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有一種研發叫「深圳」

2024-07-23社會
深圳正集中力量辦大事,大力探索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的「深圳路徑」。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陳融雪,實習生馬誌鵬 編輯鄂璠
2023年4月27日,深圳,光明科學城論壇發起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共享邀約(梁旭/攝)
在廣東深圳,持續湧現的新型研發機構正透過加速科技創新產業化落地,為高品質發展不斷註入新動能。
「作為全國首家新型研發機構的發源地,截至2024年4月底,深圳已有各種新型研發機構近130家。」深圳市科技創新局局長張林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說,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圳正集中力量辦大事,大力探索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的「深圳路徑」。
「三無四不像」
「這台發電機可將微風、水波、心臟跳動等微小機械能轉化為電能,因能實作持久的近零摩擦、零磨損,發電效率比傳統微發電機提高了100倍。」在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超滑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超滑所」),中科院院士鄭泉水托起一個掌心大小的超滑微發電機說。
據介紹,自1983年超滑理論提出以來,國際上一直認為超滑只存在於原子級,鄭泉水帶領團隊經過逾20年的研究長跑,在世界上率先實作從「0到1」的突破,掌握了全球最大尺寸結構超滑材料的制備能力。2022年,超滑微發電機計畫獲得科技部首屆全國顛覆性技術創新大賽最高獎。
「我們在高溫下燒結單晶石墨,再透過微納加工制備適用於目標器件的結構超滑材料。」超滑所博士彭德利稱,新材料摩擦系數能做到10的負6次方,比最好的潤滑油還要滑1000倍。
目前,該技術正處於規模產業化套用突破的前夜,超滑所已與華為、南方電網、鼎智科技等企業開展合作——若套用於電網計畫,單塊監測裝置成本將從近萬元降到百元級;套用於人形機器人多指靈巧手,現有空心杯電機壽命可延長3至10倍;套用於人工心臟,則將破解傳統供電方案「小尺寸與大輸出不能兼顧」「摩擦磨損導致壽命極低」的難題。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超滑所是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麾下面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的160多個研發單元之一。
「作為全國首家新型研發機構,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由清華大學和深圳市人民政府於1996年共同建立,我們開創了‘三無四不像’創新體系。」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劉仁辰向【瞭望東方周刊】解釋道,所謂「三無」,指無行政級別、無財政撥款、無事業編制;「四不像」指既是大學又不完全像大學,既是科研機構又不完全像科研院所,既是企業又不完全像企業,既是事業單位又不完全像事業單位。
目前,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累計孵化企業3000多家,培養上市公司30多家。是深圳現有的近130家新型研發機構之一。
2006年,中國科學院、深圳市人民政府及香港中文大學共同建立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2007年,華大基因南下深圳,建立華大基因研究院(2017年更名為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2014年,農業農村部、中國農業科學院和深圳市政府共同建設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基因組研究所……
張林表示,這些新型研發機構透過推動技術、成果從「書架」走向「貨架」在產業中順利落地,成為了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的加速器。
建設共性平台
「我們編制了【深圳市重點領域研發規劃】,透過共性平台建設開展有組織的科研——企業出題、科研答題,致力於大振幅降低企業在從「0到1」創新過程中的成本,解決產業長遠發展的後勁問題。」張林說。
企業出題、科研答題,已成為深圳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的重要手段。在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該院研究員喻學鋒以自己的黑磷聯合實驗室舉例道:「當一家磷化工龍頭企業遇到發展瓶頸,我們透過黑磷等磷基功能材料的制備技術創新,幫助企業成功實作了產業升級和轉型。」
「這是我們最新研發的超寬溫域磷酸鐵鋰電池,在零下30攝氏度能充電91%,在零下70攝氏度也能正常使用。」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先進儲能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唐永炳介紹,該項成果源自一家新能源汽車企業提出的課題,旨在解決電動汽車冬季續航縮水和低溫啟動困難問題。
新型研發機構不僅「授人以魚」,幫企業做「想做但做不了的事」,還「授人以漁」,以開放共享方式幫企業減負,讓企業輕裝上陣做研發。
2022年12月,【深圳市促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管理辦法】頒布,明確了重大科技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的適用範圍、開放與共享等內容。
「我們預約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的實驗室,一個機時2000元,來一次做兩到三個機時,也就是4000到6000元。如果企業自建實驗室,得投入幾千萬元。」邁瑞醫療監護系統技術總監丁明石說。
在光明科學城,腦解析與腦模擬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比肩而立。
「大設施不是只有天眼FAST(500公尺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和人造太陽EAST(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融合實驗裝置),超級共享大平台也是。」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腦所研究員黃天文表示,腦解析與腦模擬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試執行以來,已有不少相關機構前來試用。
在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4樓,智慧機器人正按照科研人員的訂單,把物料配送至自動化功能島,一條條機械臂平穩、精準地將生物試劑和樣品放進微孔板中。
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的自動化功能島
「這裏共有35個自動化功能島,占了全世界自動化功能島的半壁江山。」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深圳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總工藝師司同稱,他們正在打造的雲端實驗室,能讓全世界科學家共享實驗數據。
「大設施就像高速公路,讓實驗像坐上跑車一樣進行,而且實驗成本大幅降低。」司同指著一個發酵罐說,有了合成生物技術,100立方米發酵罐兩周生產出的青蒿素,就能與15萬畝地農業種植18個月獲得的產量相當。
為有「活水」來
在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陳釗看來,相比傳統科研機構,新型研發機構主要「新」在體制機制——投資主體多元化、執行機制市場化、用人機制靈活化。
以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為例,由農業農村部、中國農業科學院和深圳市政府共同支持建設,獲批了「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深圳分中心」「農業農村部農業基因數據分析重點實驗室」等創新載體。
「建所以來,中央和地方財政都給了我們大力支持,我們也出了不少成果。」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副所長王桂榮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說,「‘明星抗癌藥’紫杉醇預計2030年將達到千億元市場規模。近期,我們成功實作了紫杉醇生物合成,很多投資機構都在聯系我們,準備成立計畫公司,根據相關規定,研究所可獲得30%的股份。」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研究所的薪酬並不具有優勢,同樣的人才,去企業能拿的薪酬比在這裏翻番,為什麽來這裏?」王桂榮表示,這是因為研究所有更好的科研平台和潛心做科研的環境。
為保障科研長期有前沿交叉的「活水」進來,研究所嚴禁「學術近親繁殖」,堅持不留用本所培養的研究生。
該所還「砸了鐵飯碗」,采用預聘長聘制方式,對透過考核引進後的人才給予五至六年穩定支持,三年一個中期評估,安排領域內知名專家面對面輔導;六年一個國際評估,不合格的就要轉崗或離職。考核不唯論文,在「水刊」發論文,甚至可能扣分。
「事實上,人才考核沒有‘一刀切’的標準。做理論研究,要看高水平論文;做產業化,要看引資情況;帶學生,就要看教學品質。」王桂榮說。
「在我們這裏,論文不是KPI(關鍵績效指標)。」本刊記者在調研中發現,多個新型研發機構對計畫均采用了一個標準:「計畫如果三年沒有獲得最低300萬元經費,就執行結束機制。」
對此,王桂榮表示:「做科研不是為了錢,但市場評價是一個重要的客觀指標。我們也支持科學家賺錢。比如,有名‘80後’的科研人員研究美味番茄,做出成果後成立公司,已經進入第二輪融資,公司估值兩億元。」
探索「深圳路徑」
「過去,國際大科學計劃主要由歐美日等發起;現在,我們牽頭發起了‘人類時空組學國際大科學計劃’,已有30多個國家、近300多個國際知名專家團隊加入我們的‘國際時空組學聯盟’。」走進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的時空中心,該研究院粵港澳分院院長劉傳宇向【瞭望東方周刊】展示了他們自主研發的高通量測序儀,這是全球第一個同時實作「奈米級分辨率」和「厘米級全景視場」的測序儀,被譽為生命科學領域的「光刻機」。
據介紹,基於自主可控大裝置,「人類時空組學國際大科學計劃」將圍繞人類器官時空圖譜、人類發育時空圖譜、人類疾病時空圖譜等重大問題展開大科學研究,推動重新認知生命起源,實作自達爾文演化論、人類基因組計劃以來生命科學和醫學領域最重大的系統性突破。
作為深圳十大基礎研究機構之一,雄心勃勃的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也有難題:有的重大攻關計畫必須企業牽頭,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有攻關的實力,但有時候卻因是二類事業單位而無法申報。
顯然,新型研發機構在發揮巨大作用同時,其發展建設仍處於探索階段,在頂層設計、戰略定位、經費扶持、人才引進等方面仍需政策引導、扶持。
王桂榮坦言:「由於研究所是多個法人一體化發展,在考核評估中因為多個法人之間人、財、物的界限不夠清晰,後期資助受到了影響。」他期望從頂層設計上理順定位,對底盤前沿技術和基礎研究計畫給予長期穩定的資金支持。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科研處副處長龔銳稱,內地高度重視科研,從國家層面到各省各市各區都有科研支持資金,但「粵港澳跨區合作涉及小型裝置和耗材的進出,目前手續繁冗,往往需要科研人員等幾天,建議在海關做一個白名單,實施綠色通道。」
未知君生物聯合創始人、營運長郝義則呼籲引進人才。他表示:「深圳人才多是理工科,營運商務類比較少,建議從華東等地區加大引進。」
對此,張林表示,深圳高度重視科技創新,於2012年成立了全國第一個科技創新委員會;2020年,【深圳經濟特區科技創新條例】在全國率先以立法形式明確要求,「市政府投入基礎研究和套用基礎研究的資金應當不低於市級科技研發資金的30%」;2023年,深圳全社會研發投入達1880.49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提升至5.81%。深圳企業研發投入占全社會研發投入比重達94.9%,總量居全國第一。
「隨著科研計畫的發展,科研環境的變化,我們的政策會跟進調整。現在,深圳正集中力量辦大事,大力探索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的‘深圳路徑’。」張林說。
「深圳的探索意義重大。」陳釗建議,「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同時,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要始終凝聚發展共識,進一步最佳化營商環境,不斷倡導和鼓勵企業家精神,激發民間資本、耐心資本在科創研發中的強勁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