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嘉庚」號:駛向深海拓新藍

2024-09-13社會
制圖:黃彥欣
東南網9月12日報道(福建日報記者 遊笑春 林梓健 通訊員 董晶 戴佩琪)
每次說到「嘉庚」號,戴言晨都忍不住心潮澎湃。
今年7月,她作為廈門大學一名本科生,登上「嘉庚」號,赴南海參加海上科考。
置身深海,那份波濤洶湧讓她畢生難忘:「我第一次切身感受到了海洋的偉大。」
「嘉庚」號,是中國第一艘由船東單位擁有完全智慧財產權的綜合科考船。廈門大學也是國內綜合性大學中第一所擁有自己全球級科考船的高校。
為學生種下海洋夢的種子,2018年起,廈門大學依托「嘉庚」號,開設「海絲學堂」,專門為本科生打造一個國際化海洋學科卓越人才培養計畫。
6年5屆,共有近400名本科生隨「嘉庚」號出海科考。沈浸式的海洋科考實踐,開啟了學生們的海洋視野,增強了海上實踐能力。
戴言晨就是其中一員。和她的同學們一樣,戴言晨對大海的渴望,因為「嘉庚」號更深了。
如今,走向世界的「嘉庚」號,正成為展示中國海洋實力的視窗、中國海洋科技和文化以及與世界海洋文明交流互鑒的載體和通道。
海洋學家的「海上實驗室」
科考船是進入海洋、觀測海洋、研究海洋的重要載體,可謂海上移動實驗室。
「雪龍2」「大洋號」「向陽紅01」「東方紅3」等,這些大名鼎鼎的科考船,是中國海洋調查實力的象征。
海洋科學考察離不開考察船。相比普通的船,大型海洋科考船穩定性強、適航效能好、船載裝備先進,能夠適應長時間以及各種海洋調查作業的需要。
「嘉庚」號科考船。圖源:"嘉庚"號科考船官網
百年老校廈門大學,曾經沒有能夠通達遠洋的現代化科考船。這嚴重限制了廈大海洋學科的發展。
廈門大學是中國現代海洋學科的發祥地,早在20世紀20年代建校之初,廈門大學就在國內率先設立了海洋學科。
海洋學家怎麽能沒有「海上實驗室」?
「建一艘科考船,是幾代廈大海洋人的夢想。」廈門大學海洋與環境學院創院院長、中國第一位歸國的海洋學女博士洪華生表示。
2005年,隨著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建立,廈門大學提出籌建一艘全新的、符合國際標準的科考船。
洪華生的學生,身處海外的廈大校友王海黎,在2009年收到母校的邀請。
「國內外科考船技術上的差異、國家對海洋的重視和大規模的資金投入,讓我看到建造一艘屬於我們自己的科考船的重要性。」王海黎表示。
在廈門大學時任校長朱崇實、導師洪華生、師兄戴民漢及眾多校友的感召下,王海黎最終決定回國,擔任廈門大學「嘉庚」號科考船建造計畫技術總負責人。
2015年,「嘉庚」號開工建造;兩年後的4月15日,「嘉庚」號正式交付給廈門大學。在下水儀式上,它被命名為「嘉庚」號,這是廈大師生投票的結果,為的是致敬校主陳嘉庚。
借著「嘉庚」號,科研人員可以抵達所有的無冰海洋區,廈大的海洋研究從台灣海峽走向了深海大洋。
自2017年交付使用以來,「嘉庚」號已執行了54個科考航次,平均每年的航次作業天數近270天,總航程近19萬海裏(相當於環繞地球赤道航行近9圈)。
在「嘉庚」號的支撐下,廈門大學團隊向更深更遠的大洋昂首挺進,足跡遍布南海、太平洋等海域,已累計產生超百項科研成果,為上千名海洋科研工作者提供船時和研究的技術保障。
把學生教學課堂搬到海上
「大學的科考船,它的功能跟大學的使命是吻合的,我們要支撐科學研究,我們要做好人才培養,我們要服務社會,我們要做文化的傳承者。」現任廈門大學科考船執行管理中心主任王海黎表示。
正因此,「嘉庚」號在安全高效執行海洋科考任務的同時,亦積極投身海洋人才培養、致力宣傳海洋文化。
7月12日,「嘉庚」號科考船再次起航,搭載第五屆廈門大學「海絲學堂」人才培養計劃的學生。
從7月到8月,共有來自廈門大學、中國海洋大學、浙江大學等10所高校的98名師生,分批參加3個航段的海上實習實踐。他們在南海海域開展海洋科學教學實習與研究,並送出專業報告、墻報、視訊影像等作品。
2024年廈門大學「海絲學堂」本科生實習航次起航。圖源:"嘉庚"號科考船官網
「海洋科學是一門重實踐的學科,‘海絲學堂’正是廈門大學專門為本科生打造的國際化海洋學科卓越人才實訓計畫。」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教授、「海絲學堂」第二航段首席科學家張潤表示,「我們把實踐課程搬到深海,就是希望學生既能開啟視野,又能進行思維的訓練,還能提升動手能力。」
汪渝是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2022級本科生。今年7月,汪渝參與了第五屆「海絲學堂」第一航段海上實習實踐,她的任務是進行水聲通訊相關實驗。
水聲通訊是一種高難度的通訊技術,海洋中的聲場混亂,聲波在海水中傳遞時,訊號容易被多種因素幹擾。
「課堂上教的原理很簡單,近岸實踐也比較順利,但到遠洋進行實踐之後,我們才發現水聲通訊的難度和不可預測性。因為海況不好時,我們發現接收到的常常是亂碼。」汪渝說,「這段經歷讓我對水聲訊號的傳輸過程產生了很多疑問,它時刻提醒我要找到答案。」
投身深遠海,海上實踐教學融合了多校多專業的師生。探索海洋,不同的範式在這裏碰撞。
物理海洋學、化學海洋學、生物海洋學、海洋物理和海洋地質……學員們在一個月的時間裏需要了解海洋水文和氣象要素觀測原理並熟練操作觀測儀器,進行海水化學參數測定,利用聲波傳輸特性實作海洋水聲通訊,利用采泥器獲取海洋底棲生物,透過重力沈積物取樣器了解海洋歷史……
汪渝說:「不同專業的學生在船上交流互動,這是很難忘的一段經歷,也特別有啟發性。」
透過「海絲學堂」,廈門大學逐步構建了一個跨洋越海、放射線東南亞的海洋拔尖人才培養特色計畫。
打造聯通世界的「嘉庚」號
「嘉庚」號不僅是一個科研和教育的平台,它還承載著文化交流和國際合作的重要使命。
自2017年交付執行以來,「嘉庚」號共開展海洋科普講座、「嘉庚」號海洋大講堂、公眾開放日等多種形式的海洋科普及海洋文化宣傳活動20余場,現場參與的公眾近4萬人次。
2020年,「嘉庚」號嘗試在海上開啟「雲課堂」。借助互聯網,「嘉庚」號海洋大講堂與甘肅臨夏、寧夏隆德中小學山海相連,開啟了傳播和普及海洋知識的新方式。
此後,「嘉庚」號便將海洋基礎教育的課堂常設在了祖國的海疆上。網路架起的「雲課堂」實作陸海相連,全國的青少年都能透過網路觀看學習海洋科普課。
9月1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共享航次計劃聯袂「嘉庚」號,進行海洋大講堂科普直播,新疆昌吉州第四中學、廈門外國語學校、廈門市龍湫亭實驗學校3個線上分會場,同學們又一次「雲遊」科考船。
海洋文化交流,還跨越了國界。
2019年8月,「嘉庚」號作為第一艘靠泊馬來西亞並舉辦公眾開放日的中國科考船,面向東南亞民眾宣傳海洋文化、普及海洋科學知識。
今年7月至8月,「嘉庚」號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成功舉辦了一系列以「紀念陳嘉庚先生誕辰150周年」為主題的公眾開放日活動,近5000名當地民眾登船參觀學習。
「嘉庚」號成為第一艘存取新加坡並在當地舉辦公眾開放日的中國科考船,第一艘存取中國香港並在當地舉辦公眾開放日的國內高校科考船……新加坡、馬來西亞和中國香港三地各界人士有機會了解中國深遠海洋科學研究和考察的實力,並親身感受中國作為海洋大國的擔當。
向海外高校學生開放,「嘉庚」號「海絲學堂」還連線馬來西亞理科大學、馬來西亞沙巴大學、馬來西亞登嘉樓大學、美國特拉華大學等高校,打造實習航次新範例。
廈門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林東偉表示,「嘉庚」號面向東南亞民眾傳播中華文化、普及海洋知識,既是廈門大學對陳嘉庚先生創辦廈大、澤被萬代的感恩回饋,也是新時代「嘉庚」號傳承弘揚「嘉庚精神」的生動實踐。
曾經,人類用羅盤觀星辨向,乘三桅帆船漂洋過海去尋覓新的大陸。1000年前,閩南人創造了當時世界最先進的「福船」,推動形成人類走向海洋的熱潮。
從古到今,從近岸到遠海再到大洋,福建人「開啟」海洋的方式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未來,「嘉庚」號將走得更深更遠,成為向世界展示中國海洋大國實力的視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