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長護險制度預計下半年出台,「社保第六險」錢從哪裏來?

2024-07-12社會
年初,北大教授胡泳出圈了。出圈不是因學術和事業,而是「這位北大教授成了24小時照護者」。
當居家養老的母親患重度艾爾茲海默癥、生活無法自理後,身處盛年、事業正處巔峰期的胡泳,從「一位事業有成的專業人士變成了全天候護理人員」,陷入到「一天又一天由無數瑣碎,無數骯臟時刻」的日子裏。
「隨著時間的推移,你會越來越被困在父母身上動彈不得。」胡泳疲憊的狀態,在互聯網上引起無數人的共鳴。
此間困境,不止胡泳。幾乎每個人都清楚:中國已經進入到了老齡化社會,每個家庭照護老人的壓力會接踵而至。
【健聞咨詢】從多方獲悉並求證,中國擬在今年下半年釋出關於建立全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下稱「長護險」)的相關檔,「社保第六險」將真正來到每個人身邊,為年老、疾病或傷殘導致失能的人員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和醫療護理保障。
近日,在「國家醫保局」的官方公眾號上也能感受到為長護險「造勢」的氣氛。
6月3日~7日,「國家醫保局」官方公眾號連續5天釋出了過去4年有關長護險試點、評估、照護師評估等相關檔,並開設了「長期護理保險政策庫」的詞條;與此同時,還釋出了數條有關長護險的媒體報道。
在其中一篇文章的下方,有留言問:「居民參加長護險需要繳費嗎?」有回復稱:「一杯奶茶錢就能換來一份保障」。
一位接近國家醫保局的工作人員透露,這一留言和回復暗示了關於「長護險繳費多少」的訊號。並且他指出,長護險制度設立後,長護險基金預計將不再會倚賴於醫保資金的劃轉,而是會單列長護險籌資池,「因為醫療保險和長護險是兩個險種」。
對個人而言,這或許意味著,在全國長護險制度落地後,除財政補貼和單位繳納部份外,個人需要定期繳納長護險保費。
過去8年,當長護險在全國49個城市試點後,「錢從哪來」始終是長護險最大的不確定性。
有高校學者透露,下半年將出台的長護險制度檔會是全國「長護險制度的發令槍」,該制度預計會要求在「十四五」期間(截至2025年)在全國建立。
這一次,我們還能復制全民醫保成功的模式,建立起覆蓋十幾億人的長護險制度嗎?
錢從哪來?
王薇拉是上海一家長護險護理公司的護理部總監,最近2年間,她明顯感到:上海對長護險照護老人的評估標準變嚴了。
「在2016年最先成為國家首批15個長護險試點城市之一時,上海鼓勵老人申請長護險,當時很多透過評估的老人很多。」根據評估等級,上海失能老人享受最高一周上門服務7次,每次1小時。
對於上門服務所產生的費用,長護險基金報銷90%,個人承擔10%。通常照護員每小時收費65元,這其中被護理老人每次支付6.5元,剩下的58.5元均由上海長護險基金支付。
王薇拉一度感慨,上海長護險的政策真好。「可能是之前評估過於寬松,如今要嚴格按照標準來。」王薇拉說,他們公司的一家護理站服務人數從一個護理站每月服務2000多名老人,減少為900多名老人,業務量和收入的下降都十分明顯。
「歸根到底是錢的問題。」王薇拉隱隱猜測,是不是這兩年上海醫保局在長護險上支出不少?
據【健聞咨詢】了解,上海每年長護險的費用支出大約是40余億元,已經形成了一個穩定資金的投入。
一位上海當地學者透露,上海在長護險的工作很紮實,但每年在長護險上的高花費,還是給當地醫保局帶來了些許壓力。如果從永續的角度來看,要建立起公民的自我責任意識,需要老百姓也參與籌資。
但當「五險一金」變為「六險一金」,讓老百姓自我籌資,沒有制度,很難開口。
根據過往經驗,從2020年全國第二輪試點開展以來,長護險就被明確為獨立險種。但是尷尬在於,從各地試點來看,長護險都脫胎於醫療保險。
在49個試點城市中,雖然衍生出了多種籌資模式,但幾乎沒有哪個試點地區可以脫離醫保資金而完全獨立籌資。2019年,國家醫保局在答復一位全國政協委員的提案時也曾提到,在試點中,「醫保基金占比偏高,個人繳費占比低,責任分擔不匹配」。
總體看來,試點地區籌資模式有兩種。
一種是「無感」參保,群眾不直接繳費就享受長護險待遇,如「有錢人家的孩子」上海、寧波等城市是透過劃撥醫保基金結余0.2%~20%不等的比例建立長護險基金。
另一種則是「有感」參保,群眾需要繳納長護險費用,如成都,職工根據年齡不同按照參保基數的0.1%、0.2%、0.3%從醫保個賬中劃撥,此外單位和財政還要承擔部份費用,2023年當地職工人均年籌資總額為226元,其中個人平均繳費114元。成都居民每年個人繳費25元,與居保合並征收,另外財政補助每人每年30元。
下半年或將推行全國的長護險,將采取哪種籌資模式?
多位受訪學者向【健聞咨詢】表示,長護險應延續社會保險權責統一的原則,個人繳費不可避免,不能讓其淪為免費的社會福利。
「職工和單位按比例進行繳費,居民也一定要有個人繳費,不能單純依靠財政補貼。」南開大學衛生經濟與醫療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銘來說,「如果獨立籌資增加了單位和個人的負擔,可以適當調低醫保基金費率,以作平衡。」
朱銘來提到,長護險應堅持獨立籌資、獨立核算,不能再從醫保基金劃撥,「長護險和醫保不應該再纏結在一起」。
還有一個值得關註的問題:長護險要不要堅持城鄉同步推進?
由於歷史原因,中國形成了職工和居民的二元醫保制度。在支付方式改革的當下,這一模式產生了許多新問題,不少地區居民和職工的DRG、DIP點值不同,也就意味著同病不同價。
作為一個新興的社會保險,是否要吸收教訓,堅持高起點,從一開始就堅持同步推進?
從試點實踐看,這將是個巨大的挑戰。目前國內試點地區中,長護險覆蓋了城鄉居民參保群體的城市不到一半,而且大多是從城鎮職工起步,之後才擴大到城鄉居民。
中國東部地區某第一批試點城市,長護險分兩步覆蓋了區縣職工,在當地想將覆蓋範圍擴大到城鄉居民時,卻突遭變故。該省醫保局一位工作人員表示,「當時方案都拿出來了,準備推的時候碰上了疫情,地方政府給我們打報告,希望往後推。這是最大的一個遺憾。」
「為了長護險的公平性和避免碎片化,開始全面推廣的話,應該將職工和居民同步納入。」朱銘來指出,「當然需要給予各地充分的過渡時間,做好準備」。
商保能一起買單嗎?
當新的社會保險即將到來,商保公司第一時間嗅到了久違的新鮮機會。
「別的險種已經做了二三十年,該買的人群都買了,但長護險還是一片藍海。」眾托幫聯合創始人兼總經理龍格說,「國家把基礎建設好後,商保才能做補充,不然商保不敢貿然進入長護險領域。」
近日,一家商保公司就上線了一份稅優長護險,年繳納保費2400元,最高可享受1080元每年的稅收優惠(45%稅率)。
「上線5天,全國已銷售逾萬份。」該保司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健聞咨詢】,這款產品吸引人的地方在於,當下市場中稅優產品很少,長護險產品也非常少。
龍格判斷,如果下半年,長護險從試點走向全國推行,「商保行業或將沸騰,保司都要往這裏擠」。「稅優長護險剛剛出現,之前的很多長護險實際上屬於儲蓄型保險,護理責任為10類重疾及1-3級意外傷殘,和政策型長期護理1-5級評級不匹配,也不提供護理服務。」
長護險的出現,或許能在產品同質化嚴重、監管嚴格、投資收益低的當下,緩解商保公司的焦慮,壽險公司必須要做健康險和養老險,長護險將是非常亮眼的增量。
他預計,未來或將形成基本長護險、社商融合的普惠型長護險和純商業長護險共同構成的多層次長期護理保障體系。
除了開發商保產品,對保司而言,在長護險領域中,其生存空間還有一處——
在全國大部份試點地區,長期護理險的經辦都交由商業保險公司,他們肩負起評估失能老人等級、監督服務公司工作、完成長護基金支付等任務。
地方政府將長護險交由商保公司經辦,原因在於大部份地區醫保部門編制、人員、經費都不足,不得不依賴保司。如此,醫保部門可以從復雜的關系中脫離,真正轉變為監管者的主體角色。
上海是個例,當地由醫保局牽頭,發改委、民政局、衛健委、金融監管局等多部門聯合承擔起長護險經辦和服務的任務。
但也有人擔心,商保負責評估和經辦,是否會故意放寬評估標準,做大長護險數量,從中牟利。
王薇拉去過一些商保經辦的城市考察過,她感到這些地區的經辦品質並不高,「商保只是管到錢,但給失能老人提供的服務品質,其實無從查證。」
醫保再退到監管者的角色,長護險是否會成了浮於表面的低水平保障,逐漸讓老百姓覺得可有可無?
這就不得不提到長護險的另一重要問題:誰來照護?
誰來照護?
當長護險常規化後,誰來幫「胡泳」們照護?
先看看優等生上海。
根據上海醫保局的梳理,從2016年試點至今,目前上海多家有連鎖化、職業化的長護險照護連鎖公司,定點護理服務機構共1240家,長護險服務人員5.6萬名。而這5.6萬名長護險護理人員,在過往8年裏為全市73.5萬人(而非人次)提供了長護服務,占全國的三分之一。
如果做一個粗略的計算,上海平均每個護理員要給13名老人提供服務。這是不小的工作量。
微觀上,在上海一家長護險護理公司工作的王薇拉觀察到,最初來做護理員的大多來自上海周邊的市縣,這些護理員通常接近50歲、60歲,很少有年輕人。「這是個照顧人的活,很吃苦,薪資不高、按小時結算,在一單65元的上海,護理公司給護理員個人的費用通常是42~45元/小時。」
即使是長護險服務執行最好的上海,護理員也不是個價效比高的生計。
而且,王薇拉發覺,這兩年護理員越來越難招,各家護理機構搶護理員特別厲害。「沒有足夠多的人參與到這個行業裏來,現有的人裏沒有增量,只能反復消耗存量。」
護理員品質也一言難盡,「像我們上海原來第一批的護理員,只會洗澡擦臉,頂多會聊聊天。等我們這一代老了,肯定需要的護理員不光要會洗澡,對不對?」
這還是長護險推進情況較好的上海,其他地區照護短缺更明顯。
王薇拉曾去多地調研,以期擴大公司的業務範圍,但在其他地區,她看到的是長護險相關的服務公司鳳毛麟角,提供的品質堪憂,「當地因護理公司數量有限,政府都不需要透過招標采購服務,只能購買有且僅有的服務公司。很多給老人提供的照護服務品質很差,市場很亂」。
「老百姓覺得政府提供的照護沒用,以後誰還會買單?」王薇拉說。
江蘇省醫保局一位負責人透露,從試點情況看,當地護理員短缺情況明顯,今年護理員已被納入當地緊缺型工種,並與人社部門進行了就業培訓和職業培訓銜接。
關於誰來照護?
王薇拉有個極其樸素的想法,既然長護險都要上門服務了,照護至少專業點,人力和財力都花刀刃上,也對得起所有人大費周章地這般折騰一番。
(王薇拉為化名。)
(本文來自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