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新聞: 吳先生,即將宣誓就職美國總統的川普當地時間1月18日對外透露,他在上台後將很有可能將針對TikTok的禁令推遲90天。也是在同一天,TikTok暫停了在美國的服務。您對此有何觀察?
特約評論員 吳蔚: 圍繞TikTok的賽局延燒了4年有余,從川普上個總統任期持續到拜登執政,再到如今川普2.0版本「更新在即」,破局點似乎已經目光可及。
川普透過媒體放話稱,將可能推遲對TikTok的禁令90天,這並沒有出乎我的預料。拜登不執行TikTok禁令是必然的,他的任期已盡,此刻正是遣散幕僚分行李,與白宮職員一一致謝告別之時。他也十分清楚TikTok禁令這把火本就是他川普親手點燃的,「 燙手山芋 」還給正主無疑是最佳選擇。因此,我也不太贊同所謂「這是拜登送給川普的大禮包」。90天時間可以發生很多事情,川普處理得好便是「大禮包」,沒有化解好就是炸在手裏的「大炮仗」。
一個細節十分耐人尋味,TikTok在給美國使用者的官方公告中將「暫停服務」論述為TikTok isn't available right now,也就是「當下暫時不可用」。可是一些西方大牌媒體卻在使用「TikTok goes dark for US users」,也就是「TikTok對美國使用者變暗」這類消極取態的論述,個別媒體稱之為Shut Down,也就是「關停」、已經屬於相對中立的了,卻鮮有媒體直接援引TikTok官方「isn't available」的說法。這就是我首先想提醒大家的地方,TikTok在美國的遭遇並不僅僅是商業邏輯可以完整描述的,它還摻雜了國際政治賽局與意識形態鬥爭,從一開始這件事就不單純。
美國政權過渡期的一個特點是「權力順次交接」,新一屆美國國會已於1月初宣誓就職,然後便是正副總統的就職典禮。在這期間,美國的司法體系並非處於「群龍無首」狀態,該幹嘛幹嘛。所以,當美國聯邦最高法院裁定支持TikTok禁令時,TikTok當然有必要迅速找拜登政府要個明確說法。即便是暫時關停在美相關服務,也是出於對美國法律與懲罰措施的尊重。當拜登與川普兩位總統先生都沒有給出確切答案時,聯邦最高法院的裁決就是最有效力的。因此,我們看到不僅僅是TikTok暫時關停了,CapCut、Lemon8等一系列「字節系」海外產品線都選擇主動在美暫停服務,這是合理規避風險、對股東利益負責的商業本能。
當然,這樣的關停對TikTok來說是無奈的,也會面臨損失。畢竟社交平台不是網路遊戲,停服一段時間,玩家們可以選擇玩點別的「代餐類競品」,TikTok提供的是一個生態系,有不在少數的美國民眾是以自媒體作者的身份,靠這個平台吃飯的。
直新聞: 那麽在川普上任之後的90天內,圍繞TikTok禁令又將迎來一輪怎樣的賽局呢?吳先生,您如何看待TikTok在美國的前景?
特約評論員 吳蔚: 在去年的節目中我曾談到過,當川普重新走進白宮橢圓形辦公室,再次獲得絕密情報閱覽許可權的他一定會感慨:短短四年時間,世界竟已如此不同。同樣的,當TikTok禁令再次擺在他面前,時與勢均有了新變化。世事如棋局局新,這就是「百年變局」的強大張力。
TikTok禁令的法律邏輯是「不賣就禁」,底層邏輯卻是赤裸裸的「巧取豪奪」,若置於大國賽局的背景下審視,更多了一層「爭奪新質生產力」的意涵。所以我個人估計,在未來90天,TikTok面臨的新一輪賽局也依然跳不出上述三重邏輯。
但是變數比四年前有大了不少,正如我剛剛提到的,時與勢均有了新變化。
首先是TikTok與母公司字節跳動的茁壯成長挖深了「 護城河 」,抗擊打能力更強了。眼下,抖音的估值已經突破1.5萬億人民幣,TikTok的市值也已經超過500億美元。「不賣就禁」的前提是也要有人「買得起、吞得下」,更何況此前一些想趁火打劫的美國巨頭企業經過這些年的賽局與布局更新,也都陸續擁有了屬於自己的「類TikTok產品」。在反壟斷法的審視下,巨頭們不敢輕易「投資兼並」。四年來,TikTok積極調整投資人結構,隨著來自世界更多方向的資本加入,美國一些政治勢力試圖煽動的「投資人踩踏逃離」並沒有在TikTok上演。這也給了TikTok「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的底氣。
其次是,就連川普自己都不諱言:TikTok為他的勝選發揮了重要作用,連結了大量年輕群體。如果傳統媒體(Legacy Media)被稱作「第四權」,那麽某種意義上我認為,基於大數據賦能下的各類社交媒體平台正在形塑出「第五權」。這是一股新的政治能量,一種更直接有效、繞開「中間商」的動員與表達工具。瞧瞧川普就職典禮的賓客名單吧:馬斯克、祖克柏、貝索斯、周受資。讓我想起美劇【紙牌屋】裏主人公那句經典的台詞:總統就職典禮上的賓客座次就像地產計畫的地段,從來事關權力。
然後就是企圖摧毀TikTok的戰略有效性正在邊際遞減。必須客觀地講,在大國賽局的語境下,「國家安全」概念正在被泛化。毫不客氣地說,美國國內確實有一股政治勢力試圖扼殺乃至摧毀TikTok。在「不賣就禁」的簡單粗暴司法邏輯下,用金錢去摧毀(Buy & Kill)一家新興企業是資本主義世界的慣用伎倆。但隨著2025年初「TikTok Refugee」,也就是TikTok難民、與中國網民的親切互動,由美國政府塑造多年的「虛偽圖景」正在崩塌。舊的話語體系正在破碎,新的論述方式尚未形成,這一切都將考驗川普2.0時代的治國理政能力。禁了TikTok又如何?還會有下一個TikTok出現。
當然,最關鍵的一點還在於,無論圍繞TikTok禁令的賽局在美國國內如何上演,來自中國的態度與決策是至關重要的。中國商務部早有定論:出售或者剝離TikTok涉及技術出口問題,必須按照中國的法律法規履行行政授權程式,中國政府將依法作出決定。
作者丨吳蔚
排版丨賴信宏
編輯丨陳渺松
審校丨李怡
監制丨李璨