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張思南:美國再次推遲對華商品加征關稅,有何賽局與較量?

2024-09-01社會
直新聞 : 8月30日,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再度延遲宣布對中國產品加征301關稅的決定,您如何看待美方這一舉措?
特約評論員 張思南 : 拜登總統要對一系列中國產品加征301關稅,這個決定在5月14日作出後,理論上美國貿易代表署的批準、宣布,只是走個流程,但現在卻兩度推遲,這其中反映的既是中美兩國之間的賽局,也是美國國內選舉政治的較量。
從一開始,這一輪加征301關稅就帶有強烈的政治性。一方面,拜登政府宣稱,受到影響的中國進口產品,包括電動車、鋰電池、太陽能板、半導體、重型起動機、醫療器械、關鍵礦產和鋼鋁制品等,總價值在180億美元左右,相較於2023年4270億的美國從中國進口總額,數位不大,經濟影響似乎有限;另一方面,拜登政府把新加征的301關稅捧上了「神壇」,稱此舉是在捍衛「受到威脅的美國工人和企業」。我們還記得,拜登4月17日在匹茲堡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總部發表演講時就表示,自己「絕不允許因為中國產品的湧入而讓美國工人失業」;5月14日作出加征301關稅決定當天,拜登又宣稱,「只要公平競爭,美國工人和企業就能勝過任何競爭對手」。
拜登的思路就是在誘導——美國本土制造業和產業工人過去吃的苦、遭的罪,不是因為任何別的原因,而是因為中國的「不公平競爭」。那如何「公平競爭」呢?拜登的潛台詞是只要對中國加征關稅,把關稅壁壘築得高高的,「好日子」就在後面了。且不談高關稅帶來的社會整體通貨膨脹是否有利於美國本土制造業和產業工人,拜登的敘述就是一個謊言。
直新聞 : 為什麽說拜登的敘述是個謊言呢?
特約評論員 張思南 : 的確,自1994年到2015年,美國累計流失了超過450萬制造業崗位;21年間,白人男性產業工人的收入不但沒有上升,反而中位數下降了20個百分點。但這背後的原因與其說是中國或是任何其他國家的所謂「不公平競爭」,不如說是民主黨自身熱情擁抱了全球化和自由貿易,擁抱了華爾街和矽谷,讓經濟政策向金融和科技產業傾斜,無視了本土制造業和產業工人的掙紮。
我剛才提到白人勞工收入中位數在21年間下降了20個百分點,其中14個點就發生在2008年到2016年民主黨的「好大兒」——歐巴馬執政的8年間。迷茫而憤怒的美國工人最後選擇了川普,2016年大選,支持川普的白人產業工人比支持民主黨希拉蕊的高了39個百分點。事實上不只是白人,在美國社會的各個族裔中,都有著大量對民主黨經濟政策感到失望的工業階層,這種失望情緒也一直持續到今天,像一個遊魂一樣困擾著民主黨。
這就是為什麽2020年民主黨再次上台後,拜登政府延續了川普此前的本土主義和保護主義政策,最新加征的301關稅也是這一傾向的延續。
直新聞 : 那為何美方要兩次延期呢?
特約評論員 張思南 : 諷刺的是,對於勞工階級的利益問題,美國社會理論上只有兩條路可走,要麽做大蛋糕,也就是發展生產力;要麽改變切蛋糕的方式,也就是改變財富分配方式。而共和黨的川普也好,民主黨的拜登也好,哪條路都不走,都選擇了把矛盾指向中國,卻對美國社會的深層次矛盾避而不談。
更諷刺的是,就這麽一條取巧的道路,民主黨也走不穩當。民主黨舍不得大量的勞工階層選票,但同時來自華爾街和矽谷的大量金主也在緊緊盯著民主黨作何選擇。我們不知道像301關稅這樣的保護主義政策會如何保護美國工人的利益,但它一定會損害對價格高度敏感的資本利益。
正如我剛才所言,盡管拜登推出的新一輪301關稅僅涉及180億美元,占中美進出口總額的3%不到,但美國國內還是出現了強烈的不滿聲音,包括紐約、紐澤西、維吉尼亞、佐治亞在內,多個沿海州不滿對來自中國的重型起重機加稅,認為此舉影響了當地港口發展。另外,美國本土的福特品牌和代表外國汽車品牌在美制造商的聯合會也敦促保持中國進口電動汽車配件、鋰電池和關鍵礦物的稅率穩定,避免影響相關生產的投資。
而以上這些不滿的聲音,究竟是這些企業擔心出血肉痛的真情實感,還是在敲打民主黨政府,那就不好說了。事實上這一輪301關稅,原本定在8月1日正式施行;7月22日拜登宣布退選後,美國貿易代表署馬上宣布延期到8月31日,如今又再次宣布延期到9月,這就是拜登之後哈裏斯要進行新的抉擇,在黨內各方賽局下決定自己的路線:究竟是為了迎合勞工階層的選票而吸納共和黨的本土主義和保護主義,向全球化的對立面偏轉,還是繼續擁抱華爾街和矽谷的傳統金主,維系自由貿易的經濟政策,讓利於資本。某種意義上,這一選擇不僅關乎誰在領導民主黨,更關乎什麽是民主黨。
這一輪關稅大機率無可避免,但如何征收,稅率如何界定,其中有何技術性豁免程式,魔鬼都在這些細節之中。我個人猜想,哈裏斯一再拖延時間,想要的不是做某種單選題,而是「我全都要」,既要「捍衛美國工人利益」的面子,又不能丟了美國資本的裏子。我們不妨拭目以待。
作者丨張思南,深圳衛視【直播港澳台】特約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