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17年84歲肺癌晚期老人,一生積蓄不留親人,決定:送給主治女醫生

2024-02-21社會

2009年10月的一天,84歲的楊希賢老人獨自一人來到重慶市腫瘤醫院做檢查。

老人的身邊沒有陪同人,顯得特別孤單,而田玲醫生也是在那天第一次見到老爺子。

2017年3月8日,病危的楊希賢老人緊緊地握住了田玲醫生的雙手,做出了一個讓人匪夷所思的決定:「我要把全部的財產留給你。」

那麽,到底是一段怎樣的緣分才會讓肺癌晚期的老人做出了這樣的決定?

主治醫生田玲會接受老人的饋贈嗎?

孤寡老人患重病

田玲,一個年輕有為的80後,2003年,她從原瀘州醫學院畢業後來到重慶腫瘤醫院。

在腫瘤內科裏,田玲兢兢業業,對每一位病人都關懷備至,醫院的同事都對她贊許有加。

她第一次見到楊希賢老人的時候,是在2009年的10月份。

那一天,當楊希賢老人獨自走進診室的時候,田玲醫生還特地朝老人的身後看了一眼,可並沒有發現老人的陪同家人,於是田玲便問道:「老爺爺,你怎麽自己來看病了,你的家人呢?」

楊希賢老人生平坦蕩,從不遮遮掩掩,淡淡的說到:「我沒有家人,麻煩您給我看看吧,就是覺得喘氣憋的慌,之前去的醫院都沒有確切的說明我的情況,有什麽病情你就直接告訴我,我也就不再到處換醫院了。」

田玲聽了老人的話,頓時心中覺得一陣酸楚,因為她心裏知道,老人已經是是肺癌晚期,而且又是孑身一人,連個照顧的人都沒有,憐憫之心讓她感到為難,但是沒有辦法,她必須如實的把病情告訴老人。

可出乎意料的是,得知了病情的楊希賢老人並沒有表現出緊張不安的情緒,反而長舒了一口氣,這讓田玲感到意外的同時,打心裏佩服這位堅強樂觀的老人。

之後,楊希賢老人便住進了醫院,積極的配合治療,從未有過悲觀的情緒,作為主治醫生的田玲,也是無微不至的關懷著老人。

作為一名醫生,田玲每天都要診治幾十個患者,而楊希賢老人只是她所醫治病人中的其中一個。

按理說,她並不需要專門抽出時間去照顧楊希賢老人,可是由於天生敏感的田玲似乎可以感受到老人的孤獨感,並且她那顆善良的心也鼓勵著她這麽做。

在工作之余,田玲都會來到病房陪楊希賢老人聊天,這個年齡的老人需要最多的就是陪伴和傾聽。

其實在跟兩人的聊天中,主要都是在聽老人說,田玲始終會表現得對老人所說的話題很感興趣。 #圖文萬粉激勵計劃#

但是由於老人年事已高,話語不是太清晰,有些詞和句子說的並不是太清楚,但田玲一直保持著對老人所談話題的好奇,有時還會驚訝到:「是真的嗎?」「太好了!」,這讓老人那顆似乎冰封已久的心被這「祖孫」式的溫暖融化了。

田玲還發現,在楊希賢老人床頭的櫃子裏,一直放著一盒已經過期的午餐肉罐頭,老人還時常的拿出來看一看。

田玲感到非常好奇,以為是老人喜歡吃罐頭,於是她便準備給老人買幾罐。

可是老人卻攔住了她,解釋自己並不是喜歡吃罐頭,而是由於年輕時在罐頭廠工作,一直非常懷念那段歲月,所以珍藏著這麽一個罐頭,算是給自己留的的一個念想。

這或許就是人們常說的:「目光所到之處,皆是回憶」吧。

雖說知道楊希賢老人是孤寡老人,但根據醫院的要求,還是要對病人的其他親屬進行聯系。

據了解,楊希賢老人有一個哥哥和一個妹妹,老人曾在妹妹家住過一段時間,但由於不習慣,在住了大概三,四個月後,老人最終還是選擇了離開。

在鄰居們的記憶中,楊希賢老人是一個很有文化修養的人,年輕時的楊希賢幾乎每天兩點一線的往返於工廠和家,可雖說生活軌跡簡單。

但他並不是一個無所事事的人,楊希賢經常在工作之余讀書看報,並且記憶力特別好,對待一些事物也具有自己獨到的見解,經常會跟人辯論一些看法,給人的印象是一個堅持原則的,但是有些倔強的人。

由於性格原因,楊希賢基本上沒有什麽朋友,經常都是自己獨來獨往,他是那種不願意麻煩別人的人,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己去做,不會給任何人制造麻煩。

楊希賢老人的善解人意,不給別人帶來麻煩的性格,田玲是真真切切的體會過。

有一次,由於田玲熬夜加班,在午休時,一下睡過了頭,耽誤了給楊希賢老人診治的時間,當她醒過來後,意識到了自己的失誤,趕緊往病房趕去。

可就在田玲開啟休息室大門時,楊希賢老人已經站在了門外。

原來,楊希賢老人看到自己的診治時間已經過了,可田玲醫生卻沒有來,心裏想著一定是田醫生太累了,可能正在休息。

於是,老人便自己主動走到了田玲醫生的休息室門口,正巧看到田玲正趴在桌子上休息,老人也不忍心打擾,一直等到田玲出來。

知道原委之後,田玲醫生也是備受感動,她說:「這麽理解醫生的老人,我怎能不認真的照顧他,人心是相互的。」

漸漸地,主治醫生田玲和楊希賢老人本來的醫患關系似乎轉化成了親情,孤獨的老人把田玲當成了自己的親孫女。

後來,楊希賢老人出院後,依舊按時回醫院進行體檢,在田玲醫生悉心的照顧下,本來病重的老人又奇跡般的活了好多年。

從醫患關系到「祖孫情」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自從楊希賢老人第一次接受主治醫生田玲的治療,已經過去了8年的時間。

在這期間內,老人按照醫囑定時的到醫院檢查身體,每一次都是田玲負責照顧老人,同病房裏的病友一直都覺得田玲醫生和楊希賢老人是祖孫關系,感嘆著老人有這麽一個好孫女。

可就在2017年3月7日這一天,田玲醫生像往常一樣,早早地來到了醫院值班,她剛要開始工作,一輛急救車就停到了醫院門口,她馬上走到急救車前,猛然發現從隨車擔架裏擡下來的竟然是楊希賢老人!

田玲醫生頓時緊張起來,連聲叫著:「楊爺爺!楊爺爺!」可此時的楊希賢老人已經陷入昏迷,這讓田玲醫生更加著急了。

推進搶救室後,醫生緊急給楊希賢老人做了脫水降壓處理,可效果並不是特別明顯,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轉眼間已經到了該交接班的時間,田玲醫生擔心著楊爺爺的安危,同時,她又不敢待在醫院,因為她害怕直接聽到噩耗。

就這樣,回到家中的田玲整夜的輾轉反側,不能入眠,在臨下班前,她曾叮囑值班醫生,說如果老人真的因病去世的話,一定要給自己打電話,必須要去送老人一程,就這樣,在惶惶不安中,田玲迷迷糊糊的睡了過去。

第二天一早,田玲醫生一睜開眼睛,就趕緊拿過手機看通話記錄,仔細翻看了一下,並沒有值班室打來的電話,她才松了一口氣,並匆忙收拾完畢趕往醫院。

當田玲醫生來到了楊希賢老人的病床前進行病情觀察時,緩緩睜開眼的楊希賢老人便緊緊的握住了自己的手,就出現了開頭的一幕。

田玲看到躺在病床上極度虛弱的楊爺爺,勸慰道:「楊爺爺,不會有事的,你安心養病。」

楊希賢老人卻始終緊緊的握著田玲醫生的手,一直說的要報答「孫女」的恩情。

田玲醫生被感動的流下了眼淚,並當著在場的醫護人員和患者所有人面,對楊希賢老人說:「楊爺爺,我不能要您的東西,我照顧您是因為我把您當成我的親爺爺。」

經過幾天的治療和修養,楊希賢老人的身體又漸漸地的恢復了,可以下床了以後,老人家依舊自己去打水打飯,還是不願意麻煩別人。

同病房的病友家屬看到老人無依無靠的,身邊也沒有照顧的人,於是也都熱心的幫助老人。

可老人總是微笑著回絕著,並表示自己習慣了。

透過幾天的病情觀察,田玲還是不放心楊希賢老人自己回家修養,建議老人住院,這樣照顧起老人來比較方便,萬一有個突發情況,也好應對,避免再發生前幾天的那種危險情況。

可楊希賢老人卻擔心的是住院的費用,田玲醫生趕忙安慰他:「您放心好了,不要為錢的事情擔心,有問題就告訴我,現在最主要的是把身體養好,其他的您都不要管。」

陪您走完最後一段路

在醫院的精心治療和田玲醫生的悉心護理下,楊希賢老人的病情大為好轉,於是老人還是希望能夠回家去,見拗不過老人,田玲醫生在和醫院的商議下,為了老人的身體安全起見,決定安排醫院的工作人員跟隨楊爺爺一起回家。

楊希賢老人曾和田玲聊起過自己的家,那是一個罐頭廠的單身宿舍,從年輕進廠開始工作到現在,老人已經在那裏住了50多年了,還曾和樓上的鄰居大爺經常一起聊天,一起烤火,可那個大爺也得了癌癥之後2年就去世了。

在楊爺爺的描述中,田玲以為那座單身宿舍樓應該是住滿了老年人,或許楊爺爺回到家並不會太寂寞,可當車子來到目的地的時候,田玲卻傻眼了。

原來,楊爺爺口中的單身宿舍,只是一座「筒子樓」,樓上已經沒有了幾戶人家,並且這座樓也已經被規劃成了拆遷區域。

或許,楊爺爺口中和自己一起聊天的那位大爺,是楊爺爺唯一的朋友,如今也已經人去樓空了。

田玲醫生看著這些空空的房間,心中想著,人是怎麽能夠忍受這種孤獨的呢?就算是發脾氣,大聲的喊叫,那些空蕩的房間也不會有人回應,那種無法言表的孤寂感油然而生。

在楊希賢老人的家裏,除了一些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以外,田玲還看到了一束花,這束花和整個的環境顯得有些格格不入,可當楊希賢老人的目光落在花朵上的時候,那眼神裏似乎有著許許多多的回憶。

楊希賢老人告訴田玲,這是自己最喜歡的曼陀羅花,它盛開的時候非常美麗,田玲認認真真的聽著老人的話,可這個時候的楊希賢老人由於病情的原因,在語言表達和記憶上已經有些混亂了,可是老人還是在述說著,回憶著。

最後,老人把裝有曼陀羅花的瓶子拿了起來,送給了田玲,叮囑她等到開花時一定要告訴自己,田玲接過花,深深的點著頭,答應著。

臨走時,田玲醫生一遍遍的叮囑著老人,有事情一定要給自己打電話,怕老人操作不好手機,在手機上輸入自己的號碼後,又用紙寫下來,並貼在房間內最顯眼的地方。

而就在此時,楊希賢老人突然拿出了一個存折,原來,老人所說的要把自己的所有財產都留給主治醫生田玲的話,並不是說說而已,前一段時間,老人就托人把自己老家的房子賣了,再加上這麽多年的積蓄,想一並交給田玲醫生。

田玲醫生當然不肯收,她握住爺爺的手,讓爺爺把存折留在身邊,不用過多的言語,只是四手相握的親情,這讓在場的人都被這重情重義的「祖孫倆」感動了。

曾經有人問過田玲,如果楊希賢老人真的有一天走了,你會不會去送送老人,可經過了這麽多年和楊爺爺建立的親情,田玲不願意去想也不願意回答這個問題。

但是田玲內心裏知道,她一定會去送老人,老人或許願意拉著她的手走完自己人生的最後一程。

楊爺爺的病情只是暫時的好轉,因為已經是肺癌晚期,病情隨時有惡化的危險,如果繼續在「筒子樓」裏住,會有很多不安定因素。

所以,經過社群和醫院的各方努力,並在田玲的反復勸說下,楊爺爺終於答應住進了老年公寓,有了一個不再孤單的晚年生活。

「祖孫倆」約定,每周都通電話,通話中,楊爺爺訴說著在養老院裏有趣的經歷,如何跟其他的老年人聊天,看電視,討論一些看法。

當然,楊爺爺還是那個犟脾氣,一定要跟對方辯出個子醜寅卯,而田玲也一直督促著楊爺爺註意身體,註意飲食和休息,至於辯論是可以的,但絕對不能生氣,並且要求老人必須按時接受醫院的檢查和治療。

從醫患關系到「祖孫情」的新聞一經播出,也得到了廣大網友的肯定與支持,大家都對田玲醫生的善良,負責的高尚人格所感動,網友紛紛評論到:

「善良的女孩運氣都不會差的!」

「給善良的田醫生點贊!好人一生平安!」......

多年以後,每當想起楊爺爺那堅毅的目光和他講的那些有意思的故事時,田玲醫生就會看一眼桌上那束花,那束楊爺爺最喜歡的曼陀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