部指導發起「社群故事 基層聲音」上海社群工作者季度學習分享,聚焦社群治理熱點難點堵點問題,邀請一線社群工作者講述社群治理經驗方法、暢談群眾工作體會,傳遞從事基層治理工作的心聲與思考,不斷提升隊伍實戰能力與為民服務水平。
昨天,第一片區首場分享會由閔行區委社會工作部舉辦,來自徐匯、楊浦、閔行、金山、松江5個區的10名社群工作者現場交流。案例分享環節,6位社群工作者圍繞電動自由車充電安全和小區停車難兩大熱點問題,分享了各自的創新做法和成功經驗,並與台下社群工作者進行互動交流。
方法一:因地制宜、分類施策
杜絕電動自由車「飛線充電」,幾乎成為社群工作者中公認的「老大難」。一邊是安全隱患,另一邊是居民的便捷出行。想要在全社群形成共識並非易事。
當這樁難題落在楊浦區延吉新村街道內江新村居委會主任徐崢肩頭時,情況更復雜了。擁有4個自然小區的內江新村,常住人口約6500人,擁有88個門洞,其中3個是24層的高層住宅。
這意味著,相較於普通社群,內江新村想要挖潛出合適的充電區域可謂「難上加難」。為此,依托街道獨有的社群大管家聯合接待平台,徐崢與團隊梳理出了一套電動自由車治理的SOP(作業標準書)。
首先是梳理問題。他們發現,電動自由車治理普遍存在4個難點,分別是:「合理安裝和布局充電樁位置不易」,「上樓、入戶、飛線行為勸阻效果不佳」,「充電費用貴且沒有遮雨棚不好」,「居民掃碼充電不會」。
如何合理布局充電樁位置?他們一點點摸索出解決方案:一是選址應盡量選擇小區主幹道、遠離居民樓的位置;新開辟停放點位,引導居民充完電後把車停回原來的地方,提升共享率;點位布局越分散越好,方便所有車主充電。
針對飛線行為勸阻效果不佳的情況,團隊聯合物業開展多輪飛線貼告示行動,開展飛線鄰裏勸說,著重對不配合的居民開展聯合執法。
針對居民反映的充電費用貴和沒有遮雨棚的問題,團隊又透過今年的「一居一品」自治計畫,為多層居民分散增設9組共90個充電樁,並與第三方充電樁企業商量,試執行「充100送20還送雨罩」優惠活動。
針對居民反映的不會掃碼等情況,熱心黨員和誌願者隨時提供現場指導服務。如遇老年手機無法掃碼的,還提供辦理充值卡。
這套組合拳被歸為治理電動車的「四難八解」。一根看似「啃不動」的治理硬骨頭,因為充分調動起居民自治、業委會、物業、企業、社群基金會等多方力量,最終成功銷項,其中的有益經驗值得不少遭逢同類問題的居民區借鑒思考。
方法二:連結資源、轉動「圓桌」
更多時候,社群工作者們時常陷入「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窘境。社群內部能調動的資源力量有限,可要解決的問題卻日益復雜。
松江區中山街道茸梅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潘艷遭遇的問題很典型——停車難。年歲漸長的老公房小區,在最初設計時從未考慮過日後暴漲的機動車停放需求。車位供需矛盾由此而來。
可在所有遭遇「停車難」的社群中,茸梅居民區的樣本又更特別——走出樓道就是馬路。這座開放式小區在停放車輛這件事上幾乎沒有任何回旋余地,也很難有文章可做。
潘艷至今仍清晰記得,一位因將車輛停放在毗鄰五昆路上的居民直接拿著罰款單氣勢洶洶地來找居委會報銷。看似「哭笑不得」的社群矛盾背後,是不得不解決的停車難問題。
向內挖潛不成,潘艷決定向外連結資源——「借地」停車。由於居民們相中的這塊空地不屬於小區紅線範圍內,居民區便透過「圓桌派」約請相關居民代表、職能科室、管委會、物業公司等多方進行協商。最終,社群與功能區管委會和茸盛物業達成「共享停車」意向:功能區管委會將37號樓西側空地交於居民區和居民進行停車自治管理。
復盤成功經驗時,潘艷直言,單打獨鬥的傳統模式已無法應對當下社群的復雜難題。身為社群工作者,「叫得動」街區資源參與社群治理,同樣關鍵。
方法三:擅用工具、研發場景
如果說老一輩社群工作者敲開居民心門,靠的是對於「一戶一檔」的諳熟於心,那麽新一代社群工作者要琢磨的則是如何運用各類數據治理工具,創設居民愛來、願來的治理場景,撬動他們的參與熱忱。
曾有一家互聯網企業相中了基層治理廣闊的市場前景。正當企業躍躍欲試時,便被前來調研的專家潑了盆冷水。「如果你設計的數據套用,只能將社群工作者從大量表格中解放出來的話,還是算了吧。」
在不少蹲點社群的專家學者看來,數據套用進社群,貴在解決社群工作者真正的痛點、難點,而非一味盯著那些「看似量大實則並不勞心」的體力活。
事實上,在上海社群,已湧現出一批擅用、會用數據套用的基層治理版「產品經理」。他們不光會提需求,也會將數據套用巧妙地嫁接至社群套用場景。
楊浦區四平路街道公交新村居委會主任胡雲,近6年的社群履歷在一眾「老法師」面前顯得有些不夠看。但她出眾的創新能力卻令一眾資深社群工作者自嘆弗如。
比如社群內再平常不過的滅火器更換。她所在的公交小區是建於80年代的老舊小區,共有1700余戶,是沒有電梯的7層樓房。她簡單測算過:1 棟樓需要更換6個滅火器,60多個門棟總計需更換400多個。
若是按照傳統方法,對於這樁辛苦活兒,社群工作者們大多會全盤吃進。這也導致,未能參與的居民對社工們究竟扛下了多少活兒、日常工作量全然不知。社工認為居民未能體諒自己的辛苦,而居民們又認定社工沒為社群幹什麽。兩方的資訊差,也就造成了對彼此的不認可。
這一回,胡雲決定換個思路。她發現,公交小區社群雲上雲率達82%。何不借助這一流量基礎,開展樓道微整治更換滅火器親子活動?
為提升參與率,活動時間專門定在周日,重在吸引年輕誌願者攜帶孩子共同參加。活動還為小朋友詳細講解滅火器的使用方法、使用年限,以及滅火器紅黃綠三種顏色所代表的含義。當天,共有25組家庭60余人參與此次活動,社群根據報名後台資訊,就近安排樓道,僅半天時間,400個滅火器便全部更換完畢,並放置到各層樓的指定地點。
提前制定目標受眾、準確客製活動方案、根據大數據落地執行方案……基層治理版「產品經理」試水成功。這也令更多社群工作者看到了這份職業的挑戰與前景。
「不光是婆婆媽媽的瑣碎小事,社群同樣也能成為施展才華抱負的人生舞台。」胡雲如此感慨。
作者:王嘉旖
文:王嘉旖圖:采訪物件提供編輯:單穎文責任編輯:祝越
轉載此文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