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納斯魯拉之死:起點還是終點?

2024-09-30社會
【國際觀察】
作者:牛新春(寧夏大學學術副校長)
9月27日,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在第79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言時,對黎巴嫩真主黨殺氣騰騰,聲稱要「消除」真主黨這一對以色列的「威脅」。
內塔尼亞胡話音剛落,以色列軍方就對真主黨動手了。以色列戰機向黎巴嫩首都貝魯特南郊真主黨的中央總部投下超過80枚炸彈,平均每枚炸彈包含重約1噸的爆炸物。
以軍方人士斷言,真主黨領導人難以幸免。稍後,以軍和真主黨便先後證實了真主黨領導人納斯魯拉的死訊。內塔尼亞胡隨即中斷聯合國行程,甚至忘掉了各國代表團在其發言時紛紛離場抗議的尷尬,第一時間趕回以色列。
據黎巴嫩國家通訊社9月28日報道,黎首都貝魯特南郊當天淩晨再次遭到以色列軍隊大規模空襲。報道說,以軍在近2小時內對貝魯特南郊發動了至少15次空襲。圖為28日以軍空襲後造成的破壞。 新華社發
真主黨被當作「試金石」
以色列希望納斯魯拉之死成為黎以沖突的終點以及新秩序的起點,因此把最近十天對真主黨的軍事行動命名為「新秩序」。所謂「新秩序」,就是重建甚至強化以色列對「抵抗軸心」的威懾。
以色列沒有戰略縱深,多年來主要靠強有力的軍事威懾維護國家安全。然而,2023年10月7日哈馬斯大規模突襲以色列,證明以色列對哈馬斯的威懾失靈。此後不久,葉門胡塞武裝、黎巴嫩真主黨、伊拉克伊斯蘭抵抗運動和伊朗也紛紛打擊以本土,一時間以色列成了「人人敢打」的物件,威懾戰略幾乎完全崩潰。這對以色列而言,是「不可承受之重」。
全面消滅哈馬斯理應是以色列重建威懾的起點。然而,由於種種原因,加薩戰爭處於僵持狀態,完全消滅哈馬斯一時難以實作。最終,以色列決定把真主黨作為「試金石」,打擊真主黨給「抵抗軸心」的所有成員看。
從9月17日開始,以色列對真主黨展開了現代科技背景下一場規模浩大的非對稱戰爭。以色列是世界科技強國,真主黨則是一支民兵武裝,在科技領域完全沒有可比性。以色列在接近零傷亡的前提下,透過引爆尋呼機、對講機造成真主黨數千人傷亡;透過空中定點打擊,清除了真主黨高層的多數領導人;透過精確定位摧毀了真主黨一多半的火箭彈。反觀真主黨,卻沒有任何有實質性威脅的反擊。
以色列已經無所顧忌
顯然,在高科技主導的遠端空中對決中,以色列享有絕對優勢,這讓以軍越打膽子越大。納斯魯拉事件說明,以軍已經無所顧忌,不再擔心戰爭規模擴大或全面戰爭爆發,也不再害怕國際社會的反應。這是中東事態的又一個轉折點,卻不是終點。就在納斯魯拉被清除後的幾小時裏,以軍持續大規模打擊真主黨其他目標。目前看,沒有人能阻擋以色列大規模打擊的步伐,所謂的「新秩序」似乎已近在眼前。
真主黨方面則視納斯魯拉之死為對以色列克制戰略的終點,以及大規模甚至全面戰爭的新起點。與哈馬斯不同,真主黨與以色列並非「你死我活」的關系。事實上,2006年以來雙方還經歷了一段相對和平的時光。近一年來真主黨持續襲擊以色列,主要是策應哈馬斯,並不想自己當主角。真主黨多次強調,只要加薩沖突結束,就會停止對以色列的襲擊。
未承想,配角最終變成主角,這是真主黨始料未及的。即便是最近以色列開始實質性摧毀真主黨的通訊系統、指揮體系、彈頭隊和武器庫,真主黨仍然未予實質性報復,以避免全面戰爭。以色列事先曾估計,若真主黨火力全開,每天可以向以境內發射超過1000枚火箭彈,還可以同時動用精確制導飛彈,對以實施超飽和攻擊,或將導致數百上千人死亡。但實際情況卻是,十天時間裏真主黨僅向以境內發射數百枚火箭彈,基本沒有造成人員死亡。
納斯魯拉之死讓真主黨意識到,以色列對真主黨的全面戰爭已經開始。雙方之所以不能說已爆發全面戰爭,是因為真主黨對以色列的全面攻擊還沒有打響。既然無論真主黨怎麽做,都不會改變以色列消滅真主黨的目標,繼續忍耐就不再是理性的選擇。問題是,即便真主黨全力以赴,在飛彈、火箭彈對決中也占不到以色列多少便宜。
伊朗會直接下場嗎?
真主黨的真正機會是下一場非對稱戰爭。以色列雖然在空襲中占據絕對優勢,但無數歷史案例證明,僅靠空襲解決不了問題,以色列遲早要面臨地面作戰的困難選擇。沒有地面戰爭,重挫後的真主黨幾年內就會「重生」,而一旦以軍進入黎南部山地,真主黨的優勢就相對突出了。在2006年的黎巴嫩戰爭中,真主黨的反坦克飛彈曾給以色列造成較大傷亡。真主黨如今擁有非常先進的伊朗制「艾爾馬斯」反坦克飛彈,殺傷力更大。更何況,只要以軍進入地面作戰階段,就難以避免面對地下作戰,即遍布黎巴嫩南部的地道網路。在這樣的非對稱戰爭中,真主黨遊擊隊享有明顯優勢。
盡管伊朗是「抵抗軸心」的關鍵,真主黨卻是「抵抗軸心」的靈魂。近十年來,「抵抗軸心」之所以能夠形成遙相呼應的網路化組織,全靠真主黨穿針引線。2011年敘利亞爆發內戰,真主黨戰鬥人員進入敘利亞,保衛阿薩德政權。2014年葉門發生內戰,真主黨向胡塞武裝提供人員、技術和武器支援,胡塞武裝領導人還經常赴貝魯特存取。在真主黨的支持下,加薩的哈馬斯、傑哈德都在黎南部建立了分支機構。因此,新一輪巴以沖突發生時,「抵抗軸心」的網路已經成形,「抵抗軸心」這才在歷史上首次協調行動,策應哈馬斯。
顯然,真主黨是伊朗在中東地區最重要的資產。伊朗的國防戰略是禦敵於國門之外,「抵抗軸心」就是其禦敵的底氣和資源。伊朗經常說,可以把戰爭推進到以色列家門口,靠的就是哈馬斯與真主黨。近一年的巴以沖突中,伊朗沒有直接下場,眼看著哈馬斯一天天倒下去。目前,真主黨面臨相似的遭遇,伊朗不會坐視不管。
但是,伊朗會不會直接下場,這將是一個很大的問號。一方面,直接卷入同以色列、美國的沖突,與伊朗禦敵於國門之外的戰略相悖,不符合伊朗的利益。另一方面,伊朗認為以色列不可能僅透過突襲就能消滅真主黨,「抵抗軸心」來日還有機會。因此,目前最大的可能性是,伊朗仍然坐鎮於場外,給予真主黨最大的政治、經濟、外交、武器裝備和人員支持,讓以色列陷進加薩以及南黎巴嫩的泥潭中。可以說,伊朗實際上也在等待下一場非對稱戰爭的來臨,因此會避開當下這場非對稱戰爭的鋒芒。
被孤立的以色列日益依賴武力
國際社會強烈呼籲結束戰爭,要求相關各方回到談判桌上透過外交途徑解決問題。近日聯合國大會上對以色列的批評,代表了國際社會的呼聲。如今的形勢不啻另一場爭奪道義的非對稱戰爭,以色列在其中處於絕對劣勢的地位。
正如內塔尼亞胡本人在聯大發言中指出的,2014年以來,聯合國譴責以色列174次,而譴責以色列之外所有其他國家的決議只有73次。2024年9月18日,聯大再次以124票贊成、14票反對和43票棄權的壓倒性多數透過決議,要求以色列結束對巴勒史坦的非法占領。當內塔尼亞胡走上聯大講台時,各國代表團紛紛離場以示抗議,非常形象地反映出以色列在聯合國的孤立境況。
但是,國際社會的批評抗議並沒有改變以色列的強勢。1946年以來,針對巴勒史坦問題及其相關議題,聯合國大會透過了899個決議案,聯合國安理會透過299個決議案,均沒有實質性改變以色列的行為方式。近十天來,國際社會普遍反對以色列對真主黨發動大規模打擊,美、法等12國要求立即停火21天。然而,這一要求不僅被以色列拒絕,反而被其利用來掩護對納斯魯拉的定點清除。聯大一般性辯論期間,多國領導人上台譴責以色列,甚至拍案怒斥,以色列仍不為所動。
在國際上被孤立的以色列正更加依賴武力。近期,以色列在非對稱高科技戰爭中給予哈馬斯、真主黨沈重打擊,讓其信心大增。未來非常大的可能性是,以色列使用武力的膽量會更大。在8月29日舉行的以安全內閣會議上,內塔尼亞胡指出,軍事上的軟弱退讓是所有危機的根源。在他看來,沒有1993年在【奧斯陸協定】中的讓步,就沒有今天的巴勒史坦問題;沒有2000年以色列撤出黎巴嫩,就沒有今天的真主黨問題;沒有2005年以色列撤出加薩,就沒有今天的哈馬斯問題。這顯然與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相悖。
回顧一年來的巴以沖突,道義戰爭、高科技戰爭和遊擊戰爭三場非對稱性戰爭交替、錯位上演,使這場沖突更加撲朔迷離,難分難解。道義上占優的,戰爭中處於劣優;高科技戰爭中占優勢的,遊擊戰爭中處於劣勢;眼下占優勢的,未來可能處於劣勢。其結果是,相關各方都認為自己沒有敗,仍然有機會翻盤。這可能是巴以沖突迴圈往復、多年無解的根源之一。從這個角度看,納斯魯拉之死既不是終點,也不是起點,而是圓周上的一個點。只要以色列對巴勒史坦領土的占領不結束,暴力沖突就沒有終點。
【光明日報】(2024年09月30日 16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