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人才興魯展風采丨崔洪芝:為大國重器客製「鎧甲」

2025-01-16社會
「材料是中國工業領域解決關鍵問題、實作‘彎道超車’的核心。」中國海洋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崔洪芝從事材料領域科研工作三十余年來,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進行科學研究,推動科學技術與重大工程雙向發力,解決了多個「卡脖子」技術難題。
20世紀90年代初期,海工、煤炭、石油等行業時常出現因為重大裝備的關鍵部件耐磨耐蝕性差,導致停工停產的情況,亟須開發適合中國國情的高效率、高品質、實用性強的表面強化技術。
在等離子束相關領域沒有成熟成果可以借鑒的情況下,崔洪芝率領團隊創新研發整合機械、電磁、熱三種壓縮效應於一體的柔性、大功率等離子技術,攻克了等離子束穩定性、可控性、大功率、小型化等技術難題,成功開發高能等離子束表面冶金強化技術。這項技術可使材料表面具有耐磨性、耐腐蝕性、耐高溫氧化性等特性,不僅能延長機械關鍵部件的壽命,還大幅降低了強化材料的工藝成本。這項技術在海工、能源、交通等行業得到迅速推廣,為一件件大國重器披上了量身客製的「鎧甲」,獲200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如果材料本身效能達不到要求,再先進的技術也無法對其進行強化。因此,崔洪芝把研究方向轉向材料本身。為了解決材料效能要求多樣化的難題,崔洪芝帶領團隊突破了極端環境材料效能難以兼具的技術瓶頸,創新設計多級仿生結構、梯度交織結構,成功發明了耐磨、耐蝕、高強韌的材料。這一科研成果可以為不同地質條件的礦井量身客製耐蝕耐磨材料,使礦井內大型液壓立柱的使用壽命由一年半延長至五年,為中國深部開采的裝備安全、高效執行提供了有力支撐。
針對中國高鐵在制軔盤材料領域遇到的「卡脖子」技術難題,崔洪芝帶領團隊解決了材料耐磨效能和強韌效能難以並存的難題,為高鐵「客製」了耐磨損、耐疲勞、抗熱震的制軔盤。在時速385公裏的情況下,制軔盤的使用壽命相較以往提高2倍以上,為高鐵的高速安全制軔提供了材料支撐。
近年來,為了提高材料制備效率,解決有色金屬材料對雷射反射率高等難題,崔洪芝帶領團隊開發了雷射與等離子復合技術、寬束斑技術和不同雙波長雷射技術等多項技術成果。崔洪芝主持完成的「耐磨蝕抗熱震結構功能材料及塗層技術」榮獲2019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主持完成的「極端環境材料多級結構設計及耦合損傷防護技術」榮獲2023年度山東省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我們完全有能力解決很多‘卡脖子’技術難題,實作關鍵核心材料和技術自主保障。為此我們要敢於提出方向和方法,要更多更廣更深地進行學科交叉。」崔洪芝表示,新時代的科研人才要具備創新思維,不局限於現有的理論框架和研究模式,要勇於探索未知領域、要敢於提出顛覆性想法。
作為教師,崔洪芝十分重視人才培養。「新材料的發展關鍵在人才,為祖國培養更多創新型人才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希望和他們一起,在材料科研的道路上共同前行。」崔洪芝說。
(大眾新聞記者 董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