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機器人之戰」:俄烏沖突1000天激發AI軍事化熱潮

2024-11-20社會
當地時間2023年5月8日,烏克蘭巴哈穆特,烏克蘭偵察隊的士兵在前線駕駛無人機。 視覺中國 資料圖
俄烏沖突爆發至今已1000天,隨著損失不斷增加、軍力疲憊不堪,雙方除使用無人機、反無人機技術外,人工智慧(AI)技術也被越來越多地套用到戰場上。
據新華社報道,俄羅斯17日發射大量飛彈和無人機,對烏克蘭的能源基礎設施進行了大規模聯合空襲。亞洲新聞台(CNA)報道稱,俄烏沖突以來,人工智慧被部署在無人機上,用於收集情報、實施打擊和處理面部辨識技術、網路防禦等敵方戰場通訊。
7位官員和業內人士向路透社表示,自動化將成為未來一年俄烏戰場創新的主要焦點。據路透社18日報道,俄羅斯和烏克蘭2024年預計將制造約150萬架無人機,其中大部份是小型「第一視角」飛行器,每架售價數百美元,可遠端操控用於辨識和攻擊敵方目標。
烏克蘭政府成立的Brave1小組稱,烏克蘭目前有160多家公司在制造無人地面車輛。這些車輛可用於運送物資、撤離傷員或攜帶遙控機槍。
一位代號為赫菲斯托斯的陸軍上校最近也離開軍隊,開始著手研制自動機槍系統。他表示,他研制的6款產品已經取代了前線的射擊人員,使他們能夠在遠離危險的地方透過螢幕操作武器。
「部署在戰壕中的步兵數量已大幅減少,指揮人員可以從遠端點線上進行作戰指揮,這降低了人員被殺的風險。」烏克蘭第67機械化旅軍官奧斯塔普·弗萊恩特(Ostap Flyunt)表示,這種情況越來越常見,「現代戰爭是遠距離探測、幹擾和摧毀技術的對抗,操作員只擁有是否打擊的決策權。」
烏克蘭戰略產業部長格爾曼·斯梅塔寧(Herman Smetanin)表示,包括使用人工智慧在內的遠端戰爭正在增加。「在不久的將來,機器人之戰將是發展的主要方向——這關系到人們的生命,我們需要保護他們。」
同時,路透社指出,烏克蘭也希望借助在國防技術上的創新為因沖突遭受重創的經濟提供新的基礎。斯梅塔寧表示,盡管烏克蘭仍然依賴西方盟友提供炮彈、飛彈和防空系統,但已投入1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08億元)用於升級國防制造業,國防生產能力已從2022年的10億美元增長到2024年的200億美元,但該國本身只能負擔其中的一半左右。
澎湃新聞記者 南博一 實習生 王婧瑜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