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廣州越秀計劃為碧道「添服務」,探索營運和維護的長效機制

2024-02-28社會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梁懌韜 通訊員 穗水軒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2月28日從廣州市水務局獲悉,2019年至今,廣州市越秀區已建成31.6公裏碧道。在改善水環境滿足廣大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同時,該區未來將逐步探索碧道經濟價值開發模式。一些有利於碧道營運和維護長效機制建立的服務計畫,未來或會在該區的碧道上出現。
據悉,建設碧道可以簡單理解為在水系旁建設一條廊道。對於廣州市越秀區來說,碧道建設絕不是建設廊道那麽簡單。為了讓市民遊客獲得更好的親水體驗,避免親水設施建設完成後水質堪憂且水安全不達標,越秀區將碧道建設與治水工作相結合,堅持治汙先行、安全為重、生態優先,兼顧河湖的防洪排澇、生態保護、景觀休閑、文化傳承等綜合功能,協同推進水資源保障、水安全提升、水環境改善、水生態保護與修復、濱水經濟帶建設。在建設二沙湧、東濠湧、新河浦湧、東山湖等水系的碧道時,充分發揮相關水系的防洪調蓄功能,汛期以預騰空手段提升調蓄庫容,暴雨時透過站閘排程保障流域水安全;完善河湖堤防及護岸,滿足河湧20年一遇、珠江200年一遇的排澇標準;輔以排水單元達標建立、合流渠箱清汙分流改造、配套公共管網工程等計畫建設,從源頭上不斷提升水資源利用率與水安全系數。透過原位消解水體淤泥、種植水生植物、放養水下生物等方式提高水體自凈能力,達到重塑水下生態系、非汛期穩定保持Ⅳ類水質目標。貫穿「海綿城市」設計理念,充分發揮綠地收集、滯留、凈化、滲透雨水四大功能,透過降低綠化標高形成自然坡度,引導雨水進入綠地,因地制宜建設雨水花園、植草溝、透水鋪裝等海綿設施,增加碧道雨水收集與下滲凈化能力,有效降低雨水徑流系數。在解決河湖水環境、水生態、水安全的基礎上,越秀區以連續貫通的慢行系統建設為載體,將原來被小區、閑置地塊等占用的河岸騰結束來,提升為公共綠色開敞空間,並串聯濱水公園、口袋公園、景區景點等,打造高品質濱水休閑帶,實作還水於民、還岸於民。
據悉,以河湖為紐帶,越秀區已透過碧道建設串聯並促進沿線產業的提檔升級。如東山湖碧道融合打造「碧道+文化創意」,新河浦碧道擦亮「碧道+紅色文化」品牌,麓湖碧道展現「碧道+生態保育」成果,二沙島環島碧道提供「碧道+智慧服務」體驗等,因地制宜補齊公共服務、自然生態及旅遊產業短板,構建多樣生態活力濱水經濟帶,助力區域經濟提檔升級。越秀區下一步將積極探索碧道營運和維護的長效機制,將碧道作為城市公共基礎設施進行維護和管理,加大碧道日常維護巡查力度,定期進行專項檢查與維護,確保設施正常執行。在碧道規劃階段,將城區設施改造、公園建設、文旅經濟帶建設等融入碧道建設中,建成後,透過投放自動售賣機、開設書吧、驛站戶外廣告投放等方式,逐步探索碧道經濟價值開發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