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清葦綠引客來,白洋澱生態「蝶變」。【拔節生長看雄安】,跟隨記者走進白洋澱深處的楊莊子村,看這個水鄉漁村,如何守護身邊的詩和遠方。
河北廣播電視台記者 李楠:
我們現在乘舟已經深入白洋澱的腹地了,去探訪隱匿於碧波之中的楊莊子村,這個村落航路是四通八達,往來船舶如織,這清澈見底的澱水,也真正成為了村民安居樂業的"聚寶盆"。
楊國明一家住在楊莊子村的碼頭,他經營的農康寶正對著渡口,每到旅遊旺季,門庭若市,應接不暇。
雄安新區安新縣楊莊子村村民 楊國明:
每年收入十多萬吧。
在楊莊子村,和楊國明家一樣吃上旅遊飯的村民,不在少數。他們經營的農康寶都會用一道特色菜:燉大魚,來招待客人,一鍋燉下去,吃起來唇齒留香。讓人回味無窮的秘密,在於魚質的鮮美。
雄安新區安新縣楊莊子村村民 趙鳳榮:
原來這個魚,河裏的魚水質不好,咱這個魚撈上來都帶著土腥味兒,現在白洋澱的水清了,環境也好了,這個魚做出來魚肉也嫩了,魚蝦也多了。
河北廣播電視台記者 李楠:
詩意遠方融於人間煙火,這樣的日子在過去村民們都不敢想,自上世紀70年代起,白洋澱水位是逐年下降,汙染問題也隨之而來。
網箱養殖、汙水直排,一度成為村民最大的困擾。雄安新區成立後,首批對78個村進行汙水、垃圾、廁所一體化綜合治理,楊莊子村就是其中之一,很快,日處理能力300噸的汙水處理站建起來,生活汙水實作了全收集、全處理,水產養殖全部結束,擁有2000多畝水域面積的楊莊子村,煥發了新的生機。
雄安新區安新縣楊莊子村黨支部書記 村委會主任 楊誌亮:
遊客照去年同期又至少是增加了兩成,我們村集體也正在謀劃村集體的民宿跟文旅計畫,讓村民共享新區發展成果。
楊莊子村的變化,是白洋澱眾多澱中村澱邊村治汙的一個縮影。雄安新區成立以來,協同推進城鎮、農業、農村汙染管控,對澱邊村、澱中村實施"一村一策"專項整治,農戶下水口全部接入管網,農村汙水治理率超96%,生活垃圾做到日產日清。
雄安新區生態環境局土壤固廢放射線管理組 苗欽奎:
白洋澱99個澱中、澱邊村的生活汙水實作了有效的收集利用,大堤內的70座生活汙水處理站尾水全部匯出澱外資源化利用。現在澱中、澱邊村生活汙水處理能力為31215立方米/天。
按照"控源、截汙、治河"系統治理思路,雄安新區先後實施了"生態清淤、水系疏通、濕地恢復和退耕還澱"等4大類18個重大生態類計畫,科學制定實施白洋澱補水方案,全力打通水動力流動脈絡,實作白洋澱水"活起來""動起來"。
雄安新區生態環境局二級業務主辦 齊麗娜:
白洋澱水質實作了歷史性跨越,2021年提升並連續三年保持在Ⅲ類,"華北之腎"功能逐步恢復。
河青新聞網編輯陳濤|頻道主編姜天群|頻道監制宋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